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人在做梦时不会对梦境里的不合理之处表示怀疑?

2015-04-07知识

尽管这已经是个上古问题了,但看了一圈下来,感觉目前的回答都不是那么贴切。

为什么做梦不会感到不合理?答案很简单, 因为你对合理性做出判断的脑区被抑制了。

最初的证据来自1996年发表于Nature上的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human rapid-eye-movement sleep and dreaming」 [1] ,这个研究用PET发现,当人处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时,各个脑区的活动会发生相对的变化。

由于我们主要在REM阶段做梦,因此了解这个睡眠阶段的脑活动特征,有助于帮助我们解释一些与梦境有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不会感到不合理。

这个研究发现,一些脑区的 活跃 程度提高了,如前扣带回,脑桥被盖,杏仁核,丘脑和顶叶岛盖。

而另一些脑区则受到了 抑制 ,其中包括 背外侧前额叶 ,顶叶皮层(缘上回),后扣带回和楔前叶。

对这些稀奇古怪的脑区名字,你看不懂也没关系,因为大多数都和本回答无关。

从功能上说,兴奋的脑区更多与感知觉、情感相关;从结构上说,兴奋的区域更多位于皮层以下,而抑制的区域更多是皮层。我们知道,大脑皮层是最晚进化出来的,功能上比较高级的区域。

在其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 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

众所周知,前额叶是我们进行心智活动的最高级区域,而它内部并非完全同质化,还可以根据解剖位置和功能进一步细化成多个亚区。

其中, 背外侧前额叶 一般被认为是参与逻辑判断,推理和决策的重要区域。

看下霓虹人的这个图里的中文可以大概了解dlPFC的作用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REM睡眠时,以dlPFC为代表的前额叶功能的缺失,很有可能是导致我们意识不到梦境中不合理之处的重要因素, 这在后续的研究中也被再次证明 [2]

与之相对应的,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NREM)时绝大多数脑区都被抑制,我们很少在NREM时做梦。

另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 清明梦。

我们知道,做清明梦的时候我们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因此也能察觉梦境的不合理之处。

盗梦空间的陀螺

这意味着有一部分脑区依然在履行做梦的职责,另一部分脑区已经觉醒,我们可以很合理地推测, 这种在普通梦和清明梦中兴奋状态发生了改变的脑区,其中很可能就有我们要找的、能够识别梦境不合理的区域

2012年在睡眠领域权威期刊Sleep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 [3] ,马普精神所的研究者们找了一群清醒梦高手(每周至少做一次清醒梦),让他们躺进fMRI里睡觉,并且嘱咐他们,如果在梦中清醒,那就左右移动眼睛,然后握紧左手十秒,然后再左右移动眼睛,再握紧右手十秒。

以此为时间节点,来看 当从自然梦转变成清醒梦后,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

他们发现, 包含背外侧前额叶(dlPFC)在内的多个皮层区域都被激活了

我们来梳理一下结论: 以dlPFC为代表的皮层区域,在平时做梦时被抑制,但在做清醒梦时激活,而它主要参与逻辑判断,理解和推理。

那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它就很可能是我们要找的那个,让我们在梦里失了智的家伙。

梦境为什么会不合理?因为REM阶段会出现脑区的自发活动,这些自发活动会给梦境提供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素材,而没有了前额叶皮层的强力组织和抑制,剩下的低级脑区为了「解释」这些素材,会自动把他们串联起来,从而编织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梦境。

当然了,这只是我们基于已有知识的一个推测,真正起作用的未必就是背外侧前额叶,因为在这些研究中,还有其它脑区也符合「做梦时抑制,清醒梦时激活」的特点,比如楔前叶(precuneus),属于顶叶皮层的一部分,也参与了一些高级认知和自我意识相关的功能。

但总的来说,根据对不同脑区功能分区的已有了解,还是前额叶发挥关键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我的梦境相关回答:

参考

  1. ^ Maquet, P., Péters, J. M., Aerts, J., Delfiore, G., Degueldre, C., Luxen, A., & Franck, G. (1996).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human rapid-eye-movement sleep and dreaming. Nature, 383(6596), 163-166.
  2. ^ Braun AR, Balkin TJ, Wesenten NJ, Carson RE, Varga M, Baldwin P, Selbie S, Belenky G, Herscovitch P.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throughout the sleep-wake cycle. An p(15)O PET study. Brain. 1997 Jul;120 ( Pt 7):1173-97.
  3. ^ Dresler, M., Wehrle, R., Spoormaker, V. I., Koch, S. P., Holsboer, F., Steiger, A., Obrig, H., Sämann, P. G., & Czisch, M.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dream lucidity obtained from contrasting lucid versus non-lucid REM sleep: a combined EEG/fMRI case study. Sleep, 35(7), 1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