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建基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西方国家能够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主因是西方国家当时控制着世界主要市场。所以,他们不和你做生意,就是他们对你进行封锁,而不是你封锁他们。而封锁的原因仅仅是你不愿意继续做牛马,想要去做人。
香港经济一般认为是大陆经济的出口窗口。很多人对「窗口」这个概念没有形象的体会。其实换个说法,就是「收费站」。香港经济,可以简单理解为「收费站经济」。香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就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 唯一收费站 。注意,是唯一的。
这是有历史事实做支撑的。
在上海开埠之后、1949年遭到封锁之前,香港经济发展远不如上海。比如两地于清代晚期在同一年开设了证券交易所。但是香港的发展缓慢,上海的则则清末就已经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金融交易所。但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影响,以及随后国府「劫收」影响,大量上海资本和人口涌入香港。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出于对革命力量的恐惧,以及对不稳定时期高度风险的逃避,大量资本逃离上海。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年开始到50年代初期,上海(包括长三角地区)移民带来的财富占当时香港社会总财富的1/2以上,包玉刚,董建华都是当初这些上海移民的后代。我们看香港电影【上海滩】,以沪指港的色彩很重,就可以看到香港有一定的上海情节。正是上海资本和人力的涌入,才改变了香港社会「洋大人高高在上,华人没有文化影响力」的纯殖民地结构,形成了具备一定话语权的华人力量,并为此后红色力量在香港的活动提供了基础。
冷战时期,中国大陆在两国正规军主力对决、正面决战驱逐美军七百里的实力背景下,完全有力量军事解放香港,然而面对全方位的经济封锁,以及北洋、国府留下来的毫无起色的经济基础(经过国府「黄金十年」的努力,抗战前中国钢铁产量锐减到清末北洋时期的几分之一,大量铁矿石被日本控制,成为日本产量;同时东北在一段时期内沦为日本殖民地——黄金十年的很多数据都是加上日本在东北的经济数据之后形成的,无法作为抗战力量计算,只能作为侵华力量计算。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在「黄金十年」之后再给国府几年时间,那么也许抗战时期就没有正面战场了),不得不后退,保留香港作为进出口窗口的政策。
对于中国大陆的这一政策,美国予以了积极配合。在朝鲜战争结束的1953年,美国允许「港制品」输入,并成为「港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注意,是 「港制品」 。比如数量极其巨大的纺织品。而产品的来源呢?江西共青城的发展过程中,养殖鸭子是共青城最初的主要经济模式,从7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向香港出口鸭绒就是共青城的重要贸易形式。90年代,现在在香港很知名的、以反大陆闻名的上海女性闾丘露薇,就和她早在她幼年时期就离婚跑去境外的母亲一起在深圳做进出口贸易,然后才想办法去的香港。
同时,早在1950年,在1949年长江紫石英号事件中被解放军打过炮的英国,在西方国家里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中、英、美这三方面的决策,都直接影响到了香港的命运,但是这三件事的决策过程,香港都没有任何参与权。 「你的命运与你无关。」这就是当时香港的地位 。
香港的特殊地位同样也影响到了深圳。 在改革开放前,深圳受限于政策,只是小渔村。到了设立特区之后,如同香港是中国大陆对世界的窗口,深圳也转变成了大陆对香港的窗口。于是在很短时间内,深圳经济突飞猛进。包括临近深圳的东莞等地,纺织品成为重要产业。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部分的出口都要通过深圳-香港中转。这就好像春运,如果春运时车票价格按照市场需求浮动,车站一定会获得暴利。但是中国政府压制了车票价格,没有让它市场化,所以铁路总是喊亏损。亏损是对的,国家赚了钱就是要想办法亏出去让老百姓拿到实利。
随后香港就迎来了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腾飞,号称遍地是黄金。我们所熟悉的很多香港著名影星,他们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渡过的。所以他们一方面接受到了勤俭持家的思想影响,一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营养保障,很多人既能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与黑暗,又能够形成充满进取心的心态。这种心态与后来环境较为宽松、但是经济趋向于饱和与衰落的一代人,明显是不同的。一个人也许可以摆脱社会的影响,但是一代人就只能符合统计学规律。社会环境明显影响了一代人。
第二,周边政治环境变化,导致香港发展基础大幅度削弱。
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如火烹油的进程持续了很久,并随着中国经济完成了基本积累、转向开花结果而持续发展到了90年代。
直到那一天到来。
中国早在1978年就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立场,并在随后几十年间坚持不懈地推行。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了,西方国家并没有改革开放。中国长期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受到巨大的限制。中国市场不得不通过香港这一个收费站去转手。
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两件事而发生了转变。
第一件,1997年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主要在政治方面对香港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香港回归前,香港英国政府首先利用十几年时间,开展洗脑赢心运动,并大力吸引越南等东南亚移民,改变香港族群成分。前些年闹得很凶的港独活动,一部分很出名的领导者就是一二十岁的东南亚后裔。他们进入香港的时间恰恰就在港英开展洗脑运动之后。同时,在临近香港回归的前几年,港英政府大幅度调高了每年经济增长率,数据明显与之前香港经济发展趋势不一致。与此同时,港英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公职人员薪资水平。至此,中国政府接手香港时可以采取的几项争取民心的措施——拉高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公职人员薪资(从而迫使资本家提升工人薪资)、凝聚香港民心——都遇到了明显阻碍。走你的路让你无路可走,这就是英国政府的处置方式。
香港回归的历史教训,也是我不主张和平收回台湾的原因之一。从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确定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港英政府用了十三年时间进行交接准备。这个准备周期太长了。前几年,香港选举特首,一个很热门的、不亲英也不港独的候选人,突然被揭发在英国统治时期多领了一部分住房补贴,被告上法庭。而法庭上的法官一方面无视这一事实远在多年以前(貌似是九十年代的事情),当时这种事情基本上属于惯例,一方面也不考虑通过退还补贴来避免司法处罚防止影响政治,而是很坚决的进行了处罚。这件事立即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因为这暴露了两个问题,第一,谁才能掌握到港英时期这么小的一件事情?第二,法官是什么人?一名候选人,没有什么重大案件在身,要通过这么一个原本是惯例的事情强行判罚,说明本身的履历相当干净。由此可见,不但他的敌人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还能够掌握这些久远的数据。除了早先的港英政府,就没有别人了。同时,这也需要法官配合。香港的法律体系采用的是英国式的海洋法系,大法官具有决定权。而香港的大法官主要都是一些外籍人士,比如英国人。所以,香港虽然回归了,司法并没有回归。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都说,香港廉政公署是香港廉洁的保障。这一机构原本是因为香港腐败严重引发市民暴动而设置的。可是我们在看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时候会注意到,香港有一个部门叫做「政治部」。这一部门严厉清查了香港警方内部的问题。那么这一部门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部门成立于1934年,直接隶属于英国情报机关军情五处(负责海外情报和反间谍工作),主要职责还包括调查公务人员身份背景。廉政公署的相当一部分高级官员就来自于「政治部」。香港警方约束了社会问题,廉政公署约束了香港警方,政治部约束了廉政公署和香港警方,军情五处约束了政治部。换言之,香港的廉政,实际上是通过情报机关的强力约束才实现的。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克格勃保证了香港经济繁荣。
而到了在香港回归时,这一部门早已「撤销」了。1995年,政治部撤离行动基本结束,一切资料,要么被销毁,要么被撤离,成为机密。港英政府历史上甚至曾经不承认有这个部门。而外界也无法知道,香港的高层政治圈里面,谁是政治部的人。
你不知道谁是人,谁是鬼。
所以说,【无间道】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他告诉我们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商业片。从这部电影来看,香港电影人,或者说爱国者,真的已经尽力了。
港英政府的精心设计在前些年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动荡。近些年,影响一直在趋于减小。大约是因为他们的牌打得差不多了。不过,也许是他们在准备等待一个时机,打一把大的。
香港回归以后,中国政府坚持保持了香港的原有体制,在自由港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其实并不大。香港的主要内部阻力,还是政治体制问题。理顺政治体制问题,香港的内部麻烦会少很多。
香港政治问题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阻碍十分显著。由于中国年过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大幅度解除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商品出口不再主要局限于香港,香港的进出口地位大幅度下降。对此,经济地位与香港接近的深圳市,不断召开相关会议,寻找对策,寻找出路,寻找转型机遇。但是与此同时,香港却忙于内讧。一会儿发动保钓运动,破坏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一会儿发动港独运动,破坏港陆经济往来。这种频繁砍断财路的行为直接导致了香港转型困难。前文所提到的上海姑娘闾丘露薇,一再发文,痛心疾首地谴责大陆游客赴港消费的行为,声称陆客访港导致香港文化衰落,全力阻止陆人来港。一个来自大陆的上海姑娘,竭尽全力为了香港独立而奋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上海和香港的竞争关系……在这样的奋斗努力之下,香港经济一方面无法继续享受收费站经济的高额红利,一方面无法转型发展旅游业,经济自然陷入了困境。
政治因素极大限制了香港的发展。
第二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对香港造成了影响。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此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增长数万亿的速度暴增(此前偶尔能做到,一般只能做到一年增长几千亿,但是加入世贸之后,开始阶段是一点五万亿的增速,后来每年增幅都达到数万亿)。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用一个熟悉的事情来形容:
收费站撤销了,高速公路免费了,没人卡脖子了。
上海在极短时间内就取代了香港。据说洋山港的吞吐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全境。有网友据此说美国产业空心化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美国产业空心化到底如何,因为宣传较少,我们不太熟悉。这个宣传少是有原因的,中国不怎么宣传,是因为中国一宣传,就有网友冷嘲热讽,说又开始外国水深火热了,美国不宣传,则没有网友冷嘲热讽说他们报喜不报忧,但是确实是报喜不报忧。所以两方面因素结合,宣传得很少。
上海建设自贸区是2013年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对外贸易就不再局限于香港转手了。
中国对外贸易不局限于香港,意味着什么呢?
早先,香港是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西北、东北的收费站,现在,香港主要是华南、华中地区的收费站。分矿一下少了一多半,经济不衰退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今年很热闹的、大搞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衰退的山东一样。从地理上看,山东地形嵌入到了中国东部腹地和黄海,经济主要是辐射中原、淮北、东北、河北(京津)、日韩,但是长期以来,都是主要关注东北、河北(京津)、日韩,于是出现了半个山东在发展、半个山东捆一边闲置、一只手打天下的奇观。一道玻璃围墙像铁幕一样限制了山东更加靠近江浙的南部地区。但是,近年来东北经济塌方式下滑,财源一下减少三分之一,山东经济不衰退才奇怪了。为此,山东方面继续加强了济南与青岛之间的道路建设,济青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再加强,预计三年内即可建成,看山东的举措,似乎打算进一步加强与东北、河北、日韩的经济联系。香港周边的财源大幅度减少,经济必然要陷入衰退。
这就出现了中国大陆整体经济规模一再跃升,而香港经济却增长乏力的现象。
第三,香港经济的转型在近几年遇到了新问题。
由于转型缓慢、经济基础削弱,香港错过了回归初期的政策上较为受到重视、经济发展环境尚且不错的机遇期。近几年,由于世界范围内不断爆发经济危机,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引爆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贸易进入了一个疲软期。这一时期已经持续了长达十年之久。按照十年受一茬罪的历史规律,新的经济危机似乎又要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经济疲软,让作为收费站的香港地位十分尴尬。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极力加强出口,提振世界经济,但是世界范围内的危机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而且这也直接导致中国自身压力增大。近十几年来,国内房地产热持续高温,引发了「地产兴邦,实业误国」的讽刺和调侃,充分反映了社会对实业衰退得不满。尤为严重的是,地产业是一切行业的基础设施行业,一切行业都需要地理空间支撑,即便是电子商务也需要一定面积的工作空间。地产业的高温,直接增加了其他行业的经营成本,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加剧了经营压力。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量资本固化到了钢筋混凝土中,短期内无法转化为生产。这在金融形势不稳定的背景下,实际上也加剧了实业的融资压力。当然,地产业也是有明显好处的。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更新基础设施,为进一步发展经济提供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形势比较危险的情况下,通过地产业作为一个缓冲区,可以等待时机、渡过危险期。毕竟,先活下来,才谈得上抢抓机遇。
当各个经济体都优先考虑活下来的背景下,香港由于自身政治因素还在考虑怎么活得随心所欲,明显与时代脱节。
在与时代脱节的背景下,香港错失了之前的转型机遇,在如今各国经济普遍困难的局势下,依附于其他经济体的自由港,就出现了转型更加困难的困境。
前几年有一个经典案例。港珠澳大桥修建过程中需要征地,香港老太太表示拒绝,于是工程受到极大阻碍,最终增加投资八十多个亿。舆论普遍炒作了一通「民主」、「自由」。老太太的理由是身体不好,大桥建成后会增加空气污染,妨碍健康,所以她表示反对,不同意征地。我不能确定香港老太太拒绝港珠澳大桥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所以也不猜测了。总之,在一片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的港独气氛中,一个自由港,走向了闭关锁国。
一个自由港,要闭关锁国!
程心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她隐姓埋名,没有告诉我们真名实姓。
现在的香港属于想转型而不得、甚至有点不想转型。
2013年,上海自贸区开建。
2013年,一带一路设想提出并开始推行。
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个人去算命,算命先生对他说:「你在30岁前碌碌无为,直到30岁。」那个人急忙追问:「是不是说30岁之后我就发达啦?」算先生说:「不,30岁之后你就习惯了。」
香港经济必然从早先的畸形繁荣中回归到正常地位。港英势力的反复折腾只不过是将这个过程从人们的视线中剥离了出去,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政治问题上,而忽略了经济上的痛苦。可以说,在大环境注定了香港要从东亚最重要的自由港转变成为华南乃至东亚最重要的自由港的过程中,妨碍了香港转型的港英势力,经过不断努力,主动申请成为了背锅侠。
香港现在正在逐渐习惯新的身份。但是由于港英势力的不断搅和,他们还不能正视这个新身份。如果香港能够正视自己的新身份,那么他们会找到很多出路。比如说,被上海姑娘一再反对的陆人访港。其实从阴谋论的角度说,在上海明显正在恢复历史地位、从而挤占香港资源的情况下,一个上海姑娘为什么义愤填膺地、一边鼓吹香港文化哄香港开心、一边阻挠香港人赚钱,其原因不是很直接的吗?只不过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来,这个上海姑娘压根就不是在搞阴谋,至少不是为了上海在搞阴谋。她是真真正正地思想和手段不统一。思想上她极为认可香港,手段上她极力阻碍香港。这种没有实干能力的人物,思想和行为完全符合一个成语:
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则用力越猛,损失越大。
三国时代,刘廙曾经说:
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这句话直截了当地解释了南辕北辙这一成语:
方向错了,则越努力,就越悲哀。
毛主席说:路线错了,则知识越多越反动。可谓不刊之论。不刊之论就是说不需要修改的正确论断,只是当年毛主席这话被很多人给改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些人水平太高,咱不和他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