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天天写知乎。
我说你只看到我天天写知乎,你不知道我还天天写微博,而且写了八年了已经……
留几手时代我就在微博写故事写段子,没人看啊。
写东西又不是写日记,肯定希望有人看,有人交流。
如果你很认真的写,最终没人看,你就会觉得,肯定是我有问题。
但其实内容这东西,很玄学,有时候别人发张天空都突然爆了,哪说理去。
最后的事实很简单,就是哪里有反馈在哪里写。
并不是我主动选择平台,完全是看哪个平台更匹配我。
刚来知乎的时候,流量和现在比,那还是完全不同的。
只要你把事情说清楚, 说明白,加点趣味性,很容易就起量。
超多人看,超多人转,朋友互相晒,一天几万赞那都是很正常,一两千赞属于洒洒水,正常发挥。
我也经常在群里和小伙伴晒哪个回答又几万赞了,哪个题目又排第一了。
大家你追我赶,觉得还挺有意思,也挺有奔头。
除了没钱,一切都很好。
但后面有一段时间,突然就不行了,哑火了。
而且是大家都不行了,没人看了。
就让人非常焦虑,也非常内耗。
因为我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行不行的,是那些点赞评论让我感觉,我好像还行。
而这些东西随着平台版本更迭,突然就减半甚至砍到没有,你就很容易自我怀疑:
「哎是不是我其实就不行啊,只是平台给了我一种我行的假象啊。」
因为刚好那阵子某条的悟空问答黄花菜凉了,很多大v又流落到某博,而某条的视频up主也都出来说,流量收益腰斩,播放量腰斩,做不下去了,停更了。
我那时候也是有这种自我判断:
有可能咱就是新长的韭菜,拿来冲库冲kpi的。
现在咱变成老韭菜了,没人看也是历史周期的必然。
那时候开始就主动调整了策略,也不追热榜了,也不追脱口秀和综艺节目了,也不写电竞复盘了。
就偶尔回答一些不那么费神不需要熬夜复盘的情感问题好了。
相关的一些群也退了,本来大家以前还爱聊下知乎啥的,后面都凉了,也都不爱聊了,就是一些吐槽和日常聊天,也没啥必要。
就纯单机,看到感兴趣的问题回答下,慢悠悠的,我这样佛系了一年。
也不和人掰头,也不在乎什么观点之争,也不想西风压倒东风,就是我怎么想的我怎么说,说明白,说清楚,把我知道的写出来,然后就下线忙自己的。
现在的感受就是,很爽,很平静。
就当是一项发朋友圈的日常活动一样,每天发完,走人,看都不看。
偶尔还会接到商单,坐下来写个1小时,一单赚它个9000,美滋滋。
我不定期还会把回答搬运到微信公众号防抄袭(很懒,三个月一次)。
前几天突然就爆了。
很多人来私信里夸我和骂我。
但很快又凉了。
但我不打算做任何事情去改善它。
所以你看,这种转评赞的数据已经拉扯不了老韭菜了。
因为我知道,我写东西的水平没啥问题,只是流量很玄学,我没法每次都跟上潮汐。
而我自己也不想搞个什么粉丝团读者团,去搞个什么理念让他们都信一下,cos下野爹,割割韭菜,我觉得刀口舔血,很容易反噬。
所以最适合我的做法就是佛系但不躺平,日拱一卒,看潮起潮落。
一张图一句段子也可能很高转评赞,一篇认真写的回答也可能很高转评赞。
重要的是你带给世界什么,分享了什么,是否让人在读了以后比读之前有更多的存在体验。
我们创造的内容也是我们存在的痕迹。
认真和还在焦虑的朋友交流,我觉得自媒体和之前写网文一样,有个常见陷阱是:
谁急谁变成耗材。
紧盯着数据的人,一定是越用力越到不了岸的。
它最终还是一个解剖自己和分享自己的相对松弛的状态。
和天赋有关,和心态关系更大。
你很刻意想干什么,什么就会反噬你。
多看多学是没错的,但急功近利,就一定会失败。
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状态,能耗开最低,更容易有惊喜。
你想我每天就花半小时写一下,我也没有人力成本场地成本,赚一块钱都是我血赚,它能怎么坑我?坑不到的啦。
一旦当成什么救命稻草,副业变主业,甚至平民变富豪,阶级跨越。
那些爱割韭菜的人和mcn闻着味儿就来找你了。
低成本,走到哪算哪,别被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当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