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和讨厌,实际上,当我们不自觉对某个人产生某类情感时,咱们的大脑都在做着整合和判断呢。因为,人际吸引力分为:(1)外 表吸引力;(2)社会吸引力(3)任务吸引力 三个维度(Mccroskey,1974)。
举个大家都有共识的案例,在这个「美貌即正义」的时代,如果一个长相甜美、性感、帅气的人(这是外表吸引力),原本就很有名气并且路人缘非常好(这是社会吸引力),且总是搞慈善或者能发表很有深度的言语(这是任务吸引力),那么可谓BUFF叠满,非常容易让人忍不住关注、点赞、甚至有可能期待生活中相识、交流。
比如这几年,突然就走红的院士王德民老师。
即便我们没接触过他,很多人光是看一眼照片(外表吸引力极强),再配上院士头衔(社会吸引力很高),以及年迈后他采访时也会专注于自己对石油事业的热爱而不谈外貌(任务吸引力),就会瞬间沉沦。
同时,莫名讨厌一个人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前一段宣布退网的叶柯。
突然成为明星的女友,原本大家对她是充满好奇的。
没错,在人际吸引中,好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比如,Litman(2008)整合了好奇心由 积极情感驱动和消极情感驱动 两种观点,提出了 I/D 模型。
该模型将好奇心分为 兴趣型—好奇心 (I 型)和 绩效型—好奇心 (D 型)。
这也解释了为啥很多黑红的名人,走红那么快——多数人都有D型好奇心,一边探索一边更讨厌一个人的传播链条火速就发酵了。
这里头融入了准社会互动情景下的个人情感。
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PSI),又称拟社会互动。Horton 和 Wohl(1956)最早提出准社会互动,
是指单边的,亲近的,非面对面的且不容易双向发展的类似于人际关系的互动,该定义用来解释媒体人物、用户间虚幻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虚拟的互动关系中,不存在实质的互惠行为。不过,你可不要以为这都是只存在于网络哦。
当我们初见一个人,其实下意识地,咱们大脑会对其进行加工判断,那是因为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为 情景论和特质论 两个角度。(看我们的大脑,悄咪咪做了多少工作)
比如,在特质论的角度,重点有4个要素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喜恶——
接近性、熟悉性、相似性、个人特质(佐斌,2009)。第一,在接近性的研究中, 人们通常认为在生活或工作中相接近的人具有吸引力。所以你初见一个人就很喜欢,多数因为你喜欢的是对方身上「有我」的味道。
但是,接近性因素的重要性会在与较为疏远的人互动增加后变低(Klein和Kunda,1992)。
第二, 熟悉性能加强个体对他人的喜欢(Bornstein 和 Robert,1989) , 随着个体与他人接触的频率变高,个体越会增加对他人的喜爱(Zajonc,2001)。所以,往往一个你不讨厌的人,只要ta真的如此,不是「两张皮」,越熟悉你会越喜欢。
第三,在相似性方面, 个人的成长经历及所受教育经历等影响了个体间的吸引力 (Kupersmidt 和 Derosier,1995),另外, 对同一事件看法的相似性也能增加人际吸引力 (Reid 等,2013)。
在国内,佐斌和高倩(2008)针对人际吸引力中的相似性与熟悉性做相关的实证研究,研究证明
两个陌生人在交流相处时, 外部相似性越高,人际吸引的水平也越高。而两个熟悉的人,却是 内部相似性越高,人际吸引的水平越高。
第四,个人特质方面,周国梅等(2022)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表明 面孔吸引力在重要社交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长得好看,真的很沾光啊)
所以喽,我们看看,其实真不是莫名喜欢一个人,而是我们内在的储备和对新人的判断,被大脑在接触对方时,做了这么多的整合呢。
再看情境论的角度。 比如,你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你想想你会容易跟什么样的人想靠近?
答案往往是—— 自我表露热情度高的人。
关于此,也有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参考 Dalto,Ajzen 和 Kaplan( 1979) ,采用半开放式访谈法,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2021)招募61名大学生被试,平均年龄19.11岁。实验材料包括32句自我表露句子,正负效价各半,用于实验所需的「热情」自我表露与「能力」自我表露材料。
被试通过网络链接进入实验页面,阅读指导语后,逐条阅读并评价选手的自我介绍。每位选手的表露材料与人际吸引评分题被设置成一个单独页面,被试评价完一位选手后才能进行翻页。结果显示, 自我表露内容性质对社会吸引的主效应显著,热情表露的社会吸引高于能力表露。表露内容性质和表露内容效价对社会吸引和任务吸引的交互作用显著。
大白话就是——一个越能积极暴露自己特征的人,更受欢迎,比报告自己有能力还会受欢迎。言之有物的人不仅让人觉得更有魅力,也会让人第一印象中觉得其靠谱。
(默默提示一下,相亲的人们,别上来就说自己多么NB,不如展示好的性格,更容易拉好感哦,但同时别轻易尝试当「笨蛋美女或帅哥」,咱就是说,大家其实现实中还是喜欢「有脑子」的)。
此外,有人会怼一句吧,那为啥人人都说XX好,我就是觉得反感呢?
这也是常见的情况,从心理学解释是这样的:
比如,也曾有研究针对在服务业中,服务人员的外貌吸引力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响应?这种影响是否在不同情境下有所不同?
得出的结论是:外貌吸引力与顾客满意度、服务评价和公民行为正相关,但这种影响受消费者外貌吸引力、消费情景和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的调节。
具体来说,人人都喜欢的美女服务员,或许对于一个对自己女性价值存疑的顾客来说,在公开场合也会表现出对其喜欢,但是若只有自己和美女服务员接触时,可能就会挑剔和不开心。
这大概由于,嫉妒和竞争挫败导致对其的莫名讨厌。
还有,一个长相帅气的服务员小哥,若是服务中总是出错且说话油腻,我们也可能突然就对其下头,这不是莫名,而是受到了服务员专业程度不够的调节影响,导致情感生变了。
总之,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人,看起来是本能的选择。其实这里面,也包含着很多很多我们的决策、防御和心境哦。
以上。
本文参考文献:
佐斌,高倩.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16(6):633-636.
周国梅,郑若颖,林佳,等.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及其动态性增强[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429-1438.
张国光等.自我表露热情与能力对人际吸引的差异化影响[J].心理学探析,2024,41(3):237-243.
Litman,J.A.Interest and deprivation factors of epistemic curios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7):1585-1595.
Dalto,C.A.,Icek,A.,& Kalman,J. K. ( 1979) . Self disclosure and attraction: Effects of intimacy and desirability on beliefs and attitud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3( 2) 127-138.
Zajonc,R.B.( 2001)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0( 6) ,224-228.
Mccroskey,J.C,& Mccain,T.A.(1974) .The measurement of attrac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41( 3) ,26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