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每临大事有静气」,如何培养这种静气?

2019-08-12心灵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中国人眼中典型的成大事者姿态。晚清同治、光绪两位帝皇的老师翁同龢,也讲过同样的话,即「每临大事有静气。

我们现代的生活节奏很快,所以都很浮躁,这种浮躁感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里,小到讲话、表情,再到对事情的「无控制感」。

为何会这样?

因为大家都很焦虑,又没有足够的底气,所以心里很慌。一旦心慌,就容易乱去找事情做,让自己变「充实」,这样才不至于浪费于浪费生命。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静气?

培养静气方式一:慢下来

凡是泰然自若的人,他们遇事一般不会心慌,更不会手忙脚乱,更别说急得跳脚。

想要有静气,我觉得第一个要素,就是「慢」。

别人找你说话时,你不用着急去找话题,或是回复他们,等自己想好了再慢慢地回答。有些人语速快,是因为聪明,而有些人则是为了让别人听不清,以掩盖自己的逻辑漏洞。所以说话要慢慢讲,抑扬顿挫,让人心生愉悦。

同时一般有气质的人,他们都不会大惊小怪,猛地抬头或转身,一般都是先转头,再抬眼。

你去看【黄伯虎点秋香】里的回眸一下,不管是秋香还是如花,他们都是先转身再抬眼,最后再有微笑,整个镜头都是慢的,这就是为了体现出「静气」。犹如天神出现,世界都安静了的设定。

培养静气方式二:定则静

人有静气的最重要一个体现就是,眼神要定。很多没自信的小员工,在和上级谈话时,就会出现眼神飘忽不定的情况,这是由于没自信,没气场。

同时由于眼神不定,所以他们会做其他很多小动作,来舒缓自己的不安羞怯感,比如频繁撩头发,磨耳朵,抖脚,用手摸脸等。这些小动作多了,就算你的面容再怎么端庄大气,都会让人察觉到「怯感」。

而有静气的人,他们基本上不会有小动作,说话对视就坦然地对视,吃饭就专心吃饭,一心只做一件事。

要养成有静气的习惯,则需要强制地控制自己,有意识地不做小动作,即使内心再焦灼,也不要做小动作来分散注意力,如老僧入定般,做眼前的一件事。

这里有一个捷径,可以告诉大家,就是尽量培养读书、写字、画画等爱好,当你沉浸于心流时,一个人的静气最盛,也就是定力最强之时。

培养静气的方法三:慧则静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

李渔春天出游时,刚好偶遇了一场春雨,于是急急忙忙跑到集市的屋檐下躲雨。其他人都在抱怨这雨下得不是时候,边说边抖动衣裙上的雨水。唯独一位妇人不发一言,手上也没任何动作。

过了一会儿,雨停了,纷纷走出屋檐,妇人还是站在屋檐下。没料到雨很快又下了下来,众人又再度回来,重复刚才的抱怨。原来妇人早看出了雨还会在下,但她没有丝毫得意之色,只是在那儿静待雨停。

可见,一个人如果眼神、仪态、话语间,能带一分静气,多半是源于内心的修炼和积累。他们用智慧来判断局势,而心有静气,又让他们生出智慧,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并非只学皮毛,就能有静气。

如果对我的回答感兴趣,请帮忙关注、点赞、收藏或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