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感在心理学中是如何研究的?边界感强和弱的代表文化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优劣?

2024-04-16心灵

这不是统计数据的问题,不是文化的问题,是要拿冷冰冰的数据模型来统一归纳情感和关系的问题,是固执的要用理性来解决感性问题的问题。

在题主的问题得到答案之前,我们需要去探讨一个问题是,这个答案意味着什么。得到一个让大多数人信服的数据,我们可以用来做什么。一个常模?一个「最为符合我们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家庭关系常模?还是用来做一个个别家庭关系走向的演绎?还是更简单点,只是为了剖析一个国家和文化的形成逻辑和演化过程?

如果仅仅是为了做文化研究,剖析国家文化的形成逻辑和演化过程,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需要被所有人认可的。社会的整体走向会给我们答案。比如我们说,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自我的侵入程度相对较高,这并不需要去得到每一个个体的认可,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的育儿、中国式的养老、中国式的亲子关系,看到了无需质疑和辩驳的结果。

但如果是要得到一个常模或者一个演绎的依据,那出发点就错了。因为去研究关系常模,去做关系演绎,这本身就是一种规训和侵凌。只要你得到了一个足够准确而有说服力的结论,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潜意识就是「如果我和这个结论的关系有偏差,我就是错的,我就是未能真正融入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你可能认为我并没有说教的意思,并没有想让谁xxx的意思,我只是想找到答案,但是, 应然和实然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如果你说你完全排斥了应然而只想追求实然,那么这个实然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你对应然的排斥其实也是一种应然。

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感,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原本就有着云泥之别。这充满着极大的偶然性,并不是一个长期博弈的结果。即便是统计出最为普遍和最高比例的情景,也无法说明这就是家庭成员相处的纳什均衡。

说的再直接一点就是,题主就算是拿出来了足够有力的数据证明你的论点是对的,然后呢?探讨这样一个文化问题的目标仅仅是为了驳倒对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