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J.K. 罗琳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吗?

2014-12-11知识

别闹。。罗琳怎么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呢。

诺贝尔文学奖奖励的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的作品。

诺奖确实是有小年的。但一部作品,即使文学性不足,也要具备足够的话题性和政治性,正好撞上了什么事,但那年的赛珍珠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都厌弃到宁愿不得诺贝尔奖,也不屑跟赛珍珠为伍了。要是罗琳真的拿了奖,不要说现在在世的那些严肃文学作家,我觉得福克纳肯定要跳起来的。罗琳也远不到丘吉尔的吨位吧。她就是一作家,搅进的是商业的漩涡,不是政治的。

而福克纳们之所以要跳起来,是因为他们是毕生为艺术而献身的人。虽说文无第一,但是你真的要看到那些用生命在写作的人,不写会死的人,生命的价值只燃烧在艺术中的人,你一定会理解了。

说回罗琳。她的技法不够。她是正常的在写一些故事,而不是在探索艺术的极限。而现在,其实很多人在追求艺术的极限表达。他们对技法的突破和追求很早以前就已经到了反小说的地步。我不是说反小说就一定是好的,但是他们追求表达的突破,那是文学本身的突破性。而罗琳在创作技术的领域,基本上是没有创新的,连现在一般的技法都没有的,更不必谈突破了。

罗琳对自我的关注度也不够。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实在是福克纳获奖之后【其实不应该以这个为界限的】,诺奖就笼罩在福克纳的身影之下了。我的意思是,福克纳对文坛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而现在上诺贝尔奖的,多半是现代主义的一些作品。暂时还是突破不了这个笼罩的,这算是大势所趋吧。就说之前的爱丽丝·门罗,她偶像是托尼·莫里森吧,南方作家,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也是福克纳的拥趸。在之前的莫言吧,这个众所周知了,算是福克纳的徒孙吧。他老师算是马尔克斯了。不举了,反正诺奖这几十年就是这么个趋势。而罗琳,就算是对自我,也没有一个特别的关注,别说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了。

罗琳算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哈利波特里面很少有对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追求吧。罗琳的任务是讲一个好故事,她做到这一点就好了。可诺贝尔不只是要做到这一点的呀~莫言说他是讲故事的人,他也就说说,也别真信。讲故事和写小说,层次感是不一样的,深度也是不一样的,所要求的技法也是不一样的。罗琳的格局不大,触及到的文学性问题,真的是很少的。

而且罗琳的奇妙的魔法世界,这样的想象力也不是最出众的。我十分喜爱【大师与玛格丽特】,里面好多场景读起来,真是是整个人都飞了起来。比格·莫特枪战那一场,精彩过霍格华兹大战。我知道这些没有可比性,但光是想象力和场面度,罗琳的首创性就下去了。

其实罗琳得不得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呢。她讲好了这个故事,这就已经够了。我一直认为罗琳和诺贝尔奖是两回事,所以一直也没往这方面想,于是就这样凌乱的答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也是哈迷啦……对于我而言,其实这个故事究竟怎么样,都无所谓了,是不是通俗文学,这种也根本不紧要啊。罗琳自己也不是冲着诺奖去的,而我也不是冲着文学性去的。重要的是这十年(好像已经十年多了时间过得真快)的陪伴。陪伴过我走过青春,半程山水半程人,这就够了。

===========我弱弱的补充下====

我也没有料到这个答案竟然会到三百多个赞,表示诚惶诚恐。这个答案相当的凌乱,我当时在等同学的空隙,随手写的。谢谢大家捧场了。

这个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通俗文学能不能拿到诺奖的问题。写的好看,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喜欢上文学作品的要素,但不是文学作品本身的要素。这里有个很常见的误区。我水知乎并不久,但也常常看到问题说一本书看不下去了怎么办,有说看小说是为了享受,既然得不到享受,那么就放掉好了。这对大众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则是不行的。文学作品不是用来享受和消遣的。严肃文学的写作,是艰难的搏斗过程。其实阅读也是一种艰难的搏斗过程。比如说,乔伊斯的作品,玩笑话说就是为了文学研究者获得博士学位准备的。我之前说的福克纳,也是作家的作家。为了作家而写作的。这些作家本身就是精英,把生命和精华融入文学。我敢说文学的上限肯定不会比哲学低,但下限比哲学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这也可惜,文学门槛低,可能是一件好事,也可能是一件坏事。它有平易近人的一面,但你由此以为它就是平易近人的,那就错了。很多文学作品不是写给大众的,是写给受众的。

所以其实严肃文学、诺奖这些,都不是大众的。读这些书,我觉得还是自己心里需要意识到,我不是在看一个好玩的故事。否则,以好看为标准,那一些书索性反情节反故事了怎么办?总之,它不是致力于改变世界上大多数人,它是对文学本身的成就的肯定,也是肯定对文学本身的发展贡献。但是文学这种东西,强有力但是虚弱,当然不能排除受政治的左右。可是这种政治的影响被放大又放大之后,会显得很夸张。我还想弱弱的说,无论是高行健还是莫言,要说是全因为政治获奖的,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不公。高行健的创作是走在国内作家前列的,看【灵山】,我看到了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同的一面,没想到中国人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而莫言的创作,现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也不太找得出像他那样大气的作品了。他的作品,我认为是参差不齐,像是【生死疲劳】,真的很粗糙。可不乏好作品。个人口味不同吧,我就比较喜欢他的【十三步】。但总体来说,我不喜欢莫言,读他作品我要做噩梦的。但这个成就真的不是一个喜好问题。我不喜欢他,可我承认他牛。这个牛不是放在世界一流作家里的,可在中国作家里,已经是牛了。包括手法的尝试,叙事的广度,视角的切入,还有根植在原始生命力的歌颂上。他是有体系的创作。我之前也说,诺奖的评奖,是有大小年的,可能会有一些争议,但是水平再差,也是有底线的。水平差是在纵向比较上,横向比较,差不到哪里去的。包括之前我可能有不小心黑到赛珍珠。那我是拿她放在诺奖平均水平上比的。可是她写的也不错,对于中国农民的洞察力,中国农民生活的发展,比大多数中国作家还要洞察深刻。

还有一个诺奖沧海遗珠问题。这的确是遗憾,但也的确是有其时代原因,比如处在变革时期,就有有一大批的遗珠,如在现代主义以叛逆解构的姿态出现的时候,不要说是大众,连文学界人士都接受不了这种新小说,所以就会有一堆沧海遗珠,如乔伊斯、伍尔夫、卡夫卡、普鲁斯特等等等等,每个拿出来现在都是一尊神,可惜当时真的不能接受(不过看到伍尔夫讽刺那些传统叙事不肯变革的小说家真的好好玩),也有一个作家的运气好坏,可能他有作品的时候,碰到的对手都特别强,如昆德拉,可能要评他了,他一不小心去世了,如卡尔维诺(扼腕)(所以在门罗80岁的时候给了她这个奖,要不然万一内什么了,只可惜阿特伍德要伤心死了),再有就是,诺奖是人评出来的,它已经尽量在照顾了文学、地区等等因素,还要在政治下博弈,再有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学经典作品,是很容易,但要在当代把还没经典化的精华挑选出来,其实并不容易。现在大多数人为【白鲸】喝彩,大多都是马后炮啦。那个时代,能有多少人欣赏呢?

我们现在回望的时候,一些迷雾般的争议已经渐渐消散,这不代表我们可以鄙视那些迷雾中的人看得没我们透彻。我只是为诺奖说几句。他们也不容易。

这样废话再讲下去,这个答案就更长了。估计也没什么人看了,那么就这样吧。么么哒。

-----------弱弱再解释一下--------

谢谢大家能看到最后。这个答案真的非常凌乱,当时真的是等同学的时候打发时间写的。所以谢谢大家能看到最后。请不吝批评。

再就是,纯文学的审美不是无门槛的。所以读纯文学的作品是需要一些基础的。不能欣赏不代表其装逼。sorry这句话不是很礼貌,但我一直想说。请不要这样去黑纯文学,我心里难受。当然,我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还在锻炼。

我确实没有看过hp英文原版书,这个非常遗憾。不过更遗憾的是不能去读纳博科夫或者乔伊斯等那些原文,说到翻译,那些会更难。但没看过我想也可以聊一聊吧,比如我不会俄文不会法语不会西语不会日语,只能看翻译,但看完还是可以聊一聊的吧。翻译会损失很多,但应该不会完全改变面貌吧。

其实,我只是希望能对纯文学高抬贵手,不然看着心里难受。虽然我也没有能力去走近它,但这不妨碍我仰望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