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琅琊榜】里,梁帝杀光自己国家最精锐7万大军的操作,如果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上,会有什么后果?

2020-10-05知识

这个问题一定要加上邀请,因为我并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也没有看过这本书。

我就只能分析一下。

一支拥有七万精锐的部队,要全部杀光,可不是一个小战斗。

因为这支部队的总人数可能高达40万人。

我虽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知道这是发生在古代的事情。

古代战争经常说20万人,还是多少万人连绵百里的军营,其中的精锐也就只有几万人。

因为古代战争大量的人员消耗在后勤保障和土工作业上面。

正常情况下,三个民夫供应一名士兵属于比较正常的配比。

古代所说的「三军」就是上军、中军、下军。

中军就是所谓的精锐部队,主要是执行作战任务。

上军就是负责担任警戒,侦查,前锋,保护粮草辎重等。

下军就是运输兵、工匠、杂役等等,多是征召的民夫,以及保障部队的后勤工程等等。

按题中所说,精锐就高达7万人。那么单是精锐所需的保障民夫就需要20万人以上。

20万人的运输队伍因为主要大车或者是人力运输,这支运输队伍拉开距离是很长的。

为了保卫这支运输队,护卫军的人数起码不低于一万人。而他们也需要保障,就要再加上三万民夫。

这就是三十几万人的队伍。

古代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需要构筑阵地和工事的人员,再加上侦察兵、马夫、修理武器和负责制造器械的人员等等,总人数距离四十万人相差不会太远。最低也要三十几万人。

要合围这支部队,一比一够呛。古语说十则围之。何况这还是最精锐的部队。也就是杀光这支一流部队,最起码要三倍以上的兵力。

那么动员起这么一支合围部队,人数要高达百万人之巨。因为合围部队的后勤保障条件是一样的。

这样的动员能力相当惊人。人数越多,效率越低。越难以形成合围之势,只能慢慢打,一点一点啃。

这样的战争是很难在一个短时间内可以结束的。

这也就是古代战争往往一打几十年,至少也要打上好几年的原因。

像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从公元208年-253年,就打了40几年。而且这还不是以歼灭对方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战争。

如果这个梁帝要发动一场这种规模的战争,而且战场设在国内,一次吃不掉,形成追兵和流寇,在更为广阔的地域不断交手。持续几十年的时间,这个国家的建设就不要搞了。如果还有外敌趁势犯边,国家危矣。

大家也不要假设把这七万精锐单独圈起来,然后进行合围战。

因为聚拢七万精锐,必有战事。国家是不可能长期供养一个吃闲饭的部队。除了戊边的部队(没有任务的时候一样要去耕地),其余战士平时是要去耕地的。一有战事才会发布命令召集。花木兰就是这样从的军。因为古代国家的财政是养不起的。

大家也可以算一下。

就算是现代国家,以我国为例:15亿人才200多万正规军队。人数最多的时候,就是解放初也就550万人。为什么一解放就马上要搞军队转业?养不起了。

要征集这支7万人的精锐,不说动员时间,后勤是马上就要跟上的,军中不可一日无粮。7万人不可能孤零零地摆在一个地方,连粮食都不预备。这样就会形成一大坨,怎么啃?

古代战争是很难有现代战争的机动性,我国的现役部队从骡马化到摩托化经历了多长的时间?而古代骡马化的部队少之又少,主要是徒步行军。

这种规模的战争,必须经过长时间准备,要有非常专业的人才组织以及经济实力为后盾,才有实现的可能。

古代大规模战争,其相距的时间都很长。

吃掉对方7万精锐,数十万后勤的战争,那是必然要上历史书的。这种规模的战争如果是内战,必然民生凋敝。

一点不错,这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其牵扯的地域和影响力,绝不是地区性的。其影响必然深远。

实属亡国之祸。

现在很多写书的,描写的是现代化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现代化工业和农业供养的士兵拿上大刀长矛,在现代国家组织管理体制下,有着现代军事素质的伪古代士兵。

当然,这么写故事精彩,节奏快,娱乐性强。

我从来不看,为什么呢?

这不好说。这叫我怎么看得进去。

我也不反对这么写,万一有一天我也想整几口这种饭,估计我也会这样写。

大家不是爱看这种吗?

大家好相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那就接着再写一点。

前文中所说的「三军」就是将军事科学简单化,以便于理解。无论是上中下还是左中右,强调的是一支古代部队的基本构成。比说上军也就是前锋,不但要刺探军情,为部队首长提供情报,也是最先接敌的部队。所谓遇水搭桥,逢山开路,这就是工兵的职责,要为后面的大军开进创造条件。一旦选定战场,就要构筑工事,比如说鹿紮,壕沟,瞭望台等等。

中军不动如山。这是一支部队的中坚力量,他们就是坚决执行作战命令,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管。他们是杀敌的精锐。

下军本质上就是搞后勤保障的,他们不是作战主力。但是两军对垒时,这些没什么战斗力的人员也会摆出来充数,以显得声势浩大。布阵的时候,这些军人民夫往往在一个比较靠后的位置。这些兵的素质很差,打顺风仗还可以,一旦失利,最先溃败的就是他们。这些人就是作战中的薄弱环节。

从部队的服饰来看,中军最整齐,上军也不算差,只是上军的任务要比中军要多一些,成员构成比较复杂,上军将领的领导能力必须要强。下军的服饰比较杂乱,往往是对方攻击的主要的目标。古代摆阵的主要作用,就是凝聚战斗力,古代的军事动员达不到现代军队的水平,大多数不具备散兵线作战的能力。在作战中,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阵线溃败,丧失作战信心。

这些基本道理,在现代军事中,也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也差不多,只是更加复杂,更加讲究军事科学。

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是以国家授田及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它不同于旧的份地制。旧制度以"份地"的形式来酬答服兵役者;新制度以"爵禄"的形式来酬答服兵役者。因而"爵禄"制较之"份地"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激起广大官兵对爵禄、田宅和税邑、隶臣等物质利益的占有欲,从而起到增强军队战斗力的作用。

军功爵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为庶民晋升军事贵族,形成职业军人铺平了道路。对于一个军人来讲,晋升之路,以及家族过上最好的生活,就是建立军功。

【韩非子·定法】说,商鞅制定的秦法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斩敌人首级五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

上文中提到的花木兰,就是这种情况。她的父亲就是职业军人,所谓的军户。这是自先秦以来就确定的制度,并不是北魏时期的发明。

所谓论功行赏,卫青就可以军功成为大司马,花木兰的爸爸就可以成为拥有土地的地主。这只是时代不同,功劳不同,但是核心是重赏有功之臣。从将领到士兵,论功行赏,人头计价。

作为职业军人,花木兰的爸爸点兵不去,就有可能被褫夺军户,没收土地,甚至于坐牢。花家想要保留军户,就要有人继承父业,继续去当兵。这也就形成了职业军人世袭制。现在的印度,还保有这个制度。

军功爵制取消了爵位继承,其后代要想取得爵位,就必须要有军功。

新的军功爵制造就了一批爵禄及身而止,不再传给子孙的新官僚和一批军功地主,所以它不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又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