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宋江要怎么做才能免于被害死的结局呢?

2021-05-27知识

招安并非死局,造反未必生路。

自古以来,想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除非是为了打破旧世界,建立新天下,敢叫日月换新天,自古以来的造反,哪个不是为了招安?

宋代以前,中国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仅有刘邦带领抵抗暴秦的造反获得了胜利。而刘邦带领的造反,事实上并无法完完全全界定为农民起义,称作「士族造反」更合适。

刘邦以后,从汉代创建的公元200年,一直到北宋末年的公元1100年,之间1300余年里,成千上万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以失败而结束。

知名的农民起义例如,汉代末期的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都失败了;两晋魏晋南北朝的成千上万农民起义也失败了;隋朝末期的瓦岗造反失败了,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也失败了。

宋江号称「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难道不知道这些?

对宋江来讲,较为有参考意义的是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李起义军选了一个好地方,在成都创建大蜀政党。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王小波,李顺,割据四川,有蜀道天险仍然解决不上被消灭的运势。梁山虽然有八百里水泊的地利之便,比蜀道之难怎祥?

王小波、李顺的结局,恰好是惨痛教训摆放在眼下。成千上万造反全是功亏一篑,宋江何德何能,能够和赵宋王朝伯仲之间,而且获得胜利?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却不似在这里鸟乱!也就过过嘴瘾罢了!因为,造反的成功率其实更低

如果走造反路线,朝廷大军轮番围剿,甚至调拨边军围剿,梁山未必顶得住。部队越打越少,或者钱粮无法持续,基本上也是个散伙结局!那时候,宋江脑袋就变成了一些有想法有理想的宋军将领的进阶石。

就算宋朝正规军打不过你宋江,如果朝廷宣布梁山周边一千里范围,地方村寨可以自由组建民团武装。类似于祝家庄3.0,曾头市5.0的民团,只怕会层出不穷冒出来,这些也够梁山好汉喝一壶。

看看三打祝家庄多么困难,再看看曾头市把晁天王也搭进去。

打不开局面,甚至等不到宋江被杀,梁山好汉内部矛盾激化,互相火并。

到时候,晁盖(如果那时候活着)宰了宋江,秦明杀了清风一系,扈三娘和朱仝联手剁了李逵,呼延灼,关胜看见梁山快完蛋,为了反正,捅梁山一刀也不奇怪。最后一桶火并,分崩离析也不奇怪。

走招安路线也未必会完蛋。

历代王朝,农民起义的结局全是三种:

第一种,是被当政的朝廷以战事的方式残忍地前去镇压下来,起义军仅有死路一条,中国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部分这般。

第二种,是起义军胜利打倒当政的王朝,创建新的政党,在宋江以前仅有刘邦成功了,在宋江以后仅有朱元璋成功了。

第三种,是起义军在获得一定获胜以后投奔当政的朝廷,例如后唐黄巢起义军背叛的名将朱温。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5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后梁开国皇帝,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朱温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

中和二年(882年),朱温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朱温的人生,不就是敢笑黄巢不丈夫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显然是以朱温为榜样的!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如果部队打完方腊之后,一百单八将没有损伤,而且更壮大了,谁敢害你宋江?那真是不想活了!

说句难听话,如果征服方腊之后,梁山好汉部队更加壮大,皇帝为了安抚梁山好汉,拉拢林冲,也会弄死高俅!或者是林冲私自宰了高俅,然后案件不了了之。

等到时机成熟,那宋江直接走了朱温路线:

那真变成「敢笑黄巢不丈夫!」

如果一百单八将没有损伤,但部队轻度伤亡,也没人敢动宋江。

问题是打方腊之后,部队损失惨重,人心涣散,黄信,呼延灼,关胜,都感觉平安降落就谢天谢地了。

那就基本上没救了。

部队快打光了,基本盘没了,你还讨价还价吗?你就是一块案板上的肉!

征方腊归来之后,鲁智深和宋江的那段对话,就是两人对未来看法的分歧。

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令吾师成此大功! 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

鲁智深答道:「 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

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 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

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鲁智深既不愿意还俗做官,也不愿意当寺庙住持,是因为他隐约看到了损兵折将的梁山未来的结局。

按照鲁智深的观点,当时的宋江,唯一安全活下去的机会,就是远离官场,重返江湖。

但他宋江能接受吗?付出这么多,全部变成沉没成本?


宋江其实也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但他对功名利禄的欲望太强,以至于仍怀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