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我有个朋友说他写诗比肩李白杜甫,以下是他的几首诗作,真的这么厉害吗?

2021-12-26心灵

写古诗,最大的难题,还不是格律平仄的问题,是有没有诗意,有没有诗味,仅以第一首为例:

青山欲掩一轮日,半江秋水动红烛。

枫叶重重沾霜落,醉客垂首向归舟。

这种写法非常忌讳。

为啥呢,因为他在意象的运用上是没有衔接的,不连贯的。给人一种不舒服的阅读感。

欲掩一轮日,就像是口水话一样。

我先暂且在保留他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个调整,你感受一下:

五言版

青山欲掩日,秋水动红烛。

枫叶沾霜落,醉客向归舟。

试着读一下,是不是感觉干净了很多,不像他之前那样磕磕巴巴,不流畅。

但这里是有问题的,因为写的暮景,却出现了霜,这是对自然的认识不清楚。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冬天的早上起来,才有霜。诗经里也说了「白露为霜」,天气太冷了,晨露就变成了霜。这是早晨的意象,用到薄暮属于张冠李戴。不过在这儿我先不改了,只是略微调整,让它看起来精炼,有诗的味道,像诗。

我们说古诗古诗,一定得是有古意,要有那种苍朴的感觉,就要避免现代人的用词习惯,用类似古人的书写表达方式。

他们写诗要千锤百炼,若非必要,不会把五言写成七言。

你的朋友他用了很臃肿的表达方式,诗就显得有现代气,很出戏,让读者很尬。

但同样这首诗也可以改个七言版出来:

一轮残阳掩青山,半江秋水漾红烛。

霜叶重重惊风落,酒客靡靡向归舟。

只是简单调整一下,让诗的味道出来,还谈不上锤炼推敲,但比起他之前的诗,你是不是能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对古体诗有一些了解的人看到这里一般能明白原因何在。

其实很简单,就是恰当。

古人写诗,是很讲究平衡的,看到太阳落山他们绝不会平铺直叙说青山欲掩一轮日,他们要用文字把这种场景画出来,大多时候都会倒装,同时用很连贯的语言,上下呼应。

比如白居易写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他如果写成:

清水似铺一残阳,半江秋水动红纱。

那还能成千古名句吗?

另外,古人是很少直接说枫叶的,要么说红叶,要么说霜叶。直接说枫叶太俗了,没有那份意境。

同样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换成枫叶红于二月花,这就没人看。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白居易不是还写了枫叶荻花秋瑟瑟了吗?

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意象妙用了,跟上下文,诗句的情味,甚至发音都有很大关系。总之核心是通过锤炼达到诗文的和谐。这里先不多说。

从五言到七言,增加了字,就增加了表达,所以画面情感要更丰富饱满才有张力。

我将原文调成一轮残阳掩青山,半江秋水漾红烛。

用一点倒装和对仗,文词本身就有了变化,同时漾明显更有诗意,画面感更足。

但关键是诗句的升华。

霜叶重重惊风落。

一个惊字突出来一种快。

而酒徒靡靡,这个靡靡则突出一种迟缓,彰显了一种迷茫凝重。

同时相比较醉客,酒徒是半醉半醒的状态,更符合面对时间的流逝,忽然间情绪落寞变化。

对比五言,我在调整的时候把沾霜落正式改掉了。核心是通过物像的变化,来传达作者的感受,在不改变诗的主体的前提下,尽量符合事物的逻辑,这样子,诗就有了主题,有了走向,而不是单纯的堆砌。

当然,我要强调,这只是我从最简单的诗意的角度对他的诗的看法。如果真的要有资格和李白杜甫的诗一较高下,用词的技巧,格律平仄的考虑,就更要大巧不工,那可能整首诗大换血都不见得可以,你的朋友倘若真的爱诗,还需要下很深很深的功夫哦。

喜欢诗词的朋友可以移步看看我另外一篇文章: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5209 74378/answer/238424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