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心理学中如何解释人格的形成原因?

2024-03-27心灵

人格塑造有多个因素:

1,基因遗传。

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某些基因与性格特质有关联性,比如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基因突变MAOA-3R 有极强的相关性。

其他性格也有基因相关性。

在这类基因突变中,对于神经递质的产生和分解的失衡,会导致情绪控制阈值与人类中位数有巨大区别,从而导致人格特质或者情绪决策倾向性。

2,环境(模因)。

在幼年,人类从模仿周围成人的言行和情绪回路进行学习,因而抚养者的固有情绪回路会作为榜样被继承,或作用到孩子上产生负面倾向。

第二种情况可以举个例子,一个脾气暴躁无法控制情绪的父亲,由于把孩子当成出气包,孩子可能变为某种懦弱、畏惧行动的性格。

3,认知失调与迭代。

早期社会化完成后,一旦人类进入非原生家庭的复杂环境,其信念、态度或行为就可能与其认知系统中的其他元素产生矛盾。

会导致认知失调,进而促使个体改变自身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迭代塑造人格特质的发展。

当然,也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和规则类怪谈恐惧。

4,自我评价。

在与环境和他人的交互中,人们倾向于利用外部信息和外部评价,来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

在多数情况下,这个自我评价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结合模因、认知、创伤、激励的一个复杂的潜意识系统。

而主观的自我评价往往只是自洽的产物,当遇到特殊或者极端化外部刺激时,真的自我评价才会在情绪作用下显现出来。

例如:人们可能在思维上高估自己的韧性、忠贞、勇敢、奉献的能力,而在实操中则无法做到。

自我评价会影响一些关键的认知框架(比如是否更具积极进取的心态,是否敢于承担风险,以及在同样资源下对容错率的喜好度等等),从而间接影响人格特质。

以上,简要写这些吧。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