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任何决策,都需要个案概念化,在概念化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否可以「夸」来访者。
让我们看看两个案例:
来访者A,(如同题主的经历),越是被夸,反而越是感觉自己依赖咨询师。大胆假设一下,在来访者心里,似乎只有在咨询师面前,自己才能体验到价值感和自尊。但同时,自己也因为依赖咨询师而感到担忧,怕自己「成瘾」,或者不能独立。在这两种矛盾的情感中,越来越痛苦。来访者B,他们在生活中很难准确理解周围人的意图,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跟同事打交道,他们总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生活一团糟。而当他们出现恰当的行为时,咨询师会选择夸他,鼓励他,这样来访者就慢慢的能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时合适的。
这两个案例的区别在哪里呢?
其实我们可以先关注到他们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层面。
支持性框架
来访者B显然在社会功能方面屡屡受挫,他们也许是精神障碍预后,也许出于某种应激状态当中。此时,他们自我(ego)的功能是不足的,自我无法压抑无意识冲突,使其投射在外界,让来访者无法准确理解他人意图,缺乏现实感,造成大量的现实层面麻烦。
而咨询师此刻最重要的功能,则是通过鼓励、称赞,来协助来访者确认自己的行为时合适的。在某种程度上,咨询师支持来访者薄弱的自我功能,使来访者能够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支持疗法(supportive psychotherapy)主要针对患者能够意识到的、当下的、表面的问题给予即时的指导、鼓励、解释和安慰,以求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或情绪情感的困扰,逐步恢复患者心理的平衡,故又称为非分析性治疗。动力性、关系性框架
那么来访者A的状况则不同,他们的现实感足够,能够区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他们能够产生移情,并又能力从移情中跳出来,观察自己的移情过程。
来访者也许把一个诱惑而危险的形象投射给了咨询师,一方面享受被夸(关系中的诱惑),另一方面害怕被夸上瘾(诱惑带来的危险)。
而此时,咨询师也许会认同来访者投射来的、互相冲突的两个形象当中的某一个,比如咨询师会感觉自己特别想要夸来访者,或者特别害怕和来访者的关系越来越近。如果咨询师认同了前者,就很容易产生「夸」这种行为,而且(在意识层面)有充分的理由夸来访者,觉得「非夸不可」。
在这种情况下,夸来访者这种行为,会被定义为某种见诸行动,或者完成了一组「共谋」,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完成了诱惑与危险的这组关系模型,并呈现在咨询中。
而咨询师如果不去夸来访者,则有机会和来访者讨论两个人关系中发生的现象,这就能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幻想中的人际关系,甚至可以让来访者看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与人打交道的(p.s. 通常,不一定会谈早年经历和原生家庭,除非来访者自己联想过去)
行为主义框架
而另一种夸来访者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在行为主义框架下,这时候,夸被称为是一种强化物,用来提高来访者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
但是,这种夸需要聚焦在特定的行为上,一定是用来改变来访者的。因此,如果咨询师夸的是来访者聪明、漂亮这种「不可控」的因素,这种夸就不会起到作用。相反,可能会强化来访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或努力打扮自己这些与咨询目标无关的行为。
甚至激起更多不必要的情感反应(动力学框架下的移情)。
总结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