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军事家,那如果穿越到三国,以毛主席的智慧,他能否破解夷陵之战的火烧联营?看看毛主席怎么说。
夷陵之战之所以可以和赤壁、官渡并称「三大战役」,是因为这场战役规模极大,人数极多,战略极深。
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背景。
公元219年,孙权夺取了荆州,关羽被擒,随后被东吴大将斩杀。
刘备得知二弟的死讯后,发誓要和东吴势不两立,所以从此吴蜀两国结仇。
公元221年,61岁的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领5万大军对吴国发起进攻,从蜀国出发,一直穿过巫峡,到了长江三峡一带。
为了保险起见,刘备派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打头阵,最后攻占了秭归城,气势很大。
东吴孙权得知刘备来势汹汹,惊恐不已,临时任命30出头的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大军对抗刘备。
陆逊上任后,并没有直接和刘备在秭归城开打,而是觉得现在刘备气势正猛,应该避其锋芒,择机而动,所以主动放弃秭归,一直向后退,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陆逊一退再退,让吴国的很多将帅都不满意,纷纷要求撤掉陆逊,但孙权却认为陆逊有才,他既然敢用陆逊,就非常相信。
公元22年,刘备乘胜东进,一直进入夷陵地区,把兵马驻扎在长江两岸,此时如果刘备和陆逊决战,也必然会大获全胜。但陆逊十分沉稳,硬是守着城不出来。
刘备按捺不住自己为二弟关羽报仇的心态,多次让人在城门口对孙权大骂,虽然略有成效,但陆逊仍然不出来决战。
此时刘备想到一个妙招,就是先去打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恒是孙权的侄子,陆逊肯定出兵支援,但刘备没有想到,陆逊还不出来。
因为陆逊深知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就这样,从正月一直僵持到了六月,大半年两军都没有交战,这让刘备十分恼火,总不能无功而返吧,加上现在正是酷暑,刘备决定把大军陷入山里,等到秋天天气凉了再和陆逊决战。
【三国】里有个细节,军师为了保险起见,把刘备的战略连夜送到了蜀国诸葛亮手中,诸葛亮一眼就看出这是自取灭亡的战略,但已经迟了,只给了军师一个策略,就是败兵后逃亡白帝城,让赵云火速去支援。
果然,诸葛亮一语成谶。
刘备驻扎在山林中后,陆逊先用一次小进攻试探了一下,然后开始大举反攻,他的策略就是: 火烧连营。
由于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气候极其干燥,加上蜀国的营寨都是木头做成,周围全是树木,火攻开始后,整个营寨大火冲天,蜀军大乱。
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全部战死,五万大军溃不成军,刘备开始往西逃,陆逊乘胜追击,最后刘备逃在了白帝城(今天的重庆奉节),此时赵云已经来支援了,陆逊知道不能再追了,便撤军了。
其实陆逊撤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留给他一个卦阵,要小心魏国曹丕偷家,果然,曹丕确实出兵了,幸好陆逊有防备。
夷陵之败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影响极大,不仅损失了蜀国很多将领,刘备此时也已经江郎才尽,生命走到尽头了。
关于夷陵之战,历史上有很多不解之处,首先就是如果让诸葛亮来,会不会造成这样的惨剧?那肯定不会。
再是,陆逊一直不出来,刘备到底如何做才能破解了陆逊的计策?才能让陆逊出来?
【三国志集解】中,清末学者钱振鍠批注说, 「陆逊破先主,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矛,刘若土石为之,逊其如之何?」
他的意思就是,刘备想要赢,可以在林子中用石头建造营寨,这样即便发生火灾,也不会有火烧连营的悲剧。
但是毛主席读了这段后,觉得不可行,毛主席在这一处批注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
意思就是,即便是石头铸造城墙,那万一打起来怎么转移?一天换一个地方怎么办?而且粮食供应也非常困难。
那怎么办呢?毛主席批注说:「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毛主席的意思就是,应该打运动战,先从吴军防守很弱的夷陵南边澧水进攻,把吴军的缺口打开,让吴军兵力分散后,再各个击破。
毛主席的战略可谓就一招破解,如果让诸葛亮来,估计也差不多这个战略。
但遗憾的是,此时的刘备已经怒气冲冲,迫不及待要和东吴决战,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要从正面强攻,让东吴看看他刘备的实力才行。
这从他小看陆逊的细节就可以看得出,当他得知陆逊的年龄后,曾笑着说:「黄毛小儿,我的孙子辈。」
还是那句话,刘备虽然也有辉煌时刻,也有百战百胜的时候,但严格来说,他算不上一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家,即便是,也不算一个优秀的战略家。
借古论今,如今看来,毛主席确实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