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从战后金融秩序的角度,带大家理解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底层逻辑。
本篇文章会全面的带你理解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的秩序是如何建立的——而这又是国内教育最为薄弱与模糊的环节。
不少人还是觉得欧美列强的崛起靠的是掠夺,二战后美国的崛起靠的是发战争财,日本德国能够战后成为发达国家是因为战争期间设施没被破坏。
我不否认确实有其中的因素在里面,但说这些话,就如同我说「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数学很厉害」,虽然算不上错,但也绝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在看本篇以前,推荐大家先看上一集:金融与市场经济的奥秘(2)——美联储与美元霸权 - 干货逻辑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zhihu.com/p/54 0575259
要想复盘欧美列强二战后经济崛起的过程,就必须全面理解以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底层逻辑。本篇会详细给大家解释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与解体。
在正式开始下文前,先给大家玩个小游戏。
假如某天突然来了外星人,并用某种黑科技,把所有的货币都传送去了别的星系。
地球上一分钱货币都没有了,这样看的话,是不是所有人都要饿死了?
你作为其中一个种大米的,你想请人做一件价值100元的衣服,但所有货币都消失了,你怎么办?
你想到了一个办法,你写一张欠条,上面注明凭此票可在日后来到你这里换取100元。拿着这欠条请做衣服的给你做了一件价值100元的衣服。
这时要问了,不是说好所有货币都消失不见了吗?到时候他拿着欠条找你要100元怎么办?
然而,对方想要的并不是100元,而是想要一袋大米,于是拿着欠条跟你说,「你不是欠我100元嘛,我刚好想要100元的大米,我用这欠条换你100元的大米,咱俩就互不相欠了。」
于是,你用了一袋大米赎回了100元的欠条。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货币的流通,流通的只是欠条,或者说是「债务」。而整个过程都没有「真正」的货币参与。
而因为这债务的发生与消亡的过程,使这市场上多了价值100元的大米,与价值100元的衣服,总共200元的GDP增量。
我们可以看到,你创造的这张欠条,其价值在于这张欠条的标的100元,也就是能兑换100元。然而,这个过程真正促成其流通能力的,在于你愿意为了赎回这张欠条,去产出价值100元的大米。
我们可以看成100元是基础货币,而这标的100元的欠条,是这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货币,可以称之为「存款派生」,它可以是债券、商业票据、汇票、提款权等——而这就是广义货币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货币我们可以称之为M2货币,它是同样具有流通力的。
上面我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虚构了一个外星人卷走货币的故事。现实中,只需要存在少量的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就是实实在在印出来的纸币),就能「撬动」出数倍于基础货币本身的M2货币,具体过程后面会详细讲解。
有聪明的小伙伴就会想到,上面这个故事还有个更「高明」的做法,就是那欠条的标的不是货币,而是你生产的大米,你承诺任何一个人拿着这张欠条来到你面前,都能兑换到一袋大米。直接跳过基础货币的部分,所带来的效果跟前面所讲的是一样的啊。
这是不是真的更高明呢?
如果真按这种做法,其实这时候,你所创造的「欠条」就成了基础货币。如果你是个绝对守信的人,每创造一张欠条,必然有与之对应的等量大米储备起来作为担保资产,那么这个系统运作起来就没问题,而这时候的你实际上担当了「中央银行」的角色。
但是,如果你并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你凭空创造欠条,却没有足够的担保资产与之对应,这时候你的所发行的欠条就是丧失了信用——对应现实,就是主权信用违约。
而这时候整个市场都流通着你的欠条,已经形成了依赖,一旦发现了这欠条并没有实际价值支撑,那么都找你挤兑大米。
整个市场因此停滞,经济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存款派生的环节必须由商业银行去主持,而不能够让中央银行去做。中央银行的任务是发行基础货币,它必须保证基础货币的信用。
而存款派生交给商业银行去做,哪怕有一天某些商业银行违规操作,亦或是坏账太多导致违约,甚至破产,也不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的价值,即不会发生主权信用违约,也不会影响其他以这个基础货币作为标的的有价证券的价值。
甚至,大家都去挤兑基础货币的时候,反而更加提升了这基础货币的价值。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成是中央银行把货币信用违约的风险,「下渡」给商业银行。
然而,哪怕是不把这种信用违约风险下渡出去,中央银行自认为自己绝对守信,不可能存在信用违约。就好比你绝对会保证每张欠条必然有以产出的大米对应,你担当了一个合格的中央银行的角色。
但你生产大米的产能始终是有限的。哪一天市场规模足够庞大,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已经超过了你的大米产能的极限。
这时候,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诞生出一种以你的欠条为标的的新的欠条,也就是你欠条的欠条。这可以看成是以你的欠条作为基础货币,以上面所讲的方式派生出M2货币。
所以你瞧,市场自然而然的分化出两个角色,一个是发行基础货币的角色,也就是中央银行,另一个是负责以基础货币为标的派生出新的货币的角色,这个角色必须与中央银行割裂出来,也就是商业银行。
回到现实,因为过去基础货币主要是金本位或银本位货币,其发行受限于贵金属总量,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就必须有一个角色负责以基础货币为标的进行存款派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银行并不一定是政府部门,它可以是个私营机构,广义的中央银行的定义其实就仅是发行有抵押担保资产且见票即付的货币的银行,这种货币被称之为基础货币,它并不一定非得是政府机构。
如果你某种资产足够多,而社会也确实认可这样的资产,这个资产本身能够流通,例如你有很多灭霸用的那种无限宝石,那么你可以发行一种以无限宝石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且见票即付的货币,于是你创造了一个新的币种,这时候你自己就成为了这种货币的中央银行。
事实上早期有很多发行金本位基础货币的银行最开始是私人银行,后来被政府收编而国有化,变成国家中央银行。然而即使是今天,也有部分货币是由私人银行发行的,例如港元,它是由三家私人银行共同发行,分别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
但是美联储确实是根红苗正的政府机构,是的,货币战争里面的说法是错的。)
这就是近代欧美列强崛起的秘诀,以金本位货币基础货币,利用存款派生机制来扩大债务规模,从而扩大M2货币流通量,于是扩大经济规模。
很多不了解货币银行学的人会天真的以为,让国家富起来,只要黄金多就行啦,不够的话就去别的国家抢,有了黄金大家就能富起来了。进而认为,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一百年前掠夺了许多黄金。
不妨假设一下,现在突然有个大型黄金陨石撞向地球,碰到大气层那刹那解体成碎片了,黄金散落到地球人人有份。这样的话是不是大家就富起来了?经济就发展起来了?所有人都不用挨饿了?
请大家记住,「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让每个人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作为回报,就是每个人都需要生产出其他人所需要的东西,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让这样的事情不断重复,扩大规模。而货币仅仅是一个实现这个过程的工具,它不是目的。
过去的存款派生,靠的是支票、汇票、债券等「欠条」,而今天主要靠电子账户。
还记得上一集讲到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实际创造者是美国广大个体或机构吗?这说法在派生存款上面也同样适用——只有当企业或个人找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才会有M2货币的增量,前面提到了,存款是由贷款创造。
所以,M2货币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各个个体或企业。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其实是中间人的角色,搭起融资渠道。
M2货币增量的本质是社会各个个体或企业之间债务的发生,表面上看负债人是申请贷款人欠银行的钱,但银行的钱是来自储户的存款,实际上负债人欠的是社会另外一个个体的钱,银行只是担当中间人的角色,搭建起借贷双方的桥梁。
所以,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社会各个个体之间发行借条,就如本文开头讲的那样,而商业银行的作用是把这些欠条统一包装起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M2货币。
结合上一集讲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实际上所有的货币都是因债务而生,随着债务的消亡而消亡。本质上所有货币是从银行那「借」出来的,最终会还给银行,周而复始——是的,你钱包或银行账户里的所有钱最终会回到银行那去。
这时有小伙伴会跳出来说,不对啊!我银行账户里一直有余额啊!那是因为你有一直在打工赚钱,你试下现在开始辞职,躺平个两三年,看看你的余额会不会归0。(当然,包租公或是大股东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涉及到另外的范畴,这里不展开说了。)
这时估计有爱抬杠的小伙伴继续说,要是我宁可饿死都不消费呢?我一直抱着这余额直到死,那这钱不就回不到银行那去了吗?
其实这样的问题就跟其他类似「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破产了怎么办呢?」、「如果申请贷款的人获得贷款后,出国跑路改名换姓怎么办呢?」,「如果我就是不还钱,那这闭环不就打破了吗?」等等。
这些情况的确会存在,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坏账的增加,货币流通体系的闭环出现漏洞。但这是银行的错吗?
其实问这些问题的人,总是无意间把个人跟国家割裂开来,把国家看成了客体。但实际上你就是国家的一份子,国家是由无数个「你」组成的,你是怎样,国家就是怎样。
如果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是游手好闲欠钱不还的老赖,或是只会产出卖不出去的垃圾的企业,或是有自毁倾向的宁可饿死都不消费的怪咖,那必然会崩盘,再好的金融体系也救不了。
金融体系只是提供一个规则,或者说一个奖励机制,它不是万能的,真正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还是要靠每个人的双手。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内容,那么理解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就是二战后美国以借款或直接援助的方式发放美元给其他国家。
而这些国家或地区收到美元后,就会用作当地本币基础货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其中港元、日元、德国马克、还有东南亚、南美各国等的基础货币都是以美元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来发行,然后再利用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机制来增加M2货币供给。
之所以各个国家愿意拿美元作为本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除了因为美元本身具有的信用外,还有就是美国当时对各国承诺,35美元可换取一盎司的黄金。
于是,二战后各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采取固定汇率,而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形成了双挂钩,保证了各个国家基础货币的流通能力——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其实今天有些国家已经放弃了以美元作为主要抵押担保资产的基础货币发行模式,例如日元,现在日元基础货币的发行方式跟美元一样,也是主要以各类债券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
但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直到今天依然采取以美元作为基础货币的发行抵押担保资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香港发行的港元。
我们可以在百度上找到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官网,按下图所示点击进入「香港货币」的窗口:
点击进入里面后会看到以下这么两段话:
可以看到,港元基础货币的发行银行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它们发行港元是需要向外汇基金上缴美元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并且是固定1美元兑7.80港元的汇率。
于是,我们可以在每张港元上看到「凭票即付」这几个字,意思是任何人拿着港元去到港元发行银行,都可以兑换到等值的原被作为发行抵押担保的资产。
除了香港外,很多东南亚国家在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以前,都是采取同样的以美元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本币基础货币,也就是兑美元固定汇率的基础货币发行模式。
二战后经济,就是在这样一种美国主导下的金融秩序得到高速发展。当然,这系统看似合理,但其实隐藏了美国美元霸权的野心。
美国是如何利用这样的一个系统进一步实现美元霸权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又为何解体?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反而成就了美元霸权?
欲看完全文,可前往以下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