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似平静的问题,其实在进行一个终极的逼问:娱乐、游戏甚至艺术,到底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如果我们能够舍弃它们,人类早已经迈向一个全新的境界了?
【梦之海】与【欢乐颂】是刘慈欣「大艺术系列」中的两篇,而这两篇作品中狂放的想象,就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最好的回答。
一 梦之海与欢乐颂,先扬后抑与先抑后扬
虽然【诗云】【梦之海】【欢乐颂】被统称为大艺术系列,但是,【诗云】【欢乐颂】对艺术的整体态度是先抑后扬;而【梦之海】对艺术的整体态度是先扬后抑。
【梦之海】分为上篇与下篇,也正好对应了一扬一抑的结构。
上篇讲述了低温艺术家来到地球创造梦之海的故事。
颜冬参加冰雕艺术节过程中,突然,从天而降一个巨大的冰球,这个冰球自称是低温艺术家,路过地球,被颜冬的冰雕艺术激发了创作灵感,决定在地球即兴创作。相较于低温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更让人类好奇的是第一位地外访客的一切,颜冬也背上了文明交流的政治任务。
在沟通中,颜冬与人类得知,低温艺术家起源于一团暗物质云中,生命从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中吸收着所有微小的热量,微弱的辐射。低温文明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它们的艺术形态:用远低于一个世界平均温度的低温与这个世界发生作用,以此产生的艺术效应,都属于低温艺术。
在低温文明度过文明的婴儿时期后,生存就像呼吸一样唾手可得了;在个体融入了整体后,社会、政治、经济自然也消失了;在科学找到了宇宙的最终真理后,艺术成了低温文明的一切,成为了它存在的唯一理由。
低温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并不是几条河流可以满足的,只有海洋,只有无边的海洋才能满足它的创作构想。它从海洋中取走了五千块大冰,冰块的长为六十公里,宽二十公里,高五公里,它以平均每天一千块的速度从海洋中取冰,并把冰块送到地球轨道上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不同位置,一块块巨冰在海中被冻结后升上天空。
但同时,世界沿海的各大城市都受到了海啸的袭击,这也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无法计量。更可怕的在后面,随着冰块逐渐汽化,每个冰块变成一个小慧星,扩散到太空消失了。地球上的几十亿人类与无数生命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大缺水。
颜冬代表人类希望低温艺术家停止创作,但是低温艺术家却对颜冬满嘴的「海洋干了」「生态灭绝」等小事失望,唯一的交流欲望也消失了,只愿意完成自己的创作。两百天过去,在取出了二十万块冰后,创作终于完成了。
冰环在空中呈现一条宽阔的光带。这光带由二十万块巨冰组成,环绕地球一周。在地面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每个冰块,并能看出它的形状,这些冰块有的自转有的静止,这二十万个闪动或不闪动的光点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河,这天河在地球的天空中庄严地流动着。
在看到这条天河,在清晨、白天、黄昏、夜晚,在日环食、交叉食、平行食下呈现出的极致奇观后,面对低温艺术家的自得,颜冬终于吐出两个字: 服了 。低温艺术家采纳了颜冬起的名字: 梦之海 。它绝不会毁灭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但它也不在意人类将海洋复原,简单告别后,低温艺术家离开了,并再也没回来。
下篇讲述了人类如何从天空取回海洋的故事。
干旱持续了五年。颜冬拒绝了人类纪念碑计划的邀请,他还不想用艺术为人类立碑,而是希望用科技将人类拯救,而拯救的希望就在各国联合成立的海洋回收部中。
早在低温艺术家取走第一块冰时,就有大量的方案被讨论,但是每一种都难以在技术与损耗中取得平衡。海洋回收部最终制定了取水方案,人类将以损失百分之十八的代价共同取回全部海洋。
颜冬本人就是长春光机所的一名工程师,冰雕只能作为业余爱好进行,他加入了海洋回收部,虽不是核心岗位,也使他感到很充实。
不断坠落的冰流星造成了有海时也罕见的大暴雨,所有人都在雨中欢呼狂奔,但后来大家又躲了回去,因为这时人在雨地中会窒息。雨一直下到黄昏才停,人群踏着粘稠的盐浆,跑到最近的水洼前哭泣……
【欢乐颂】没有分为上下篇,但是根据对艺术的整体态度,还是可以划分出作为背景的「一抑」,和作为主体的「一扬」的结构来。
【欢乐颂】的故事开头,人类正准备取消联合国的存在。这是因为发生了「某些恶劣的先例」,导致人类政权分裂严重。在最后一届联合国大会上,最后的音乐会后。人类天空上方突然出现一个完全一样的地球向地球靠近,在短暂的惊慌后,人类反应过来,这是一个镜子文明,人类宇航员探测到这是一个没有厚度,包括着银河系的巨大文明。
镜子这时开始通过超弦技术,和全人类进行沟通。镜子文明是一个音乐家,在宇宙中演奏伟大的音乐,这一次它路过地球,希望为人类弹奏一首曲子,它没有携带乐器,太阳就是它眼里理想的乐器,它将演奏太阳!人类在恢弘的太阳音乐前听到了宇宙的诞生,生命的绽放,文明的奇迹,所有人类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渺小,联合国的取消被暂停,人类的分裂趋势也因此被改变。
二 艺术之于文明重要吗
我们首先来看【梦之海】提出的问题:艺术在文明尺度上有何意义?
艺术在生活尺度的意义所有人都知道:放松身心、寓教于乐。
就像我们在绪论第三节写过的:
艺术寓教于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在朝九晚五,早出晚归的劳作之后,大多数人不可能在疲惫之下系统提升文化修养,但也不会去伸手黄赌毒等极端刺激,而艺术,因为其教化与娱乐的平衡,自然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人们愿意欣赏,愿意买单,这个产业就能在市场上生存。那么艺术在文明尺度的意义呢?或者说艺术对于人类的意义呢?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回答会将上文的回答放大一个尺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丰富人类精神生活。
但再看一眼开头那个问题: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放弃所有的娱乐开始认真学习、工作、研究,那么十年、百年以后人类会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艺术当然是美好的,有很大意义的,为文明创造了很大价值。
但是,是否没有艺术,有更大意义,我们能够创造更大价值呢?
最起码来说,是否现在没有艺术,有更大意义呢?
因为娱乐、因为游戏、因为艺术,更因为整个时代的娱乐至死,大量的热钱似乎都流向虚无、大量的精力似乎都流向幻梦。
【梦之海】上篇花费了大量篇幅描绘了艺术的极致美感,但是下篇又展现出艺术的极致虚幻,还有相较之下,科技之于文明是多么有力,坚实,安全。
刘慈欣在【诗云】中将艺术捧到天上,在【梦之海】又无情地将艺术打入地底,那是否可以说刘慈欣也认为艺术是无意义的吗?
先等等,在【梦之海】的结尾,刘慈欣笔锋一转,在一扬一抑后,又给出了一个令人难以察觉的「扬」。
在海洋中的水终于被收回到地球以后,人类终于也从最艰难的日子中走出来,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劫后余生的感觉。
就像刘慈欣在采访中说的一样,他创造一个世界,很喜欢写其中的转折点,转折点天然地具有矛盾、蕴含冲突,也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
而除了乱世、末世、灭世这种进入式的情节,还有与之对应的走出式的情节,比如平复乱世、走出末世、逃离灭世。
末日体验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人类从和平坠入战争后,世界在人类的眼中将会换一种色彩;而在人类从战争重返和平后,不仅世界再也与之前不一样了,人类看待世界的目光也再也不一样了。
【梦之海】中的最后一段也是如此,在人类先从治世坠入末世,而从末世回归治世后,也将重建文明,重构价值。
人类在末世中,集中力量看到了科技的潜力,崭新的方向,回归治世后也将继续发展科技。颜冬也是如此,亲身经历了科技对文明的拯救后,更加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
同时,在末世期间完全抛弃了冰雕艺术的颜冬,在人类取回最后一块冰后,又完全自然地、不受支配地带上了他的工具来到了冰面,并看到了曾经一起冰雕的朋友。
每个人开着玩笑,拿冰雕艺术这种「没用」的东西打打趣,但是,颜冬他们知道,一旦回到和平,自己却无法离开这种「没用」,它没有实用价值,却又能够带来愉悦、带来沉思、带来激情、带来平静。
艺术,在文明尺度上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种灾难降临下毫无价值的东西,为什么不现在就舍弃,去全力发展科技,比如生命科技、航天工程、军事力量这些硬实力?
当我们反思「艺术的意义是什么?」其实等同于问「人类为什么不现在就舍弃艺术?」
艺术最好的一个象征,是呼吸。
当我们询问「人类为什么不现在就放弃呼吸?」答案将没有那么复杂,而是如题中之义的简单:人类需要呼吸。
同理,当我们自问「人类为什么不现在就舍弃艺术?」答案也有且只有一个:人类需要艺术。
地外生命可能不需要呼吸,而是有其他能量交换方式,也可能没有艺术,而是其他文化形态;人类最终可能也不再需要呼吸,能量将以更纯粹的方式交换,最终也可能不再需要艺术,文化将以更统一的方式融合。
但至少,人类目前需要艺术,就如同需要呼吸一样。我们之所以不舍弃,是因为我们需要。人类需要艺术,并不是一个信念,而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个在此时此空成立的客观事实。
在末世中,文明屏住呼吸,从海面潜入深海,艺术当然可能会被暂时舍弃;但是在治世中,文明将继续在无尽的大海中前行,艺术也将如同呼吸一般,让我们在海面的阳光与微风中获得力量。
在很远的未来,人类的文化可能会融为一体:历史作为框架囊括了一切,而科学作为主体揭示着自然与人文的一切规律,而艺术可能会作为一种形式被融入到认知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地坍缩回历史,又不断地有着新的激发形态。
就像很远的过去,人类的文化本就是融为一体:比如【道德经】与【圣经】,全书的基本框架都是历史的,从起点到可能的终点;全书的基本内容又是玄学或神学的,尝试解释自然与人文的一切;全书的基本形式又是艺术的,结构、语言、文体都达到了一种至高的美感。
三 艺术在宇宙中是普世的吗
如果说【梦之海】讨论了「艺术在文明尺度上有什么意义?」,那么,【欢乐颂】则引发了一个新思考: 艺术在宇宙尺度上有什么意义?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回过头看【诗云】。伊依在人类诗歌得到「神」的重视以后,想要问「神」的一个问题,而本来对「人类虫虫」不屑一顾的「神」,对伊依说这些诗歌让他得到了一个提问的机会。
这很像大刘一贯的写作风格、像我们在绪论第五节中所总结的大刘文风:在漫长的铺垫后将结论或问题凝聚为短短一句话,会爆发出巨大的艺术力量。
在【三体】中的,泰勒在傲慢心理活动后听到的炸雷一样的「泰勒先生,我是您的破壁人」,罗辑在漫长沉默后对智子说的「连我也不行吗?」。
【诗云】中的伊依对「神」的提问,与罗辑对智子的提问就很相似,都是凭借实力得到了对方的尊重,都是只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伊依的问题是:「艺术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吗?」
这是伊依提出的问题,也是许多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都曾经思考过的一个问题,更深层次地思考,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审美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吗?」
这个问题当然没有确定答案,但通常情况下,我们愿意相信结果是肯定的。
虽然我们知道地外文明与人类文明可能在自然环境、生命形态、社会结构等等方面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却总愿意相信我们在两个方面是拥有共性。其一是对真的追求,比如科学。其二是对美的追求,比如艺术。
那么,艺术在宇宙尺度上有什么意义?
鉴于目前没有任何地外文明存在的证据,这个问题也就不可能给出答案,只能提出尝试与想法,大体来说,艺术在宇宙尺度上的意义,有以下三种是被提及最多的可能:
可能之一:交流。
艺术在文明尺度上的交流意义,已经不再需要更多语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艺术千姿百态,却又灵魂相通,对于审美的共同追求可以迅速拉近人们的距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也正因如此,在宇宙尺度上,我们仍然相信艺术的交流意义,最直接有力的例子就是旅行者号唱片。
旅行者号探测器是1977年美国发射的两颗行星探测器,除了科学仪器外,旅行者号探测器上还携带了一张唱片,可以在宇宙中保存10亿年,上面记录了用54种人类语言向外星智慧生物发出的问候。
旅行者一号中携带着如下问候:
这是一个来自遥远的小小星球的礼物,它是我们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的缩影,这个地球之音是为了在这个辽阔而令人敬畏的宇宙中给予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决心和我们对遥远世界的良好祝愿。旅行者号的唱片甚至旅行者号本身都有很大争议,以人类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大量资金、能源、精力投入却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回报;更进一步,即使极低概率发生,旅行者号唱片真的在无尽宇宙中遇到另一个文明,带来的可能也不是回报而是灾难。
另一方面,旅行者号唱片最终也成为了事实。这有着政治、科技、文化多种方向的原因,但在最深层次,来源于人类与他者交流的需求、来源于人类文明与地外文明交流的渴望。
可能之二:感化。
艺术在宇宙尺度的感化意义。
我们都知道,艺术在生活尺度、文明尺度的关键作用就是寓教于乐,但是我们却很少用「教化」这一个词来形容艺术,更多地用的是「感化」。
无论是文学、漫画、影视、音乐、舞蹈,在艺术的接受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能够沉浸其中,好像完全能被艺术中蕴藏的思想与感情打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好像被一种不可名状的美感所掌控。
而在宇宙尺度上,这种不可名状的美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如果是对个人,可能就是像【诗云】中伊依对诗云的叹服,像【梦之海】中颜冬被梦之海征服。
而如果是对文明整体,这种不可名状的美的感化力量将从量变产生质变。就像【欢乐颂】中人类文明,已经走到了分崩离析的第一步,已经无意中点燃了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是,在太阳演奏的恒星级音乐中,在全人类共同聆听一首音乐的奇迹下,在精神上从宇宙大爆炸漫游到生命诞生、文明崛起、万物终结后,人类可能将被不可名状的力量彻底感化。
可能之三:追求。
艺术在宇宙尺度上的追求意义。这点与前两种可能看似是递进关系,其实已经完全不同了,在前两者中,艺术是手段、是工具;而在第三种可能中,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是意义。
【诗云】中的神级文明坚信科学和技术可以解决一切,而艺术不过就是文明低级时期的呓语而已,但是当他化身为李白之时,他突然发现艺术的原理仍然神秘,当伊依被技术的力量征服之时,神却觉得艺术的追求才真正永无止境。
【欢乐颂】中的镜子文明,本身就是宇宙中的艺术家,它的音乐当然会给宇宙中的各个文明带来各种震撼、各种影响,但是这已经不是它所在意的了,创造下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才是它唯一的追求。
【梦之海】中的低温艺术家与镜子文明极其相似,但更深刻地体现出宇宙中艺术作为文明的终极追求。在低温艺术家与颜冬的对话中可以看到: 当文明跨越需要为生存发愁的初级阶段后,当文明度过个体与整体融合的中级阶段后,当文明到达认识宇宙一切真理的终极阶段后,文明就只剩下了一个追求:艺术。
一切文化活动本质上都是认识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一切文明活动本质上都是改造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但是,艺术创造是真正像上帝一样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是部分艺术家所坚信的),因此,在认识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后,改造这个世界到极致后,文明可能剩下并且只剩下一项活动:创造世界。
刘慈欣多次说过的,科幻文学并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描绘出未来的一种可能。我们上一节讨论的【诗云】中,艺术的终点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一切艺术与美学原理在科学角度丝毫毕现,一切艺术问题都能被技术完美解决。
四 大文艺与元大文艺
大艺术三部曲,除了对艺术进行了本质性思考与极限性创造,追问了艺术之于文明的意义,艺术之于宇宙的意义,创造了诗云,梦之海,太阳音乐,还有另一重特殊地位。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几乎一切活动,都有一个有趣的「元现象」,也就是自我指涉的含义。 在社会领域中,元政治就是关于政治的政治机构,比如办公室、办公厅等;元经济就是关于经济的经济组成,比如金融、银行等。
在人文领域中,元科学就是关于科学的科学研究,也被称作科学学;元历史就是关于历史的历史书写,也被称作史学史;元教育就是关于教育知识的教育,也即教育学专业。
所有元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不同领域的元现象有一个相同规律:元现象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元现象扩张到临界点后,会开始对本活动持续带来负面影响。
办公厅是任何办事机构的中转核心,协调所有政治机构的合作运转,但是办公厅由于其综合属性不可避免地冗余化,如果不能及时精简化处理,很容易拖慢办事效率;
金融现象是经济现象中的流通核心,平衡所有经济单位的货币流动,但是金融机构也由于其纯资本属性自然地成为经济高点,如果不能有合适的监管控制,很容易将金融的吸血属性放大,抽干经济活动。
在文艺领域中,当然也有类似的元现象与元现象规律。
比如诗歌艺术,早在中国的唐代,就出现了一种极为成熟的特殊诗歌类型——「论诗诗」。那是一种典型的「关于诗歌的诗歌」即「元诗歌」。最早的论诗绝句,便为诗圣杜甫所创的【戏为六绝句】。
再比如绘画艺术,在【有自我意识的图像】中,斯托伊契塔就发现,自从文艺复兴早期,欧洲绘画就是一种「有自我意识的图像」,画家经常以绘画创作自身为主题。在【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中,巫鸿也指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屏风图像,与欧洲的画中画同样具有「互文性」,这种自我指涉性绘画在中国与世界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其他艺术门类例如戏剧、小说、音乐、舞蹈、雕塑、电影等等也都有自身的元现象,不再一一列举。
除了以上元诗歌、元绘画等等作品,还有一类文艺作品,可以被命名元文艺。 所谓元文艺作品,具体指的就是文艺作品为对象的文艺作品,并不局限于艺术门类的单一对照。 不必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关于电影的电影,可以是关于一切文艺的一切文艺作品。
2020年豆瓣年度书籍TOP1,陈春成所著的【夜晚的潜水艇】,就是一部标准的元文艺作品。书中不仅有【夜晚的潜水艇】【传彩笔】【<红楼梦>弥撒】等以小说、写作、文学为对象的元小说作品,还有以【音乐家】这类以音乐创造过程为对象的元文艺作品,甚至更进一步,还有【竹峰寺】【裁云记】【酿酒师】【李茵的湖】【尺波】等以历史记忆、输入输出、梦境幻想为对象的作品,这类作品甚至无法被归为元文艺作品,而应该被叫作元创造作品,它们是关于创造的创造,关于精神的精神,关于想象的想象。
在一部以刘慈欣为研究对象的作品中,我们为什么要提到元文艺作品呢?很简单,除了我们在绪论中已经给出的结论:刘慈欣是大文艺的开创者。在这里,我们可以给出另一个结论: 刘慈欣也是元大文艺的开创者。
元文艺是以文艺为对象的文艺,元大文艺也正是以大文艺为对象的大文艺。那么,在刘慈欣的大艺术三部曲【诗云】【梦之海】【欢乐颂】中,都是元大文艺吗?
答案是否定的,候选人有三名,但是桂冠只有一个。
第一位候选人【诗云】,是大文艺,但不是元大文艺。
【诗云】,内容涉及对艺术与技术的终极思考,文明的毁灭与诗云的创造,因此是大文艺。
【诗云】的对象——「神」创作的「诗云」,包含了汉语诗歌的一切可能,好像包含一切意义,实则失去了任何意义,因此无法被视为大文艺作品,甚至无法被视为文艺作品。
因此,以技术作品「诗云」为对象的【诗云】,是大文艺,但不是元大文艺。
第二位候选人【梦之海】,也是大文艺,但同样不是元大文艺。
【梦之海】,内容涉及对艺术价值的终极思考,文明危机与世界拯救的极限创造,因此是大文艺。
【梦之海】的对象——低温艺术家创作的「梦之海」,有着极其自觉的创作意识,毋容置疑是雕塑艺术作品,但是,正如刘慈欣所说的,「科幻文学是内容的文学,而不是形式的文学。」同样,大文艺是内容的文艺,而不是形式的文艺。「梦之海」即使再宏大,仍然很难称作具有大内容,仍然无法被视作大文艺作品。
因此,以文艺作品「梦之海」为对象的【梦之海】,是大文艺,甚至是元文艺,但仍然不是元大文艺。
第三位候选人【欢乐颂】,不仅是大文艺,也是元大文艺。最终获得了桂冠。
【欢乐颂】,内容涉及对艺术价值的本质思考,文明选择与岔路口的极限创造,因此是大文艺。
【欢乐颂】的对象——镜子文明创作的「太阳音乐」,当然是音乐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太阳音乐」有大内容:镜子文明有意识地,在「太阳音乐」中模拟世界的演变,包括宇宙爆炸、生命诞生、意识涌现、文明崛起等等。「太阳音乐」,不仅有大形式,更有大内容,是严格意义上的大文艺作品。
因此,以大文艺作品「太阳音乐」为对象的【欢乐颂】,是大文艺,同时是元大文艺。
正如我们上文所述,元现象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并会带来负面作用。在文艺领域中也是一样,哪怕天才如博尔赫斯与陈春成的元文艺,仍然不是文艺的方向。 文艺的真正方向,一定是从古文艺,到新文艺,再到大文艺。
但是,文艺的方向是大文艺,也不代表只能有这一种方向,元文艺之于文艺是客观存在的,元大文艺之于大文艺也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对待方式是合理地运用,就像「大艺术系列」在刘慈欣所有作品中比重不大,却是刘慈欣本人最钟爱的一系列作品。
在多年后集大成的【三体】中,刘慈欣将元文艺作为一段情节插入,再次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观。这一次,他甚至不是将文艺作为对象,而是将构思作为对象,将一个人类的幻想变为了现实,将一个想象中的女孩,带到了雨夜中的炉火旁。
单篇必读: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诗云>?】
完整阅读:
【大文学1:从鲁迅到刘慈欣、从新文学到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