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魔都,正以市民运动会引领全民健身,成就一个更健康有活力的大上海。
主笔|姜浩峰
「本届上海市市民运动会打破了体育与其他领域的界限!」这是一位来自央媒的记者脱口而出的点评,之后在报道中其也如此写道。
12月10日,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闭幕式在洛克公园运动娱乐中心举行。回顾从4月至12月,持续半年之久的赛事,「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全民欢乐」并非虚言。9100余场赛事,吸引了上海各区、市级机关、企业集团、驻沪部队、高校等126支代表团积极参赛,总参赛人次超1100万!
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在闭幕式讲话时指出:「2024年,市民运动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精彩,全民健身热潮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2月10日,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闭幕式在洛克公园运动娱乐中心举行。
侬来赛,我来赛
徐彬局长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今年夏天的巴黎奥运会让人心潮澎湃,来自上海的40名奥运选手勇夺6金4银3铜,取得上海奥运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力量。我感觉,本届市民运动会的参与者,都在属于上海市民的‘奥运会’中,与奥运参赛选手同样在对标先进,用更好的自己去弘扬、演绎着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中,共同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综合软实力汇聚能量。」
如今的上海,市民群众对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变得更多样化,参与人数更多。参与运动者来自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大家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2024年,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的比赛才几乎贯穿全年,竞赛板块包括比赛类项目多达65项,展演类项目达到15项、达标类项目亦有2项。
在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这一上海体育改革引领下,本届市民运动会所有赛事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办赛事活动,共吸引408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竞标,最终255家单位成为市民运动会合作伙伴,从中涌现了一批有专业办赛资质和能力的市场主体。通过激发市场潜力,本届市民运动会通过4000万元引导资金,吸引了社会办赛资金超2.2亿元,有力推动了上海全民健身与相关产业发展。
从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的整个办赛过程看,赛事组织越来越专业。上海市体育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活动板块包括市级品牌活动40个、区级品牌活动16个。自上而下建立总决赛、选拔赛、基层竞赛三个层级的竞赛体系。」
比赛本身的魅力,又与奥运会、全运会,或者一些职业体育比赛有同有异。
于开幕式后举行的「2024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即有1.1万名选手参加。当然,万余名选手并不是在争夺一个冠军——比赛线路分为标准线路、亲子线路和分赛场专线,标准线路参赛队伍随机编组,分赛场专线和亲子线路在报名阶段即可进行选择。换言之,人人都来赛,也是人人可以选择赛道的比赛。
5月12日,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开幕,2024年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在上海体育场火热开赛。
「参加这项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体育大学2023级研究生李简说,「跑着跑着,我们一路穿梭于徐汇区的几个标志性地点,每一站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挑战。在南站消防救援站,我能较近距离地感受到消防员所富有的专业精神;跑到九点水美术馆的树屋馆,看到的则是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给繁忙的比赛带来了一丝宁静;One ITC国贸汇与M+黑石展示的现代化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荣与活力;而最后的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让我们对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与李简富有雅兴的参与比赛不同,同样参赛的该校2023级本科生刘沫含则又是一番别样感受:「通过这次城市定向赛,我不仅享受到了挑战带来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乐趣。」
本届市民运动会定向项目除了定向运动外,还有无线电测向运动。10月19日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举行的定向项目总决赛,就包括定向中距离个人赛、接力赛,无线电测项目80米波段及2米波段的竞赛项目,共设10个竞赛组别,各组别路线最长距离5公里,最短距离2.8公里。该项赛事还是「我要上全运」系列选拔赛之一,为上海队参加2025年大湾区全运会进行定向项目运动员选拔,力争在全运会上充分展现上海市群众体育项目的发展成果。
5月12日,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开幕,2024年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在上海体育场火热开赛。
与无线电测向运动相比,足球无论是职业化水平,还是群众基础,在上海来说,都是比较好的。从上海市民运动会所见,足球项目深受群众喜爱,更表露出赛事规模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面貌。10月20日下午于江湾体育场举行的杨浦足球超级联赛八人制足球赛颁奖仪式上,就可见一斑。从青少年U7组、U8组,到高校男子组、高校女子组,还有八人制优胜组、八人制冠军组、老年组——共七大组别,年龄跨度从8岁至70岁,吸引了44支球队、2000名运动员的积极参与。甚至还迎来大牌赞助商参与,为参赛者提供驻场吃喝住行体验。「我挺激动的。这是不一样的体验,感觉体验、领悟了到底什么是全民足球!」作为颁奖嘉宾,中国女足前主教练水庆霞如此说道。
回看2024年上海的整个市民运动会赛事期间,从开幕式上青少年熟练地展示乒乓技巧、玩转轮滑橄榄球、操作无人机足球、演示民间体育项目,到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东区)比赛中的「舞龙舞狮」,还有来自全市24支社区广场舞队伍共计454名选手参加的广场舞比赛……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广,比之前三届来说,是更进一步的。
市民的「奥运会」
徐彬局长将上海市市民运动会称为「市民的‘奥运会’」。
回想参加过首届市运会的过程,曾经的参与者每每记住这是全国首创的一种赛事,记住了一曲【快乐健身歌】,还有「老百姓自己的奥运会」。经历了四届市民运动会,「市民的‘奥运会’」之说,越来越得到市民群众的认可。
地球人都知道,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届。现在,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也知道,阿拉上海市民的「奥运会」,从2012年开始,也以每四年举行一届的举办方式,形成了惯例。
篮球运动深受市民喜爱。
「这活力如潮涌,一直到如今!」回顾首届市民运动会,主持闭幕式的奥运冠军徐莉佳还记得,当时有3500名市民组成一幅活力十足的运动画卷。徐莉佳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工间操、健身操等等表演,展现出世博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的一种生机勃勃。当时我感觉,上海市民运动会一定能一届一届办下去。因为上海这座城市太具有活力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希望通过运动来展现自己。有了全市性规模的市民运动会,对推广全民健身运动,达成更多人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必然是有帮助的。」徐莉佳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市民运动会中,由此变得每天更多参与积极的运动。「通过比赛,确实会收获更多的乐趣。由这乐趣,也就会更有可能积极投入体育锻炼、比赛准备之类。」徐莉佳说。
果然如徐莉佳所说,2012年、2016年、2020年,直至今年,上海市民运动会都如期举行。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统计数据表明有631万多人参与,从第二届开始,参与人次超千万。
作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金鼎学校体育教师袁振杰则告诉记者,回顾首届市民运动会,诸如基础大项田径、游泳、简单易行的双绳运动,到中青年热衷的球类项目报名者众、较为火爆。「当时我们知道上海市民运动会是全国首创,挺激动的,毕竟能让平日参加体育运动的学子们拥有更多比赛机会!」袁振杰说。比起十多年前来,本届市民运动会上海市民能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大增加。以原本基础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金鼎学校来说,如今在冰壶、跆拳道等项目上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校园体育、全民健身条块分割,到逐步打通,市民运动会功莫大焉。
上海市滑板选拔赛吸引了众多选手参加。
回看的话,首届市民运动会,还是一种「小体育」的办赛模式,亦即大体上还是由体育部门、体育系统等来办赛。具体来说,第一届市民运动会由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体育总会联合主办。
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则打开了一扇门,从「小体育」转变为「大体育」的「开门办赛」模式。这也成为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最大看点。2016年初,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招标推介,一下子就吸引了上千家国内外体育产业公司、社会组织、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积极参与。大家纷纷表达办赛愿望,反响强烈。「社会、企业作用的发挥,比政府自己办赛要灵活得多,有趣得多,对体育爱好者需求把握更准确。可以说,体育招标对于释放全社会参与体育的活力有着革命性意义。而体育主管部门在其中就是搭好台,定好规则,欢迎各路英豪来打擂台。」当时上海市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说,「长期以来一讲体育事业,大家想到的是这是政府的事、体育部门的事,办来办去,只能是封闭的,弄不大,弄不好,弄不活。我们感觉体育事业发展要推开来,必须是政府、社会、企业‘三轮发展、三轮驱动’。政府起主导作用,出规划、出标准、出规范,培育市场,引导社会,朝着共同目标推进。与此同时,社会、市场的作用更大,能量更强。所以在赛事安排整合中,突出三轮驱动,让全社会动起来,才可能让全上海人民动起来。」
2020年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大力发展线上运动。组委会推出「冠军Jiao你做运动」系列和「民星Jiao你做运动」系列,全力打造「爱申活暖心春」健身指导系列和「我爱我家健康屋」动作视频,相关内容被学习强国App、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转载播出,在人民日报、上海发布微信号上均收获点击量超过10万。而当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比赛场景也不少。比如射箭项目系列赛与汉服文化相结合,将「礼、乐、书、数、御、射」六艺融入其中,选手们身着汉服,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农民体育健身周针对农事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活动内容和技巧进行合理挖掘,设置多项具有趣味性的赛事内容,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农事活动项目,体现「农事、农趣、农味、农乐」,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而本届「市民的奥运会」,开幕式就展现出范围更广的全民健身项目和运动嘉年华的热闹景象。比起上海市首届市民运动会从6月开幕到11月结束来,如今的市民运动会大抵保持了贯穿多月举行的传统,只不过周期进一步拉长——从4月到11月底基本完赛,到12月10日举行闭幕式。其中原因在于比赛项目更丰富,参赛者更多、积极性更高。
更健康有活力的大上海
小小银球在乒乓桌上跳跃,他们不是为了战胜对手,而是为了强大自己。2024年12月20日,首届上海市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在静安区体育馆开幕,这是国内首个专为帕金森病患者设计的乒乓球锦标赛。
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次生命力量的展现。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乃至香港的近50名帕金森患者参加了比赛。
比赛中,帕友们将体育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握着球拍的手瞬间不再颤抖,每球必争、每分必得,他们的每一次奋力击球,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赛间隙,大家以球会友、真诚交流,分享与帕金森的斗争经验。陪伴参赛者的家人们自发组成拉拉队,为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而感动。场边,龙华医院的医疗专家现场接受问诊,为帕友提供针灸治疗,鼓励帕友积极投身乒乓球运动。
「打乒乓球,会上瘾。」尽管讲话慢条斯理,但来到乒乓球台边上,陈燕的步伐瞬间灵活了起来。
32岁就确诊患上帕金森的她,因为乒乓球运动,将药量减到了最低。现场,她和各地帕友分享着自己的「战帕」经验。
陈燕来自香港帕金森症会俊健帕乒队,上月上海公布了报名信息后,经医疗专家介绍并牵线搭桥,陈燕和伙伴们第一时间报了名,兴高采烈来到了上海。两年前才开始学打乒乓球的她,发现打球的效果比吃药的效果还好。这是她和伙伴们第一次参加针对帕金森患者的乒乓球比赛,她表示,目的是重在参与,希望通过乒乓球运动,和大家一起积极「战帕」。
王励勤、樊振东与「帕友」代表刘圣萍、李学海互动交流。
沪上「乒乓战帕」的发起人,是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他一直在积极地为帕金森患者发声,希望通过体医融合的途径,帮助帕金森患者。这一年来,上海市乒协不遗余力地普及推广乒乓改善帕金森病症的知识和方法,在帕金森病患者群体中引起热烈反响,也有越来越多的热心企业、爱心人士响应号召,加入了「乒乓战帕」的行列。
不过,不少帕友还是在打球过程中,遇到了比颤抖更难以逾越的障碍。帕友李学海说,自己曾去社区打乒乓球,却遭遇了歧视,「有人说,‘你走路歪歪扭扭,还要来打球’。帕金森的杀伤力极大,会让人悲伤不止,让人不愿走出家门,不愿面对外界。社会需要营造更友好的氛围,让帕友走出来,去运动」。
很快,上海市乒乓球协会帕友之家在黄浦区体育馆、好望角医院和周家桥街道开启,帕金森病患者在专业乒乓球教练的指导下,有了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提高了生活质量,帕友之间互相支持,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全球有约450万帕金森病患者,其中中国占220万。该病症的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目前,运动干预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帕金森病治疗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乒乓球运动能有效锻炼帕金森患者的心肺系统,提高眼手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以及身体四肢的平衡能力,是改善帕金森病症的康复手段之一。乒乓球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极佳的「运动处方」。
2019年,由帕金森病患者发起,国际乒联组织的帕金森世界锦标赛在纽约诞生,这是一项帕金森乒乓球爱好者参与的国际赛事。如今,首届上海市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应运而生,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帕金森病患者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乒乓球舞台。让乒乓球这项运动更关注身边的「慢行者」,携手体医结合,以乒乓赋能,防「帕」战「帕」。
据悉,上海市乒协将把这项赛事纳入全年群众乒乓球赛事体系,未来将其打造成一项传统赛事。「针对帕金森人群专门组织的乒乓球活动,我们觉得,真正落实了我们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也能关注到特殊人群。」中国乒协全民健身部部长袁华认为,「上海市乒协举办了这项赛事,将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能够在今后的全民健身工作中,进行全国推广。」
正如徐彬所言,四年一届的市民运动会,为市民提供了展示自我、崇尚健康的平台。今年的赛事,诸如「开门办赛更有力」「文体商旅展联动更紧密」「数字化转型更高效」都堪称亮点。
以数字化转型为例,本届市民运动会组委会进一步提升官方网站、小程序、赛事管理等信息化平台的服务能级,集成赛事填报、赛事报名、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等功能,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报名参赛、信息咨询、成绩查询等服务。市民运动会官网同步推进赛事规范化管理,提供赛事申报服务,报名数据、比赛结果与赛事后台实时对接,确保了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管理效率和选手体验。
上海市民运动会让粽子球这项充满活力的海派运动在社区内生根发芽。
从赛事方面看,由全国首创的市民运动会,到大力推广城市业余联赛,再到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的打造——上海已经连续多年将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多功能运动场等社区体育设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市民满意度测评中多次位列前茅。目前已经基本做到体育设施社区全覆盖。「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持续做好健身设施补短板工作,进一步打造高品质的「15分钟体育生活圈」,基本形成「处处可健身」的社区环境。
运动城市,美好生活。记者寻访发现,在近年来上海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上海探索利用各类闲置用地、建筑屋顶、高架桥等城市「金角银边」,支持各区以及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体育设施,取得积极成效。上海广泛开展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的,基本做到各社区全覆盖。面向老年人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为老人提供体质测试、基础健康检测、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和休闲社交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而更多无人值守球场可以让市民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自行进入球场活动——全民健身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甚至普通市民也能如专业运动员一般享受到运动肢体轨迹电子抓取,与标准化动作进行比对,让在家练习有了针对性更强的指导。魅力魔都,正以市民运动会引领全民健身,成就一个更健康有活力的大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