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中国人强调孝顺,西方人则没有孝顺的观念,那么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吗?

2015-07-29心灵

中国人的孝顺很复杂,很长一段时间内孝顺能当官,孝顺是入仕途径(举孝廉),因此孝顺逐渐从人的自然情感发展成规则、形式。

孝顺,要能展示给外人看,要接受评测,孝顺要分级,孝顺要被打分,在某些历史时期孝顺的形式主义远远大于自然情感。

父父子子是为了推导君君臣臣,孝顺要能展示、评测、仪式感,是为了服务于皇帝,儿子孝顺父亲,而皇帝是天下人的君父。

孝顺能入仕,能当官;不孝就可能入狱,受惩罚。多朝以孝治天下,其孝顺与否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父母去世守灵时间要求,守灵期间的礼仪要求等。

文化的本质就是一套生活方式,文化的演化就是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变化。

王莽开始能随意逼死儿子,皇帝也是任意逼死臣子,这是孝与忠。但儿子逼父亲,臣子以下犯上,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到近代,在很多地区孝顺依然是形式大于情感:

  1. 父母的葬礼办多少桌算孝顺;
  2. 灵堂大夜守几天是孝顺;
  3. 请不请锣鼓队,收多少花圈;
  4. 甚至给参加父母葬礼的邻居找什么牌子的烟都是作为考察其孝顺与否的标准之一;
  5. 要嚎哭,哭丧就是展示孝顺给他人看,接受他人的检验。

至于父母开不开心,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反而优先级靠后。中国人的孝顺,往往最主要体现在生后事,重点在各种仪式。

即使最在乎养儿防老的农村落后地区,孝顺主要也是以孩子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后事,葬礼怎么办,每年清明怎么祭奠,生前的生活,反而最不被重视。很多孝顺的孩子,父母在世时,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彼此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人的孝顺,主要是展示给他人看,接受他人的评价,形式大于情感本身。

追逐情感的孝顺,反而最显得不孝,因为修补亲子关系必然要解决各种情感问题,其中肯定会伴随各种痛苦的沟通甚至争吵,慢慢弄清对方的心意,慢慢表达清楚自己的心意,慢慢互相支持满足其情感需求。

情感向的体验,起伏都在彼此内心。

其实不追求孝顺,不试着当孝顺的孩子,就能逐渐从那些孝顺的规矩、形式、考核中疏解开,享受父母的陪伴感。照顾父母的感受,对父母好,都是满足个人需要,给父母付出并不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是给付出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有情绪价值的体验。趁着父母在世,多跟父母相处,满足父母,建立更多回忆,这是能充盈内心产生幸福感的个人诉求。越不追求表演孝顺的人,越不害怕被批评不孝,越能引导跟父母的亲子关系,慢慢能体会到那种爱人跟被人爱一样感觉好。

别被孝顺损坏了原本难得的情感体验,孝顺是单向的,而任何高质量的情感体验都是互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