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气象台纷纷发布高温预警,郑重提示:三伏天来啦!面对夏日的滚滚热浪,现代都市丽人齐声高呼: 我的命是空调给的!
那古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呢?没有空调、冰箱,难道真如古装剧那样,穿着几层厚衣服,再惬意地扇着扇子,淡定地度夏如年吗?
也许,有人说,现在是因为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古代肯定没有现在热?
不不不,有这种看法的你格局小了。唐代王毂在所作的【苦热行】中就描述过当时的高温天气:「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五岳翠乾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
意思是,酷热的天气如同火神驱赶着火龙,人们犹如身处大熔炉。天气热到害怕海水枯竭,无奈下渴望秋风到来,夏日完结。可想而知,古代的夏天也十分炙热。
那么他们该如何避暑呢?
最直接的办法:找凉快的地方
恰如大家冬天扎堆去海南一样,古人也会选择季节迁徙来避暑。皇帝就经常这么干,比如汉武帝曾避暑甘泉宫,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宫......最有名的当属清朝的皇帝,一到夏天,都会到
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
等皇家别院避暑消夏。
●承德避暑山庄
不单是皇帝爱跑去避暑,那些文人墨客也喜欢跑去深山中度夏。李白就曾在 【夏日山中】 写到: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不愧是李白,袒胸露顶,栖身林下,慵懒悠然,尽显潇洒本色。
除了山林避暑,乡村也是消夏的一大好去处。机智如陆游,一到夏日就开启乡村度假模式。他在 【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 一诗中写道: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看来陆游早早就深谙热岛效应,这才远离炽热的城市,投身乡村的清凉世界。
桥畔、池边、河岸更是天然空调房,一到夏日,富贵人家们就会居住在靠近水池附近的房间。说到这,螺蛳君突然醒悟,难怪古代园林的房间那么多,原来人家是随季节择房。
当然,去别处避暑显然不适合广大劳动人民。但是智慧的人民群众也不会守房待冷,于是开始进行房屋改造,以达到降温效果。在外,搭建凉棚,利用竹子做骨架,草席做棚顶,做出一个遮阳罩的样子,避免阳光直射,减缓室内升温速度。
在房屋内,挖地下室,利用地下温度,达到降温作用。自先秦起,便已出现了地下室(当时叫做 「窟室」 )。到明清时,人们会普遍会在在室内挖一口深井,井上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出来,纯绿色空调便是如此了。
看到古人这么努力的样子,螺蛳君更加感恩科技,感谢空调,让我们坐享冷气。
最快乐的方式:穿纱吃冰
炎炎夏日,街头巷尾又要出现一群季节性的时尚弄潮爷,打赤膊或者露肚皮,性感尤物的气息间还散发着自信魅力,人送「膀爷」。
虽然现代的这种形象会被人诟病影响市容,但回望历史,这么穿一点问题也没有,甚至古人更加奔放。古人的夏日,男人躺胸露乳是常态,露出大肚子也是在炫耀满腹才华(可参考苏东坡),吊带裙也不是女性专属。
和现在古装剧厚重繁琐的衣物完全不同,古人的夏季才不会那么穿。回看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素纱禅衣」 ,那可是两千年前西汉的衣物,却拥有超薄的质地,重量不比一枚小鸡蛋还要轻。可想而知,古人们早就追求轻薄凉快的衣物了,并且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李清照在 【点绛唇】 中也写到「薄汗轻衣透」,薄汗透衣,可见其轻薄凉爽。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
不过,纱衣还是名贵的,古代也只有贵族穿得起它。但是平民百姓也不是影视剧那样的穿着,只不过是原材料便宜点的薄衣。
除了服饰上找清凉,古人的饮食上也做到了清凉,努力奔向吃冰自由。早在3000多年的西周就已有用冰解暑的记录。不过那时候的冰比较难得,下层百姓很难吃得上冰。
直到唐朝,百姓才真正享受到冰爽的滋味, 【唐摭言】 中就曾提到「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街头出现了冰铺。但是从冰上升到冰饮,那当然得提到宋朝。一到夏日,汴京街道两旁就会摆满了冷饮摊,售卖冰糖冰雪冰元子等各色冷饮,足以可见北宋的冰食文化有多丰富。
杨万里还专门写了几句诗表达自己的吃冰快乐: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销。看来此款冰饮深得杨万里心啊!在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中,也出现了冰饮店铺,贩卖着当时流行的 「香饮子」 。
●【清明上河图】一处
看来古人的夏天没有那么惨,靓衣穿在身,冰饮捧在手,好不快活!原来还以为古人过得水深火热,着实是螺蛳君不知道世界的参差了。
果然,古人的智慧从未让人失望,没电没空调的环境下,他们也努力提高生活质量,活得潇潇洒洒。虽然有些避暑方法作用没有现代科技那么强大,但古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依然需要传承。
不知道各位同学有没有什么解暑小妙招啊?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