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因为自卑而防御性太强,乃至体现出攻击性,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怎么解决?

2017-12-18心灵

题主你好,你的情况,也许是一种「回避型人格」的表现。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它是怎么形成的,又如何判断和应对呢?

人格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孩子与父母(依恋对象)最早的互动体验,这些形成凝聚的、持续的结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有一段历史,也就是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并影响周围。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我们的人格影响相对较大的,是我们的父母。

与其说父母做了什么,不如说父母是怎样的一个人影响了孩子的人格成长。如果父母有稳定的自信,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生活变化,就能够接纳回应孩子渐渐萌发的表现癖,也更有能力回应孩子情绪状态的变化。

当父母抱着哭闹不止的孩子时,平静稳定的父母与孩子相融合,父母散发出的安全感会通过他们平静又放松的抚慰留存在孩子的内心, 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力量和安全感的内核

就像我们个人的生理存活需要氧气,而心理存活需要他人的回应,需要他人的关系和连接。在婴幼儿及孩童时期,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构成持续一生心理生活本质。

一、什么是「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主要外在表现为

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批评处境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他人和关系的倾向。

而这些表现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再次重复过去和父母(依恋对象)相处时那些最痛苦的体验—— 惧怕再次被创伤

这种恐惧的失败的体验通常是两个阶段依序发生:

在第一个阶段,孩子情绪上(心理)的需要被父母回绝后导致的痛苦的情绪反应;

紧接着第二个阶段,孩子渴望父母的回应,以减轻受到挫败的痛苦反应。

可是,父母(或重要养育者)常常断然拒绝孩子的这种需要。

当孩子认为父母应该对他(她)的焦虑、抑郁状态负有责任时,却被父母断然拒绝,频繁重复这些令人失望的互动的结果就是:孩子认知到自己抑郁、焦虑的情绪状态是不受父母欢迎的。

在这样的认知下,孩子常常否认、隔离、回避这些痛苦感受,这样就不至于危及自己与父母的联结,逐渐就发展形成为回避型人格

二、如何应对「回避型人格」?

我的一个个案A依靠回避来保护自己远离焦虑、羞耻以及在关系中可能被拒绝和感到失望。她无法允许自己有依赖的需要,在渴望亲密关系的同时又恐惧亲密关系的危险。

咨询初期,她弥漫性地使用回避非常突出。例如:如果「依赖、脆弱、需要」这样的词语会激起她强烈的不适感,她常常直接以回避处理:「我不想谈论这个,不是这样的。」

这对她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她感到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她的回避也会让她感到被孤立,使她陷入孤独、抑郁。

对此,我通常的回应是表明我尊重她不去谈论任何她不想谈论的事情的权利,但我会指出: 如果她能说说她不想谈论的原因会对她有帮助 。我慢慢认识到她广泛地使用回避,特别是回避有关于男性的关系以及与权威的关系的两个主题。

我接纳她的回避,并努力地理解她在回避背后的恐惧中体验到了什么,然后把我的理解传达给她。运用我们之间的工作、我和她的关系,向她传达我的理解、接纳、共情,为她创造一种安全感,这促使她慢慢觉察到她的回避并最终不再需要僵硬地使用它们。当然,这个工作是漫长持久的。

当一种体验慢慢地形成,频繁地一次一次被验证,新的认知也在慢慢地形成,转换矫正了她/他原来固有的体验带来的内在组织模式 ——比如,回避型人格,她/他的内在组织是:当我感到抑郁、焦虑时,我不会得到照顾,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我在一起。

当她/他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一个安全的场被建立起来,她/他将了解到有人愿意在她/他抑郁、难过时陪着她/他,并且不会被她/他的焦虑、抑郁危害到,依然对她/他感兴趣。她/他原先的厚厚的壁垒会一点又一点地被软化,她/他的生命活力会慢慢绽放。

文 | 李莹(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