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只能用金箔或银箔,不能用其他的呢?

2020-06-16知识

其实是可以用其他金属的,可用的至少有「 金、锡、银、铜 」。

具体为什么只用了金箔,其实是一个长达5年的故事...咦好像五年也并不是那么长?

效率优先,还是先跳过这五年,说说最简单的答案吧:

  1. 金箔的延展性特别好,做出来的薄片又平又均匀;
  2. 金的原子质量为197,是常见的金属里最重的,阿尔法粒子撞上之后弹飞的角度大,因此实验效果好。

嗯,就是这样。

其实这个问题,当年的物理学家是考虑过的,还专门发了篇论文。这篇论文正是1910年由汉斯·盖革发表的【论物质对阿尔法粒子的散射】( The Scattering of the α-Particles by Matter) [1] ,而答案也正在这篇110年前的论文里。

然而在开始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我来设计这个金箔实验,我会怎么设计?继而我们需要问的是: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观察的又是什么变化?

首先,实验的目的。在当时,金箔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卢瑟福1911年提出的散射公式 [2]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需要能清晰地观察到阿尔法粒子被金属原子弹飞,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能清晰地观察到散射角度的变化。

另一点则是,金属的厚度无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为了能观察到数量可观的阿尔法粒子穿过金属片,金属片需要很薄。处于同样的考虑,金属片同样需要很均匀。不然金属片一块厚一块薄,相当于引入了一个极难控制的变量,对于实验有很大干扰。

好的,所以我们的金属薄片需要又薄又均匀。那么在110年前,可用的金属有哪些呢?

种类上并不多。答案是「 金、锡、银、铜 [1]

Since thin and uniform sheets could only be obtained for gold, tin, silver, copper, and aluminium,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fined to these metals.
因为薄且均匀的金属片只能从 金、锡、银、铜 中制取,实验限于这些金属中展开。

有这么多可用的金属,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哪个?

买苹果尚且比来比去,当然是哪个效果好用哪个。什么叫效果好?

别忘了这个实验是为了观察什么:为了观察散射角度的变化。同样的厚度下,一种金属能把阿尔法粒子弹飞5度,另一种能弹飞10度,该选哪个能观察到最明显的效果呢?当然是后者。选取金的逻辑同理。

在盖革的这篇文章中,他比较了之前提到的五种金属在不同厚度下的散射能力,如图所示。盖革用「最大可能的散射角」来测量不同金属的散射能力,而厚度的测量则是用(在穿透能力上)等价的空气厚度来表示的。

从上至下依次为:金、锡、银、铜、铝。横轴为「与金属薄片厚度等价的空气厚度」,纵轴为「最可能的散射角度」

其中,因为金属锡只能制备一种厚度,不利于实验比较,故不考虑。从这一系列实验中,盖革定义了一个「散射系数」用来测量哪种金属散射能力最猛,可见下表。

这个表就很明显了:在这些金属中,金拥有最大的散射系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金的原子质量是最大的。早在1905年,Bragg和Kleeman的实验就表明,某种材料的停止能力(指)和其原子质量A的根号 \sqrt{A} 成正比 [3] 。因此,在这一系列金属中,金拥有最强的散射能力,最大的散射系数,还又薄又均匀,实在是这个实验的不二之选啊。

所以从这个程度上来说, 并不是只能用金箔来做这个实验,不过用金箔的效果最好。 锡和银次之,但在当时只能制作特定厚度的锡箔,所以也用了银箔做了这个实验。

这一点也在过去的实验中体现过。在金箔实验系列的第一篇( On a diffuse reflection of the α-particles [4] 中,盖革就比较过金箔和铝箔的效果:

Some experiments were also made, using aluminium foil. The aluminium foil showed the scattering effect clearly, but to a much smaller extent than gold leaf, if equivalent thicknesses were used.
我们用铝箔也做过类似的实验。铝箔清晰地展现出了散射效果,但在等价的厚度下,比金箔的程度小很多。

这一点和我们刚刚讨论的文章是一致的。只不过受限于实验设计,这个实验只能观察到很小的角度变化。

其实,我们所熟知的「金箔实验」,是1908到1913年这五年里一系列实验中的最后一个。

回顾一下经典的卢瑟福金箔实验,也称为「盖革-马斯登实验」(Geiger-Marsden),因为实际上这个实验是盖革和马斯登这俩人在卢瑟福的指导下做的。

从1908年的第一个实验 [4] ,我们知道:金箔的确有散射能力。然而当时的实验器材只有一块很小的探测屏,,没有近乎360度的探测屏,所以只能观察到很小的角度变化。

在1909年的第二个实验中 [5] ,卢瑟福想知道粒子的散射角度能不能达到90度甚至往上。答案是肯定的。

在1910年的第三个实验 [1] ,也就是我们前文探讨的实验,盖革测量了测量各个金属散射能力。

在这之后的1911年 [2] ,卢瑟福假设原子中心有小却强烈的电荷,并提出了他的数学模型;

而1913年才是我们熟知的金箔实验 [6]

参考

  1. ^ a b c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pdf/10.1098/rspa.1910.0038
  2. ^ a b http://web.ihep.su/dbserv/compas/src/rutherford11/eng.pdf
  3. ^ p. 318 https://archive.org/details/londonedinburghd610190lon/page/318/mode/2up
  4. ^ a b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pdf/10.1098/rspa.1908.0067
  5.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pdf/10.1098/rspa.1909.0054
  6. ^http://web.ihep.su/dbserv/compas/src/geiger13/en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