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党浩楠|俄罗斯20年未遇的严重恐袭:戒备松弛还是防不胜防?

2024-03-26心灵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党浩楠】
俄罗斯的许多企业在周五都会允许员工提前下班,也因此周五晚上往往成为消弭一周工作疲劳、放松休闲的黄金时间。3月22日,也本该是一个平静而休闲的周五,但就在这天,发生了俄罗斯近20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恐怖袭击。
目前距离莫斯科市郊「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发生恐袭已超过72小时,但根据已知信息,仍不足以完全弄清整起事件背后的幕后策划与谋划细节。因此,本文只能利用已知信息,结合在俄罗斯工作生活的一些经验,对本次袭击的背景、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背后涉及的国际政治问题略作分析。
遇难者人数目前还未最终确定(截止完稿时为133人),但就目前数据来看,仅次于2002年的别斯兰人质危机。但有别于地处偏远、动荡高加索地区的别斯兰,莫斯科作为俄罗斯首都,安保管控必然严格许多,因此可以与2002年的莫斯科剧院劫持事件相比较。
当时,40余名车臣武装分子劫持了剧院人质,要求俄政府从车臣撤军,该事件最终以130余名人质遇害和恐怖分子遭全歼结束。
而本次恐袭中,直接参与现场行动的武装人员可能只有4至5人,且没有劫持人质、提出任何政治要求,直接对当晚音乐会观众进行扫射,之后通过引爆爆炸物或纵火点燃了音乐厅,造成建筑物大面积损毁垮塌,可以说恶劣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左上角是克罗库斯在莫斯科州的位置,恐怖分子就是从中间标注的建筑物进入后,在红色建筑物内扫射纵火的。图自俄新社
与恐袭距离只有十分钟
笔者就职的中国公司园区就在距离恐袭地点车程10分钟的地方,笔者也曾踏足与「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同一连体建筑的展馆,据悉恐怖分子正是从那里进入建筑,穿过展馆楼后进入音乐厅。大约在22日晚20点,枪声响起,紧接着大量人员死伤,随后恐怖分子在军警赶到现场前驾车逃离;俄相关部门在紧张搜捕后,23日包括4名直接袭击人员在内的11名涉案人员全部被捕。
遇袭音乐厅燃起大火,随后大面积垮塌。图自澎湃影像
袭击刚刚发生时,园区内的中国员工普遍比较震惊,虽然处于战争状态两年多的莫斯科数次遭到无人机袭击,但因为敌方意在骚扰示威,所以都未造成人员伤亡。本次则是多年不遇的大规模恐袭,且事发地点离园区较近,不少中国人都去过该场馆,尽管心里明白恐怖分子连续袭击的概率并不高,但想到「十分钟车程」就能赶到,还是不免人心惶惶。流传在华人微信群里的消息是,回国机票水涨船高,甚至达到疫情期间的万元高价。
在园区,并没有直接听到爆炸声或看到火光,但相较于平时停留在新闻里的远在天边的阿富汗或中东恐袭,这次袭击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了。
戒备松弛还是防不胜防?
俄罗斯历来是受恐怖袭击风险较大国家,同时近两年又处于与乌克兰的战争状态,在警力充足、严加防范的莫斯科,怎会发生伤亡如此惨重的恐袭?
其实应该这么说,按照俄罗斯标准可能已经是「严加防范」,但习惯了在中国生活的人,抵达俄罗斯后不用细看就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在多次遭遇炸弹袭击的莫斯科地铁系统,迄今为止进站旅客的手提行李几乎不经检查,只有携带行李箱才需要过一遍安检机。再比如,其市政道路上的监控主要集中于主干道,背街小巷往往是监控盲区。
一个巧合:特朗普2013年曾在该音乐厅参加活动
此外,在笔者的印象中,「克罗库斯城」音乐厅进门处只有配备警棍的保安检查,即使有大型活动举办,现场也不一定配置警力执勤站岗。
本次恐袭中,武装恐怖分子正是枪杀保安后,直接闯入音乐厅,在场观众直到扫射开始时才明白恐袭发生。22日晚间20点15左右,社交媒体telegram上出现大量恐袭现场的枪击视频。据推测,恐怖分子大约在八点左右开始袭击,随后纵火点燃音乐厅,在作案后具体何时逃离现场,暂时不得而知;但以死伤惨重的情况来看,恐怖分子在现场停留时间应当不少于半个小时,而在此期间,强力部门为何没有及时赶到,以至于恐怖分子在没有与警方交火的情况下就「全身而退」,直到第二天才在距离莫斯科将近400公里外的布良斯克州被捕?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俄政府部门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不完备,导致反恐行动部署反应较慢。
美国预警未能奏效
本次恐袭事件中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地方,就是美国驻俄大使馆曾在3月7日公开警告本国公民, 「莫斯科未来48小时内有恐袭风险,建议不要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音乐会)」,一时间人心惶惶。
在「领教」了美国对俄乌战争爆发的「精确预警」后,自然谁都不会再对这种公开预警等闲视之,但几天过去后,大家发现一如往常,自然很快就恢复了原有生活,毕竟很少有人会为了一个真假难辨的预警,长期放弃周末看演出、购物或其他娱乐需求。这也是恐怖袭击的难以预防之处——如何在尽量不干扰民众正常生活前提下,提高戒备水平。
更何况,鉴于当时俄总统大选临近,个别俄国政界人士也将此预警评论为美国试图干扰大选的「创新手段」。不到两周,恐袭最终上演,而场所也正是预警里提到的「音乐会」。
在恐袭发生后,「伊斯兰国呼罗珊省」(简称「ISIS-K」)宣布对此负责。该恐怖组织主要在阿富汗及周边活动,目前阿富汗由塔利班政权控制,因此该恐怖组织的主要对手之一也包括阿塔。2021年阿塔与美军达成默契,美军从喀布尔机场匆忙撤军时,对机场进行炸弹袭击导致13名美军死亡的正是该组织。2022年,「ISIS-K」又使用人体炸弹袭击俄罗斯驻阿富汗大使馆,造成两名俄罗斯外交官死亡,等等。
鉴于近年来俄罗斯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各个层面的接触加深,甚至一度传出俄罗斯将给予阿塔外交承认,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恐怖组织「ISIS-K」有充足动机对俄罗斯进行恐袭。
按理说,这样一个典型的国际恐怖组织,又同时与美俄为敌,应遭到国际社会联合打击。2001年美国经历9.11恐怖袭击后,发动了针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反恐战争,俄罗斯甚至给予一定军事支持,但目前跌至谷底的美俄关系显然与20多年前完全不同。
发生变化的不单单是美俄关系,整体来看,近20年来世界政治格局显著变化,这也导致个别国家惧怕失去其霸权地位,为了达到延续霸权的目标,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维持其军事、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国际政治中的「阵营化」「意识形态化」因素再度被激活,冷战后一度退潮的「大国竞争」「遏制理论」卷土重来,而面临诸如「反恐」「气候变化」「疫情」这样全人类的共同威胁时,个别国家严重缺乏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合作精神。而恐怖组织活动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时机,利用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在合作反恐问题上的互相猜忌,尽其所能地向国家力量空虚、安全管理乏力地区渗透。
美国在得到关于「ISIS-K」预谋发动袭击情报时,如果通过正式途径通知俄方并传递相应情报,可能会被俄方视为干扰大选的政治手段。而俄罗斯同样面临困境,如果别国没有提供具体信息,仅凭大使馆语焉不详的预警就采取措施,恐怕波及面会过大,还会给外界落下「俄罗斯反恐需要美国情报支持」的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恐袭惨剧的发生恰恰是「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一个体现——虽然大国普遍面临共同的恐怖主义敌人,但仍然难以互相信任,导致恐怖主义顽疾难以根除。
恐袭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其长久影响
首先,从俄罗斯国内治理角度来说,本次恐袭的教训无疑非常深刻。前文提到预防恐袭中「防不胜防」的世界难题,但其实从本国经验出发,我们可以共享一些有益经验,比如对社会基层的治理、资金流动的监管,以及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充足的反恐预案。
但从俄方角度来看,相关「硬件软件」都较为缺乏,像我国这样密布的监控系统、精细化的基层治理体系等,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而且,俄罗斯人对常态化的、繁杂的安检普遍缺乏接纳度,地铁站安检员如果随机对乘客手提行李进行检查,往往还得「请」乘客配合。
其次,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社会,本次恐袭的影响目前已经开始显现。据俄媒消息,直接参与袭击的恐怖分子全部来自与接壤阿富汗的塔吉克斯坦。原本经济欠发达的塔吉克斯坦就有大量移民劳工在俄罗斯工作。近期,莫斯科居民的社交媒体上流传多个这样的截图:乘客在打车软件上询问赶来拉活的司机是哪个民族,听闻回答是塔吉克斯坦人后迅速取消订单。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将使俄罗斯社会中本就边缘化的外籍劳工群体,蒙受更大的压力。
从阿富汗经中亚地区向俄罗斯走私毒品的主要线路
第三,就阿富汗周边的中亚、以及高加索地区安全形势来看,2021年美军撤出阿富汗后,出现地缘政治力量「真空」,吸引各类恐怖组织在此聚集或流动。重新掌权的阿富汗塔利班虽然宣称将肃清国内恐怖势力,不对邻国构成威胁,但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目前缺乏国际承认的外部环境,难度很大。
同时,俄乌战争爆发,使得在中亚拥有驻军的俄罗斯难以抽调力量支援,与阿富汗接壤的塔吉克斯坦反恐压力颇大,塔吉克斯坦曾多次抱怨俄罗斯无法帮助其控制边境。假设最终调查结果如俄媒所言,「ISIS-K」利用招募的塔吉克斯坦公民对俄罗斯进行恐袭,其物质基础就是在漫长的中亚-俄罗斯边境线背后早已形成了稳定的资金、武器、毒品走私链,如果不对这些链条进行彻底铲除,恐怕来自该地区的恐怖势力仍将对周边国家构成长期威胁。而在俄乌战争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又很难维持对此地的军事、经济等资源投入。可以说,在摆脱上世纪90末到本世纪初来自北高加索的恐怖威胁后,中亚方向如今又成为欧亚反恐的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