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确实不易,尤其是来自性格上的改变。
我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帮助访客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当访客遇到心灵困境时,他们找到我,试图让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随后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根源,真正的改变才开始。在改变自己的自动化思维模式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阻力。
第一个阻力是习惯带来的。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习惯会保护自己,回避一些事情,这种习惯会阻碍真正的探索。心灵的奇妙在于,一个人若是一直「揭露问题、打开自己」这种习惯也会遇到问题。所以,真正的改变,需要一个前提是「整体感觉还可以」,此时身心比较接纳改变,改变也容易发生。
一味痛苦的成长不是好的成长。
一味要求和苛刻自己的成长很大可能成为日后的阻力,有一些甚至带有「强迫和偏执」特征。
改变常在意识之外。
第二个阻力是意识的阻力。 很多人认为思考能带来改变,确实,当遇到一些事情时,反思会帮助个人对该事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后也对于此事有新的反应。但更多「直接、快速」的反应模式——「内隐加工系统」会直接决定接受信息的心理滤镜是何种颜色。
在意识之外的事物,需要放下意识的努力才能触及。这就需要放松、无为、随其所愿。很多人失去了这个能力,在长期紧张焦虑生活中,意识思维绷得很紧,无法放松。
克服意识阻力,需要安全感和信任的关系。而安全感本身就是一个工作主题。这也是很多心理咨询进展缓慢的原因。
在精神动力学训练中,触及潜意识的训练会直接反应一个人的紧张程度。我带教学员体验意识——潜意识的交互(前意识区)时,有一部分同学会很快体验到,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总是「努力去想」,结果是强化了意识,远离了潜意识。
他们学习心理技能过程同样涉及到自己固有思维的整体提升。而这个「结」打开,就是他们真正能够疗愈自己、放松自己的开始。
第三个阻力是来自于自体感。 对自体感的在意和追求总是深藏于心底。如果一个改变触动了个人自尊和自信,那这件事大概率是不会有变化的。如果一个人觉得对方冒犯了自己、感觉屈辱并逐渐越来越不自信,也不会听对方说了什么并坚信自己的感觉的。
一个习惯了辩论证明自己是聪明的人,不会放下对他人镜映的渴望放弃表达。一个习惯控制他人满足自己个人情感的人,不会放下对他人的PUA,除非他已经内心具足。
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自恋固着」在阻碍改变。
父母有对父母角色的自恋——总觉得是对的且有特权、权威有对于自己地位的自恋——总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尊敬、一些社会身份有身份的自恋(对他人忽略自己的身份感觉到冒犯)。一个人戴面具久了,就忘记了自己本然的样子,面具成为自恋的固着来源。
对于有自体感需要的人来说,允许不改变,改变才可能发生。
一个身体虚弱的人,紧紧裹着大衣走在大街上。寒风吹的越大,他就越是裹紧了自己的身体,死死不会脱下大衣。若是温暖的阳光不断照来,他感觉到温暖和热,自然就脱下了衣服。——不改变背后一定有更重要事情在那里。
2024.4.13 随笔、不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