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不屑于与人争辩的人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2024-12-21心灵

【不屑于】与人争辩,这个【不屑于】,实际上是一种高看自己的自我暗示。

就我个人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兴趣】与人争辩。

于己而言,【与人争辩】多数是拟剧化造成的。

达不到明辨是非、正本清源的效果。

其底层驱动是,展现自我的某些方面,比如专业性、价值观、信息优势、道德高尚性、被害者状态等等,从而获得他人的重视、关注、兴趣和正向的其他情绪(比如仰慕、性趣味、交流欲望、依赖感等等)。——可以理解为人性底层的争夺交配权益的、被性驱动的本能的多次解压缩的结果。

争辩的话题则往往也是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对中立事件的解读,亦或是对各种情景表征的纠缠,谈不到规律或触动认知的层面。

那么,多数的【与人争辩】,就会沦为情绪驱动的回合制表演,虽然可能,用各种方式(类比、举例子、数据),包装成了讲道理的样子,但实际上,依然是先立场确定了论点,再去四处筛选对论点有用的论据,而对不利的论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种状况,很常见,通常也难以变为理性的探讨过程,反而会由于拟剧化的各种延伸,导致自己或者他人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影响社交关系。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不值得做。

于他人而言,争辩的对象,本身是需要前提的。

需要有认知的基本素养以及对某些领域的基本信息。

我们不会去做对牛弹琴的蠢事,也不会去尝试训练狗狗讲话和演讲,但在现实中,我们会轻佻的把所有生理同类,看成可以争论辨理的对象,这属于一种不智了。

虽然,现代化的教育已经使得绝大多数人都识字、有基本的科学概念,但这不代表,我们的生理同类都能够有基本的逻辑和认知素养,而在铺天盖地的新媒体低劣文本和内容的被动样本训练下,明睿乃至很多赛道的基本知识,都被稀释成了很多浅薄的低端意识形态,以金句、想当然和幸存者偏差案例作为支撑,把我们的生理同类,分化为了很多「不可与之论理」的亚种。

如果争辩的对象,属于这些人类亚种,而你又不是这个亚种,争辩不就是对牛弹琴吗?

而人家之所以是这种在你看起来有点不够聪明的样子,也不能代表你的睿智,无非就是你的出生环境和发展过程,更幸运一点而已。

所以,争辩不仅无效,还可能让人家觉得你傲慢和自大,还可能对人家造成某种冒犯。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