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豆瓣9.0,也很难触碰关系的真实

2021-06-11知识

我第一次觉得「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很酷,来自电影 【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

苏珊是一位「心理医生」,她为一位自杀未遂而住进精神病院的女生莎凡娜治疗。过程中她逐渐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莎凡娜一段决口不提的童年记忆,于是她找到了莎凡娜的哥哥汤姆, 通过挖掘他们童年的故事,治愈了莎凡娜。

不仅如此,苏珊还和哥哥汤姆坠入了爱河,成就了一段非常浪漫的爱情。

影视剧里的「心理医生」,像是一种「天才的象征」 ,总是这样理智、聪慧。

既有一双能洞察人心的双眼,又具备着令人无法抵挡的魅力。但是,在我的大学课堂上,【潮浪王子】这部电影被当成了 心理咨询的「反面教材」 讲解,当时我就震惊了。原来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不能谈恋爱的,甚至「心理医生」这种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果然,职场剧里的职场都是骗人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那些影视作品里「奇形怪状」的心理咨询师。 真实的世界,永远比虚拟的剧情复杂得多。

谁会「爱」上心理咨询师? 和【潮浪王子】里的感情戏一样, 香港电影【无间道】 里,也有一段露水情缘。警察卧底陈永仁(梁朝伟饰演),被律政所强迫进行心理干预,遇到了他的心理咨询师李心儿(陈慧琳饰演)。一开始,陈永仁害怕自己在催眠过程中泄露了机密,各种捣乱,不配合治疗。

后来,在李心儿的温柔和包容下,他卸下了心防。

两个人也慢慢产生了爱情的化学反应,在第N次咨询时发生了关系。

事实上,「爱」上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个罕见的事,知乎上关于这个话题的提问,已经得到了75.4万的浏览量。

那么,来访者为什么会「爱」上心理咨询师呢?

这个问题,似乎不能用「爱」来回答。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好感」,通常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种,因为感受到了咨询师对自己的理解和无条件的接纳,来访者容易对咨询师有好感。但是, 无条件的接纳是咨询师的工作,不是咨询师的「爱」。

第二种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敬仰和爱恋情感,从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可能是 「移情」 :来访者把过去者对一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很多和未被满足的欲望有关),投射到了咨询师身上。 如果是爱,那应该是对一个真实的人产生的情感,而移情只是一种情感的转移。

因此,我们在各种影视剧中看到的、咨询室内产生的爱情,往往不是通俗意义下的「爱情」。

而这种「爱情」,也会对来访者和咨询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来访者可能为了取悦咨询师而费心,例如不敢谈论对咨询的不满,轻描淡写心中的矛盾、痛苦,或因为要见咨询师而感到焦虑。他们也可能觉得,这个咨询师就是「救命稻草」而不敢离开。

从很多公开的案例报告来看, 和咨询师真的建立了亲密关系的来访者,往往在亲密关系破裂后,感到后悔、自责,甚至丧失对别人的信任。

因此,心理咨询师伦理中有明确规定:咨询师不得和来访者发生性或亲密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紧密情感联系,如恋人、同居和婚姻关系,定义来源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这不但是在保护来访者,也是在保护心理咨询师。

图 / 美剧【扪心问诊】展示了咨询师在来访者想发展亲密关系时正确的做法:明确拒绝。

「抱歉,我没办法给你咨询」 作为一个心理专业的人,我经常能收到朋友这样的微信: 「我最近有点焦虑,你给我做个咨询吧。」 韩剧【西西弗斯】中也有这样的场景描绘,精神科医生书真是男主韩泰术的朋友,她不仅一直给男主做心理咨询,还被男主要求「给自己开点药」。

在咨询关系之前,他们甚至还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暧昧关系。

观众可能会认为, 好朋友之间足够了解、又彼此信任 ,这样的咨询关系不应该更有效吗?

完全不是这样。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规定叫作「熟人不咨」 ,即咨询师和来访者不可以产生除了咨询关系之外的双重/多重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 咨询师和来访者必须保持「有边界的关系」,这包括不能在咨询前、或者咨询后和来访者成为朋友。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冷漠和不近人情,为什么要如此规定?英国BACP(2015)的伦理框架的解释是:「任何双重或者多重关系都应该被避免,因为杜绝伤害来访者的隐患,比任何眼前能带给来访者的好处更为重要。」

图/ 美剧【医院革命】中提到了心理咨询的界限:「但为了让我们的关系更有效,我们不能这样随意接触,你懂吗?也就是说不要松饼,不要免费的茶,不用过来打招呼。我指的是界线(boundaries)。」双重/多重关系带来的的隐患,对来访者和咨询师都存在。

1)日常生活的困扰: 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是朋友关系,那么在咨询室外,就会经常出现不得不打破咨询关系界限的事情,例如满足Ta私下见面的要求,在与共同熟人的聊天中谈到对方等等。

2)咨询潜在的伤害: 咨询师保持着客观中立已然是需要努力才能做到,如果与来访者是亲朋好友关系,咨询师便会不可避免地对来访者有情感卷入、有个人需要(如希望来访者持续喜欢自己)等等。这时,咨询师将很难保持应有的客观性及专业胜任力,这些都可能会妨碍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出最有利的干预行为,甚至对来访者造成伤害(Hill,2013)。

「边界」是重要的,对来访者来说,只有在充满共情与接纳、并且界限分明的专业咨访关系中,我们才可以安全地探索自己的情感。 这是在「朋友关系」之下,所无法实现的。

「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咨询师? 最后一个问题, 心理咨询师自己本身的「心理不健康」,是可以的吗? 美剧【医院革命】中,精神科主治医生 Dr.Frome 是个「老好人」。他不停地领养小孩,即使伴侣不愿意;他把自己的鞋子给了流浪汉,如果不给,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坏蛋。

当他被要求「列举三点自己认为自己不错的地方」,他连一点都说不上来。

Dr.Frome 无法认可自己的价值,他知道这样想「不健康」,但依旧无法停止。

事实上,「不健康」这个概念比较广泛,每个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自我价值或者亲密关系, 即使职业是心理咨询师,也同样面临这些困扰。 那么,这些会影响到咨询师的「专业性」吗?这需要更深层次的讨论。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会让自己的「点」 (即生活中的困扰) 影响到自己的专业性,更不会影响来访者。 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咨询师确实被诊断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则需要暂停咨询。是否会影响到咨访关系,是由咨询师的「督导」来判断的。

图 / 美剧【扪心问诊】中,咨询师保罗找督导师吉娜做督导。

什么是「督导」?督导,就是站在咨询师背后的人。

Bernard 和 Goodyear (1998) 这样解释了督导的概念: 督导,是一种由经验更加丰富的咨询师,对相比之下经验不足的咨询师的一种干预。

不论是对伦理还是对咨询质量,督导都是最有效的把关者。

研究证明,接受督导的个案比不接受督导的个案效果要好很多 (Bambling et al, 2006)。

Hawkins 和 Shohet 确定了督导过程在咨询中的三个主要功能:

1)教育性的 接受督导为咨询师提供了定期得到评估和反馈的机会,帮助咨询师精进专业技能。

图 / 美剧【扪心问诊】中,督导师与咨询师讨论咨询师的咨询风格。

2)支持性的 督导师能够与咨询师共享两难困境,处理来访者给咨询师带来的焦虑、悲痛或者反移情。咨询师在咨询中可能感到挫败,督导师的支持和鼓励对咨询师很重要。 3)管理性的

督导师可以根据咨询师的胜任力情况,帮忙咨询师探索可利用的资源。督导的目的,是让咨询师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因此处理咨询师的「个人议题」并不是督导的主要内容。回到问题的最初, 如果一个咨询师发现了自己的「个人议题」(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则需要他自己去找别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个人体验和解决。

图 / 美剧【医院革命】中, Dr.Frome 向其他咨询师寻求咨询。其实,影视剧的形式,是认识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职业非常好的途径。

想当年颜值巅峰的木村拓哉,只要他演了什么职业,当年该专业在日本的同年报考率就会大幅度地上升。

图 / 木村拓哉主演的【冰上恋人】,我没了。

但是,我们也要接受一种现实,那就是 影视剧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对一个职业呈现百分百地还原。 你所接触到的心理咨询师,可能并不会像影视作品中那样「神秘而多金」;而心理咨询的过程,也并非很多影视作品呈现的那样不靠谱。回到现实的世界,咨询伦理就像是准绳,一根根准绳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网,保护着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权益。 而很多时候,只有在网中的我们,才拥有探索内在世界的百分百自由。

以上内容来自「简单森林」疗愈日心理剧沙龙活动,「简单森林」是简单心理旗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如果你有情绪困扰、亲密关系等问题,可以给自己预约一次「心理体检」,我们将严格按照咨询伦理,为你提供适合的心理服务:

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 心理学报, 2018, http:// journal.psych.ac.cn/xlx b/article/2018/0439-755X/0439-755X-50-11-1314.shtml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Ethical framework for good practice i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2015

Bernard & Goodyear,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8

Bambling et al., Clinical supervision: Its influence on client-rated working alliance and client symptom reduction in the brief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2006

Hawkin & Shohet, Supervision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An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 approach,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