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洛记忆重组——
青少年来访者在家庭关系中对父亲产生了排斥,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产生了病理性记忆,同时对于情感的认知产生了扭曲。当孩子进入初中之后,学习压力比之前增加了许多,同时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之间也容易产生懵懂的感情。
随着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和环境越来越复杂,他们的「早熟」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心理学专家早就指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情愫,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仍有不少父母、老师、校长将早恋视为「洪水猛兽」,采取不科学的处理方式。这会显著增加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
来访者阿琳在小学时收到了男生写的情书。阿琳妈妈发现后,采取了不当的处理方式。这成为阿琳后来出现抑郁症状的心理根源之一!当刘承洛老师在深度潜意识下发现了这个病理性记忆,并告诉阿琳妈妈时,她肠子都悔青了:「我们那时什么都不懂!根本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其实阿琳妈妈不需过分自责,这是很多家长都曾犯下的错误!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早恋」问题?既然不能堵、只能疏,那到底该怎么「疏」,才能够避免发生父母不愿看到的结果?
第一,父母要认识到「早恋」是个伪命题,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扣这个带有否定意味的帽子,必须并持有理性、客观的态度。
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生不得早于22周岁,女生不得早于20周岁。与其它国家相对比,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较晚的。而对于谈恋爱的「法定年龄」,几乎没有现代国家对此作出清晰的规定。所以,到底什么时候谈恋爱是「早恋」,什么时候谈就不是?这本来就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孩子的身体、心理发育,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此的态度。
从孩子心身发育的角度来看,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对异性产生情愫,有「暗恋」的感觉,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不应对他们扣上「早恋」的帽子。
第二,父母发现孩子暗恋异性,或被异性暗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高度的肯定,甚至是祝贺。在青春期有了喜欢的对象,这是一种青涩、美好而纯真的感情,而且是性心理发育正常的表现。父母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并给予孩子肯定,「我女儿这么优秀,我就知道在学校一定很多人追」、「儿子你眼光不错啊,喜欢的女孩又漂亮、又优秀」。通过这一步,父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有利于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后续在感情中遇到挫折时,也愿意与父母交流。
而且,如果孩子暗恋的对象是异性,父母更应感到庆幸。这表明孩子的性取向符合主流,并极有可能从此稳定下来。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同性恋不好。目前,同性恋已经得到整体社会的接纳,这是个人的选择自由,我们必须给予尊重。
可是,目前仍有不少人歧视、嘲讽同性恋者,若孩子是同性恋者,将很有可能遭到这方面的心理压力,若遭受的病理性记忆不断叠加,就有可能会患上精神心理障碍。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所以,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时确定了符合主流的性取向,以后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会少很多。
第三,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将这份情感保留在心里,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自己更加优秀。
虽然我们能理解「早恋」的出现,但它是一把双刃剑。若是处理不好,孩子可能会因此影响学业,甚至闯出祸事。但如果引导、处理得好,这份美好的情感也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
所以,如果父母实在不愿意孩子在大学之前谈恋爱,那可以引导孩子当下之际应以学习为重,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优秀,以后才能更好地与喜欢的人长久相处,真正地令这份爱情开花结果,谱写美好的未来。而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父母甚至可以支持孩子「早恋」,然后巧妙地转化为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