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2015-06-08知识

我简单说说我的看法。如果把「幼稚」定义为不擅长社交,那我觉得这与「喜欢看心理学哲学书」确实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没有必然性)。

一个人看了很多心理学和哲学的书以后,他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种思考可以给他带来一种「我很独特「的快感,然而这些成果至少在刚开始是还没有成型的,也很难获得社会承认和关注的,很难找到可以交流的对象,这个很多人都有体会,因为这些东西的交流成本很高(把这种思考转换成为可以获得社会承认的东西是不容易的),而且即使是对心理学哲学有所了解的人,也不一定会认同你的看法,所以说这些东西从社交中获得正反馈的难度很高,社交对他来说就越来越成为一种消耗能量的活动。

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很独特,但却得不到外界的承认与欣赏,他就会感到自己的独特性受到了威胁,并进一步产生一种愤世嫉俗的状态,他会将人群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喜欢哲学心理学的人(有灵性的),另一种则是庸人和俗人(没灵性的)。这种对立状态被他看作是绝对的,这一方面助长了他的孤傲,另一方面又让他陷入到一种敌对状态之中,他很渴望找到同类,但在现实中却很容易从社交里感受到他人与自己的格格不入,并不自主地流露出对他人的抗拒、排斥、轻视、恐惧,而这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就是幼稚的表现。

但是我为什么在开头说这没有必然性呢?我想,上述过程只是一个必经阶段而不是终点。虽然每个人在天赋和能力是有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当然这个状态是一个非常遥远的理想),当一个人真的对自己的独特性有信心,当他真的对哲学有了信仰后,当他的世界观经受了大量的锤炼并形成体系后,他反而不会把「喜欢哲学」和「不喜欢哲学「看作是绝对的标准。他不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我懂哲学」,「我看过多少书」,「我懂多少知识」,甚至会忘了「我喜欢哲学「这件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敞开自己去感受他人和世界的多样性,因为他相信每个人都潜在地喜欢哲学,都潜在地是自己的同类,都潜在地是有灵性的(只是方式不同境遇不同),就像黑格尔在【小逻辑】里说的「人天生是形而上学家」。 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对哲学完全不了解的人甚至是完全不读书的人身上也看到哲学精神的存在和真理的运动,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觉得不喜欢读书的人都必然是轻薄、愚蠢和庸俗的,那么我认为这才算是继承了哲学的真精神的。 哲学和宗教在这一点上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它们的终极目的是对一切人的爱,对人的罪恶的拯救,而不是对抗、消灭和剥夺。

你最欣赏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还会感觉疲惫不堪?

为什么西方国家人民都不如中国人这么爱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