高赞有说皖南的,个人很赞成,补充几点。
皖南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在晚清以后无论是区划,方言,归属,交通还是发展方向上,都一团浆糊甚至一团乱麻,一塌糊涂的地方。
皖南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在宋代属于江南东路的大部分,治所在今南京,是长江下游西部的沿岸平原丘陵,实际上是和整个下江地区是一个整体,在宋代,江东南路+两浙路就可以大致看成广义的吴越之地。
在文化上,沿岸平原形成了以古宣州为中心的宣吴文化,因其独立于长江下游东部太湖平原上,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因此又被称为西吴,而前者也因此可以称东吴。东西两吴,反映出两地文化血脉的亲近。
而沿岸平原南部腹地的丘陵,则大多属徽州,与浙西丘陵的严州府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徽严文化板块。徽文化与吴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山地的吴版本,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上,西吴说吴语,徽州则说徽语,与吴语也很相近。在交通上,沿江平原可以顺流而下,直抵南京镇江,并在此选择北上沿运河去往淮扬,或者继续东进南下沿着长江或者运河去往苏,松,常;而腹地丘陵则有两条路线,北上青弋江抵芜湖入长江,或者南下新安江经富春,钱塘江至杭,进而沿运河抵湖,嘉。可见,两地的交通是非常顺畅的。
这种格局在明清发生了变化,明代南直隶的设立将太湖平原一分为二,但苏南和皖南还同时在南直隶里,依然归属南京管辖;清代安徽省设立,苏南皖南首次分家,但安徽省首都依然在长江北岸的安庆,实际上亦是广义皖南鹅一部分。直到这个时候,皖南的区划,归属还没有发生大问题。
真正引发问题的,是晚清的长毛之乱。
清军与太平军的拉锯造成了皖南极其巨大的人口损失,从而引发大量的外来移民涌入,改变了这里的族群结构。这其中包括淮西南下过江的淮人,赣北沿江东进的赣人,以及来此开垦荒地的豫,鄂客民。在皖南形成了沿江大片的江淮官话区,池州西部的赣语区,以及宁国,广德等地的西南官话,中原官话的方言岛,而吴语则退缩到乡下,皖南的方言文化版图变得一片混乱。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尽管目前认为,可能因为受到南京,尤其是明代南京官话作为帝国官话后的影响,皖南的沿江县城,府城可能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说江淮官话,而太平府与南京毗邻部分可能与后者一样,历史上就未说过吴语,但是皖南沿江大规模不分城乡的语言淮化依然与长毛之乱有着密切关联。
长毛之乱还深刻改变了安徽省长江南北的人口比例格局,原本占据全省更大比例的皖南,成为了省内人口的少数,而这也影响到其以后发展过程中,在省内的分量与话语权。这在建国以后,安徽省省会迁移到更加北部的,淮西中部的合肥以后变得更加明显。
文化,语言因此变得破碎,而接下来,交通,区划,归属也接连出现了问题。
近代以前,皖南的徽州尽管是很封闭的山地,自然条件不好,但重视文教商业,出大贾,出状元,这些徽地精英常常走出家乡,落地吴越淮扬,创造着徽商,徽文化的辉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远超宣州为中心的西吴文化。但这种辉煌在近代戛然而止。过于停留在传统行业,性格保守的徽商,最终被更成功拥抱近代工业的宁波,无锡商人所取代,不可避免的走向式微。
近代以后,铁路兴起,东边的吴地出现了沪宁沪杭铁路,取代了原来的江南运河,可北上直抵京津,而反观皖南,则基本没有修筑什么铁路,除了南京到孙家埠的一小段江南铁路,皖南的交通主动脉主要还是依靠长江,这种格局一直到改开前都没有大的改变。
由于近代开埠的原因,皖南此时最发达的城市无疑是芜湖,其与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等口岸一起,构成长江边上的明星城市,皖南也一度在民初分道中,被直接命名为芜湖道,治所芜湖。
只是分道时代很快结束了,芜湖的兴起也过于短暂,没有太多时间来整合整个皖南。而建国后,安徽省的省会则又从安庆搬迁到了更北部的合肥。这场省会变动继续改变了皖南的归属格局,省内的发展重心不可避免往安徽中北部转移,而建国后官方体制对于行政区划壁垒的强化,也使得它与南京在发展上的协调合作变得困难。
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合肥先天条件的不足,以及北部铁路城市蚌埠的崛起,和南部近代新星芜湖的继续繁荣,老省会安庆依然残存的优势,合肥的首位度一直不高。皖南沿江也就依然与南京关联密切。但这种格局在近年来安徽省推行强省会的战略背景下,必然要被冲击和打破。
除了省会更换带来的归属问题,皖南受到的另一个冲击,是区划上的,也就是地市的重新划分。它在近代原本就已经一片混乱的皖南版图上,进一步搅乱了浑水,使得整个皖南版图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沿江平原方面,基于前三十年工业化而分设的马鞍山,铜陵这两个工矿小城,改变了明清以来稳定的太平,宁国,池州三府格局;旧芜湖县的分立也加剧了这种割裂。腹地丘陵方面,徽州府也被肢解,婺源县归入江西,绩溪县归入宣城,而其自己的府名则被黄山替代,继徽文化近代式微以后,连名号居然也未得到存留。
区划的混乱和体量大小的不合理,使得皖南变得更加破碎与缺乏整合,缺少重心。在东部吴地构成长三角的重心,围绕上海经济起飞以后,这里就开始面对发展方向的尴尬。是继续围绕南京,做好皖江城市群;还是听从合肥省会的调配,扮演好官方规定的省内角色:亦或超脱合肥,南京,直接与上海进行对接。
然而,无论是哪个方向,都不可避免要遇到另一个问题,基于皖南与长三角核心的经济级差,以及皖南与合肥省会的行政级差,会不会在未来,会不可避免沦为这两个中心的虹吸之地。皖南的未来,该当在哪里呢?
评论出现了一个信口开河的: @庄生梦雨
清末民国人口大量减少是天灾战乱,不是太平天国?来,你和我说说,除了1937年日军入侵,这段时期这片地区有什么天灾,有什么战乱造成了人口50-90%不等的损失?
历史常识一塌糊涂,闭着眼睛编出来的「天灾人祸」?
要不你解释一下下图(本表整理自曹树基【中国人口史】),1865年太平天国结束以后,为什么皖南,苏南。浙北人口相对1851年,损失如此巨大?
@庄生梦雨 请你具体说说,近代是哪个天灾,哪个战乱造成了这里的大规模人口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