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听得多的,是抑郁症患者自杀。 双相患者自杀率高于抑郁症患者。
这容易让大家误以为,是躁狂症状导致双相患者自杀,实际上不是。躁狂症状本身,通常不会导致患者自杀。
躁狂症状不同的表现形式——思维活跃、语速快、精力旺盛、疯狂购物、自大感、易激惹等——内核都是【 亢奋 】。
从生理层面而言,【 亢奋 】是生命能量激发状态。生命能量激发的个体,往往不会求死。
双相患者高自杀率,本质是抑郁症状的体现 。
既是抑郁症状导致双相患者高自杀率,为何比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还高?
因为抑郁症状严重时,患者生命能量太低,低到连自杀的力量,或者说心气都没有。
大家平时习惯了「思绪万千」,想法很容易在脑海中出现,可能误以为大脑产生想法很容易。实际上,一个看似简单的想法,需要很多大脑区域配合工作。
大脑正常运行时,我们的所思所想能够「瞬时生成」,是因为很多后台程序能够自动运行。
但抑郁症患者的生理病因,导致人平时自动运行的后台程序出问题,「所思所想」不像平时容易,更别提还要行动。
这也侧面反映,抑郁症患者的无动力、无望感等,不是懒、不想好。
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是病情好转时。
临床工作者,或者患者家属可能经历过这种遗憾:患者看似走出了低谷,状态好转时,反而自杀离世。
因为抑郁症患者病情好转,反而有力量自杀了。
这也是为何抗抑郁药副作用中,常会标明有增加自杀的风险——不是药物本身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而是因为药物促进抑郁症患者病情好转后,患者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如果原来就有自杀倾向,或是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不论药物,还是其他方式促进病情改善,都存在患者自杀升高的风险。
某种程度可以说,躁狂症状有促进抑郁症状改善,使得患者生命能量恢复。但这意味着,如果患者在抑郁发作期存在自杀倾向,转躁病程期,自杀风险也在升高。
因而,双相患者自杀率高于抑郁症患者。
这也是临床心理工作的复杂性:既要促进患者改善,还要提防改善增加的新风险。
这提醒临床工作者和患者家属:
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或双相患者,康复过程需要保持对患者的持续关注,不能因患者好转而疏忽松懈。这也是为何我常说双相的心理干预,要找资深从业者。没有经验的从业者,与双相来访者工作,可能在其好转后,评估错误,忽视风险。
临床心理工作,与其他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还是要有所区分。从业者有必要保有敬畏之心,量力而行,因为有时涉及生死。
作者:许标 ,中科院 心理所健康心理学 硕士,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