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先看2张地图,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对西伯利亚没兴趣了。
从上面卫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地图主要是由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太平洋、东南亚热带雨林圈起来的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封闭区域,中间有黄河、长江串联,气候温暖潮湿,适合耕种,既安全,又有食物保障,简直就是天选之地,地球独一份。所以,这里养育了十几亿人。
正是因为如此,中原王朝喜欢防守,北方游牧则喜欢往里面冲。
举个例子。你家里金山银山用不完,外面都是穷得叮当响、野蛮血腥、杀人如麻、跑得超快的土匪,你会怎么做?当然是修好城墙,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被抢,而不是想着也组织一群土匪去打外面的土匪玩。
在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来源于北方,特别是从蒙古草原这个方向。因为这里经常会跑来一批骑着马的土匪。有时几百人,有时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进来就烧杀抢掠,到处杀农民,毁坏耕地,然后一溜烟的跑路。等中原组织好骑兵部队,人家早就打完秋风跑掉了!
所以,中原王朝能想到的,就是修长城,依托长城建设一支长城军,用来防御或进攻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
蒙古草原一望无际,是游牧机动部队最理想的进攻方向。新疆、西藏、东南亚热带雨林、太平洋方向,均不适合游牧民族生存。
所以,中原王朝历来都是将防守重心放在北方。
那么,中原王朝怎么防守北方呢?
中原王朝有三条防线:长城、黄河、长江,最重要的就是长城。
长城一般是修在崇山峻岭上,上面设置烽火台,上面有预警部队。如果发现游牧入侵,就会利用烽火狼烟快速通知京师。所以,中国为什么喜欢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有利于观察烽火台上的狼烟。
陕西西安咸阳、河南洛阳开封其实离长城也很近,能依托黄河和长城防守游牧。古代没有无线电,烽火台是最快的通讯方式。
皇帝及时知道游牧入侵的消息,就有时间组织军队增援长城军,关闭关口,并通知内部城镇坚壁清野,让游牧无法搞以战养战,不战而退敌之兵。
所以,万里长城基本都修在蒙古草原和中原农耕土地中间,目的是为了保护农耕土地。
长城万一被北方游牧突破后,就依托黄河组织防御,比如北宋和辽金的对垒!
黄河如果再被突破,就依托长江组织防御,比如南宋和金朝、蒙古的对垒,以及南北朝时期。
你可能会问,为啥中原王朝不派人去消灭游牧呢?
答案是有的。
战国时期,赵国就致力于消除匈奴人的入侵。名将李牧也是依赖赵国长城大战匈奴,消灭10万匈奴精骑,让匈奴不敢南下。
秦朝时,始皇帝派蒙恬和扶苏去北边抵御匈奴。秦军一边修长城,一边派30万长城军团剿灭匈奴。长城军团还没彻底消灭匈奴,将匈奴人逐出河套地区,匈奴逃到黄河以北,今阴山地区。秦军在这一地区在完善了赵国的长城。然后,秦朝内部发生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不得不将长城军队拉回来镇压起义;结果呢,30万长城军团被开了挂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给灭掉了。巨鹿在今天的河北省,战国时赵国境内,赵国国都邯郸附近,河北省邢台县。
阴山属于今天的内蒙古,内蒙古地区,在古代称漠南。
阴山南北有草原,适合放牧,匈奴人很长一段时间对汉朝形成威胁。阴山在哪里?靠近河套平原的黄河以北地区,过来就是河套平原,汉核心农耕地。因为黄河比较浅,匈奴骑兵可以从这一地区渡河,骚扰中原王朝的河套平原,。过来后,黄河就没了屏障,直接威胁陕西省和华北平原。陕西在秦、汉、唐三朝,都是中国首都所在地。而华北平原呢,则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所以,只要河套没守住,中国长江以北都有可能沦陷,丢失半数以上人口。在秦军打击匈奴之前,匈奴人是住在今河套地区的,比如鄂尔多斯地区。
如果秦汉没有赶走匈奴,匈奴在这一地区用几百年就能发展壮大,一定会成为北方最强盛的民族,在后续王朝将对黄河以南形成巨大威胁,搞不好就没有华夏了。
到了汉初,匈奴最牛逼的冒顿单于一统匈奴各部,对汉朝形成压制,差点就将汉高祖刘邦给俘虏了。后来,冒顿单于听信自己老婆的意见,要先稳住匈奴内部政局,选择和汉朝交好,将围困中的汉高祖放了。不过,匈奴一直压制汉朝,甚至羞辱刘邦的老婆吕后,但汉朝也无可奈何,只能忍辱负重!
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积累了雄厚的国力。汉武帝继位,就派卫青、霍去病灭匈奴。汉匈一共打了三次大胜仗,分别是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将匈奴杀得很惨,从此漠南无王庭,漠北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地区,漠南是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汉匈河西之战最重要,因为这一战,将河西走廊从匈奴手上夺过来了。在这里可以设置关隘(嘉峪关),关内的土地适合耕种和养马,关外一望无际的荒漠,两侧是高山、戈壁和荒漠,游牧从这个方向就进不来了,但汉军可以将河西走廊当作西出的战略基地。
看上面卫星地图颜色,河西走廊(甘肃、宁夏)是长条状,绿油油的,适合绿植生存;走廊两侧都是黄的,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都是高山峻岭和荒漠,绿植很少,不适合动植物生存。
从河西走廊最西北的嘉裕关出发,要一直到新疆的天山南北伊利地区才有大面积绿洲,差不多1000公里的距离,骑兵要跑好多天才行。就算游牧从天山杀过来,只要汉军守住嘉峪关几个月,游牧就没吃没喝的,必然退去。
正是因为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中原王朝守住嘉峪关,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性价比极高。所以,河西走廊历来都是中原王朝必争之地。
再看漠南、漠北之战,汉朝都是以长城作为基地,派骑兵出长城直捣匈奴的老巢,大杀特杀,以消灭匈奴有生力量为目标,大幅削弱了匈奴,让匈奴无力再侵犯中原,而不是为了移民占领漠北土地。
到隋唐时期,突厥人在北方崛起。隋朝杨坚对突厥使了一招离间计,成功分化了突厥帝国,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东突厥主要是在蒙古草原,西突厥主要是在西域和中亚!
唐朝灭东西突厥的策略,和汉武帝是差不多的。
唐朝和突厥一共打了五场大仗,分别是五陇阪(陕西凤翔)之战(624年)、泾阳(陕西)之战和渭水(陕西)之盟(626年)、定襄(山西)之战(629年)、阴山(内蒙)之战(630年)、庭州(新疆)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新疆)(657年)等。
李世民灭亡东突厥,掌控内外蒙古。
其子李治继位,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掌握西域和中亚。
从战争地点可以看出,战场是逐步西移的,最终将突厥逐出新疆(古西域)。
前期,唐朝刚立国不久,战场基本都在自己核心腹地,比如五陇阪之战、泾阳之战、定襄之战,都是在唐境内,而且都是在唐朝国都长安附近。这说明突厥是进攻方,唐朝是防守方。
到了630年,已经是贞观三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3年了。李世民整顿朝纲颇有成效,有了国力基础,就开始主动出击消灭东突厥,俘虏了东突厥吉利可汗,让其在长安跳舞。又收服突利可汗,东突厥彻底臣服。
唐高宗李治也继承了其父李世民的遗志,用很小的代价灭掉了西突厥。
所以,经过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经略,大唐帝国在北方是没有强敌的。
唐朝灭东西突厥之后,北方游牧和西域是一群松散的弱鸡小王国,都怕唐朝打它们,基本都是对唐朝俯首称臣的,比如回鹘人。说唐朝是盛唐,毫无争议。
但是,这个唐朝地图是不是感觉有些异常?吐蕃为啥可以伸进唐朝腹地?终唐一朝,都没能灭掉吐蕃?原因是吐蕃是盘踞在青藏高原上的,交通条件极差,易守难攻,派一支部队过去,会面临补给极其困难的问题。西藏海拔特别高,中原人很容易缺氧,无法有效作战。但长期活动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已经进化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基因。当然,这一时期,吐蕃在松赞干布的统领下,也处于最繁盛时期。
实际上,唐朝和吐蕃打了不少仗,基本都是唐朝取胜。但唐朝主要是和吐蕃在边境地区摩擦,没有深入吐蕃腹地灭吐蕃。
大多数时期,唐朝主要是嫁宗室女给吐蕃国王,和亲为主,吐蕃则向大唐象征性地称臣。大唐并没有将灭吐蕃当作重要的战略任务,可能考虑到占领贫瘠的青藏高原也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后来,张义潮在吐蕃发动起义,抢了不少吐蕃领土,归顺了唐朝。
唐朝最重要的任务,一是消除西北方威胁,比如灭突厥,稳住西域,出兵中亚,设置西域都护府;二是灭朝鲜高句丽,消除东北亚威胁;三是灭安南,消除东南方向的威胁;唐朝都做到了。
最繁荣的盛唐,对西伯利亚没啥兴趣。为什么呢?
因为那一片太冷了,到东北哈尔滨、内蒙古漠河都有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到西伯利亚更是恐怖。对于习惯温热带气候的中原人来讲,占领那里是负担,却没有任何收益,占来何用?
中原王朝不仅对极寒之地没兴趣,对沙漠之地、高原、海洋都没兴趣。
我们发现,唐朝和其他王朝不一样,唐朝不修长城,而采用屯兵屯田的方式,即藩镇。不修长城的好处可以减少劳命伤财,有利于各民族融合。所以,唐朝也是民族政策最为开放的封建王朝,很多胡人、日本人也被重用。
但是,唐朝不修长城也有很大的坏处。因为不用长城打防守反击,唐朝不得不在游牧区设立藩镇和都护府,册封节度使,全权处理边疆事物。这些节度使权力特别大,拥有军事和经济大权,就是一个小王国,还是朝廷出钱养着的小王国。这些藩镇在朝廷和地方赋税的滋养下,越来越强大,如果联合起来,唐中央也不敢怎么样。
最终,十镇有其三的安禄山,联合另一个节度使史思明造反了,酿成「安史之乱」,盛唐由此转衰。唐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力。到唐朝末期,黄巢起义爆发,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转入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时期。
几乎所有的中原王朝,最大的目标,就是稳固占领自己汉地十八省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农耕用地,保证长江、黄河、长城、河西走廊这些战略要地在自己手上,注意保护丝绸之路的商路安全就行了。除此之外,域外地区,几乎都不怎么喜欢,因为内部有几百万平方公里富庶的耕地,足够养活几千万人了。再卖卖丝绸、茶叶和瓷器换回大量白银,就够了。实际上,这一片土地今天已经养了10多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一文明。
汉唐经略西域,主要是为了保护陆路丝绸之路的商业安全。在宋朝以前,这里可是中原王朝发财之道!
但在宋朝之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大帆船),海洋丝绸之路被发掘,陆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就不高了。所以,北宋以后的汉人王朝对控制西域也没想法了。经过西域的陆路丝绸之路也因此衰落,西域各国没了财源,基本都消失了。
那么,劳民伤财去西伯利亚,又是为何?那里能种田么?能经商么?都不能,那要来干什么?
所以,中原王朝对漠北苦寒之地基本不感兴趣。中原王朝喜欢往南方扩展,比如东南亚、朝鲜半岛、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地方,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处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的。
只有到了蒙元和满清时期,才对漠北感兴趣。因为北方苦寒之地是他们的起家之地,他们都比较适应北方苦寒之地。蒙元靠在漠北放牧过日子,满清在外东北靠渔猎过日子,比汉人抗冻,去西伯利亚也就有生存价值。
不过,能占南方就没去北方的动力了。所以,蒙元、满清一旦入主中原,就开始搞农耕,不愿回北方了。
满清王室和沙俄一打败仗,居然很痛快地将自己的龙兴之地外东北割让给沙俄,也是很扯蛋的事。不过,归根结底,是那边没啥中国人居住。除了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少数地方有几万清朝人居住,外东北其他地方几乎都是无人之地,更别说那个常年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了。
实际上,沙俄占西伯利亚,也没费多少事。人家就是一帮商人冒着饥寒不断往西伯利亚扩展,一边收购西伯利亚毛皮,一边往东找出海口,好对外贸易。但不成想,满清王室是只弱鸡,被英法揍成个软骨头,和沙俄稍一肢体接触,就服软了,赶紧将外东北送给沙俄,沙俄乐得接受了。
如果满清强硬一点,敢于出兵和沙俄拼命,外东北实不可能丢的。但是,满清政府已经被八国联军吓破胆了,保命重要,所以,根本不敢下决心再和沙俄为敌了。
外东北、外蒙古都大方的放手,更别说西伯利亚的事了。
因为生存问题,北方游牧也只愿意往中原跑,不愿意往西伯利亚跑。
西伯利亚那里,也就通古斯人能生存,它们已经拥有抗极寒天气的基因。我等汉人过去,要不了几天就冻死了,更别说占领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