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学了心理学真的能洞察人心吗?

2021-04-17心灵

学完四年心理学本科,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变态我没见过?神经病也好,精神病也罢。你们所谓的不正常,在我眼里其实都不违和。

对于心理学专业,外行的人会有一个常见的误区: 学习了各种心理规律,就可以轻易猜透别人的心思。

并且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认知都来自「江湖心理学」,例如星座学、读心术、情感测试等。

其实它们和心理学毫无关系。

但是因为和性格、情绪等搭上一点边,就被打上「心理学」的标签和包装,用一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泛泛之语,让人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哇!好准啊!」

这样很容易让人忘了,心理学是一门会用到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神经学、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跨学科科学。

要我说,人心复杂,影响因素太多。

所谓的心理规律,也只不过是对人们行为背后心理根源的探索和分析总结,并没有那种立竿见影的奇效

有科学家统计过,心理学研究的平均效应量大概是R=0.2。换句话说,大家平时听到的各种「xx效应」,如果找出原文来看,对于行为的解释力很可能不到5%。

在大样本下,心理学的确可以帮助你们观察到统计上的趋势,甚至理解某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心理原因;但用来预测具体的某个人,就有很大的概率会失误。

当然,我说了没用,这依旧不影响心理学在不少人心中,成了一种玄而又玄的存在。

每当我和咨询者强调「咨询师没那么神,不能帮你预估未来,也不能替你做决定」时,就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蔡老师,那你学心理学到底有什么用?」

是啊,学心理学成不了算命大师,也不能一秒看透别人的心思,那我学来干嘛?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曾经有项吃力不讨好的本事——掏心掏肺说真话。

在人际交往中,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我先生说我的这本事,说的好听点叫真性情,说的难听点叫自以为是。因此,我说话无意间会得罪人。

在我大四那年,我表妹高中毕业,让我给她今后适合读哪个专业提点意见。当时她让我作为学生家长,去听她们班高考前的班会。

于是班会结束后,我从她的考试成绩,文理科优劣势,兴趣爱好,未来规划等各方面,一共提了十几条意见。在我滔滔不绝时,我丝毫没有看到表妹越发难堪的脸色。

直到她打断我的话,她说「表姐,你这样说让我感觉好受伤」。

我一脸纳闷,你不是让我提意见吗,我认真提了为什么你还不开心。

最后我表妹红着眼眶和我说「你这是提意见吗,你这叫开批评大会」。

那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的真诚换来的却是别人的抗拒。

直到我偶然在大一的社会心理学书本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

人际交往的很多矛盾,往往不是沟通技巧的问题,而是和缺乏同理心有关。

所谓同理心,也叫换位思考、共情能力。

它是指能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并可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点说,就是能感同身受,洞察别人真正的需求。

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说了令人不舒服的话后,经常会冒出「我只是就事论事,你别急啊」、「你怎么一点也不懂我」的想法。

但事实上,真正的就事论事一般不会引起反感。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不满情绪被触发,往往是因为他潜意识感受到了攻击。

这时候我才发觉,原来我一直以为的「说实话」,对别人来说是一种「攻击」,并没有共情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给他们需要的。

那时候我以为对表妹负责,给她提了犀利的建议,但我却没有顾及到她的自尊心和感受。

类似这样「说话不讨人喜欢」「容易得罪人」的事件,还有不少。

心理学家 比昂(Bion) 提出了「 容器理论 」的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能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去涵容另一个人的情绪,适时接住对方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那会减少很多人际交往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当我们能够共情的去理解对方的情绪,承受住他们的情绪带给你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那么,这对他人来说,就是有建设性的。

即使有时候对方表达出的是攻击,但也许在他暴怒的外表下,隐藏的是无法言说的脆弱,你需要去看到这部分脆弱。

学心理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获得了共情力

学了心理学后,我对待别人会更加宽容,体会到人性的脆弱,明白了任何一种看似奇葩的行为,在当事人的心理世界体系里,都可能具有完全的正当性。

这种心态也同样是理解他人的基础。

此时再反观这些人和事,我的第一反应就不再是做道德批判,而是尝试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不会送给你解开他人内心的万能钥匙,但确实可以让你更加理性和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创作版权归属于@有故事的蔡老师,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