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求关于跟金融炒股之类的小说?

2018-01-01财经

【股票行业研究员的2012-2019】(原创财经小说,已完结)

第一章 研究所里通宵加班的年轻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现在这个时代,你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有几个行业是能让你们干出头的?

我再问大家,现在房价这么贵,你们觉得有哪个行业是工作5年就有希望能在一线城市买房的?

今天我在这里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做卖方分析师可以!

研究所就是这样的平台,就算你没有背景,只要你有本事,够勤奋,就能赚到大钱,绝对不会埋没你!」

——来自XX证券暑期实习项目开始时候,研究所所助的讲话

1.1 初入券商研究所

许多年后,当老K回想起在XX证券研究所的工作经历时,依然会感到魔幻和不可思议。

券商研究所是个神奇的地方。作为证券公司的成本中心,大多数券商研究所都是不赚钱的,但就是这么个不赚钱的部门,却造就了无数年轻人的造富梦想。

只要客户给的佣金打分(行话叫「派点」)够高,一个30岁出头的行业首席分析师可以轻松实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薪。

况且行业内还有「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这种东西的存在,一旦上榜,身价立马倍增。

因此这个行业的门槛这些年也越来越高。即使是老K刚毕业那会儿,非顶尖名校硕士学历,基本上在简历关就被刷掉了。

不过对比起来,券商研究所的学历门槛还是比公募基金要低不少的,顶尖名校的学生如果想进公募基金,也还是要专业匹配,面试过关,关系够硬。

历来能一毕业就进大公募的学生,都是复合专业背景+成绩优异+实习经历丰富的,竞争激烈的时候还得拼关系。

所以一般专业差一点,又没什么背景的学生,如果想走投研这条路,就只能先进券商研究所。这也叫先做卖方,再转买方。

比如老K,就是这样的情况。

老K其实并不老,入行的时候才25岁,但是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或者是面相的关系,老K人显得老成。

刚入职的第一年,老K就经常被其他组的实习生小朋友们当成资深老员工,一天到晚K老师,K老师地叫个没完。

老K呢,也懒得解释,反正顺口指导指导实习生做图表,改报告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老K自己之前也是从实习生过来的,也知道实习生其实很辛苦,能帮忙指导下,让小朋友们早点下班,他还是很乐意做的。

研究所是个等级分明的地方,所长—副所长—所助—首席分析师—助理分析师—实习生,一层层下来,工作量逐层递增。

老K是通过研究所的暑期实习留用的,当时20多个实习生,最终留下一半签正式合同,筛选标准之一就是能不能加班,肯不肯熬夜。

刚开始暑期实习第一天,所助带着他们二十几个人整个楼层转悠,路过一个大会议室的时候,所助专门停下来,指指会议室里面的行军床,说:「研究所里几位新财富分析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晚上都是睡会议室里的行军床的,年轻人要把公司当成家,别人休息的时间你拿来工作,那你就能加速成长!」

这段话要是放到现在,能被年轻人喷死,但是在老K入行的2012年,人们对996的声讨还没有这么强,或者说那个时候虽然也加班,但是回报还是比较丰厚的,2012年的房价也没那么夸张,年轻人加班加的也没有那么多怨言。

老K是T大研究生毕业,在校时候也没少被作业,课题报告折磨,为了完成课题报告,熬夜到天亮是常事。所以老K从一开始就没把加班当作是一个问题。

老K刚毕业那会儿脑子里想的都是,做中国的巴菲特,索罗斯,最不济,也得超过现在私募界里面的X园,X柳,X斌。

老K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本来是打算直接去买方的,奈何当年买方招人比较少,老K又不是理工科+金融的复合背景,面试了几家都没能拿到OFFER。

于是老K只能曲线救国,先从卖方做起,正好当时XX证券承诺正式录用后给解决户口,老K也就申请参加了他家的暑期实习生项目。

在暑期实习第一天的办公环境参观,简要工作流程说明后,就到了分组实习阶段。

老K他们20几个实习生被分成了十几组,分别跟着不同行业的首席分析师。比如银行,地产,电子,通信,计算机,汽车,石化,食品,医药,交运,建筑,建材,等等等等。

因为之前在其他券商研究所的电子组实习过半年,再加上老K申请暑期实习时候,提交过自己写的几篇电子行业研究报告。

所里的领导觉得可以让老K去电子组试试。

就这样,老K被分到了电子组。

分完组之后,有一起进公司的暑期实习生稍稍跟老K说,老K的运气算好的,这里的电子行业首席人品很好,不压榨手下,还舍得放资源出来。

老K心想,但愿如此吧。

入组的事情敲定后,电子首席主动过来老K的工位这边找老K,说晚上聚餐。晚上电子首席组织了电子组所有助理分析师和暑期实习生一起到楼下的湘菜馆吃了个饭,菜很辣,但吃的很过瘾。

电子首席是湖南人,看上去很豪爽,亲自给每个人都倒上一大杯扎啤,然后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说道:「以后大家在一起共事,请大家多多关照了,我们组的暑期实习生,只要好好干,我会争取把你们都留下来,电子行业未来机会很多,还得靠大家在写报告上,跑调研上多多支持我,组里派点多了,大家的奖金才会多。」

之后不知道是谁带头鼓起了掌,一时间,或是真心,或是敷衍的掌声噼里啪啦地在饭店包厢中响起。

之后的日子里,事实证明了电子首席的口碑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老K他们一进组就被分配了单独的研究子领域,2个暑期实习生,加上3个正式的研究助理,每个人至少负责一个细分子领域。有的研究声学组件,有的研究连接器,有的研究天线,有的研究触摸屏,有的研究ODM。

老K他们从进组,到多年后离开XX证券研究所,从没被要求贴过一次发票,做过一次委外课题。不得不说,他们确实是非常幸运的。

2013年后,国内电子行业正好迎来一波苹果产业链的大投资机会,XX精密,XX股份,信维通信等一大批大牛股横空出世。

老K他们首席正好带着他们约路演(指券商分析师去基金公司等客户那里交流观点),带调研(指券商分析师带着基金研究员,基金经理等客户到企业实地调研),发报告,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行业机会虽好,奈何竞争同样激烈。老K他们组报告发了不少,路演也是天天跑,可惜新财富评选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始终在第6,等7名徘徊,就是上不了榜。

所幸的是,托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高的福,那几年电子组的派点还不错,老K的首席也大方,给几个助理分析师都分了不少奖金。

所以同样是苦哈哈地在研究所熬夜加班,老K他们几个电子分析师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1.2 研究所就是个小社会

又是一个在公司加班的夜晚,老K在电脑上啪啦啪啦地敲着点评报告内容。写着写着,老K突然觉得有点写不出东西了,于是想着干脆歇一会儿再写。

老K把电脑键盘往前轻轻一推,干脆从工位上站了起来,用力伸展了一下略感酸痛的腰,伸展完感觉舒服了不少,再拿起水杯,慢悠悠地走到拐角的公用咖啡机那里,给自己倒了一杯咖啡,准备回到座位上喝一会儿咖啡,玩一会儿手机。

这时候窗外稀稀拉拉下着小雨,办公室里除了噼里啪啦的敲打键盘声,也听不到什么人说话。

晚上留下来加班的基本都是研究助理,首席们晚上要不有饭局,要不就是早早回家休息了。

也有首席喜欢在公司加班的,不过晚上这种时候,首席们一般都会找个会议室里关上门给客户打电话交流观点。

外面的公共区域,是见不到他们的。

其实首席分析师们在公司的露脸频率已经算高的了。公司还有首席经济学家,基本上就是一年来公司三四次的频率,但是单独的办公室还得给人家留着。

在研究所工作的时间久了,老K也慢慢观察到,虽然都在一层楼办公,每个组的工作状况差别非常大,工作强度完全由首席的风格决定。

同样是助理分析师,拿着差不多的基本工资,有经常半夜两三点被首席一个电话叫起来加班改报告的。也有下班之后就没什么事,最多帮着转发下微信点评的。

老K默默观察了很久,私下里把不同的助理分析师的工作状态分为了4类:

1,人肉干电池型。 深度报告一律不许插手,路演,调研机会为零,禁止出差。人必须焊死在工位上,24小时待命,主要工作是为首席写报告,路演提供数据底稿,图表,常年接洽买方塞过来的外包报告任务。工作内容极端碎片化,包括贴发票,收发快递,业内知名度为零,常有打黑工的既视感。

2,放养型。 首席一般会分一块子行业给助理分析师,之后基本就不管了,助理分析师自己按时写点评报告,每个季度出一个深度报告。助理分析师想路演了自己找销售约客户或者自己打电话约。调研机会自己找。

3,大佬带飞型。 助理跟首席一起写报告,一起路演,覆盖不同客户区域,首席引荐助理认识上市公司高管。工作熟了之后首席就去服务核心客户了,其他都交给助理。

4,闭关修炼型。 首席禁止助理前两年出去路演,但可以出去调研。首席会手把手教写报告,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助理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写报告,首席对报告要求较高,深度报告会要求修改多次。工作压力不大,首席不给助理压业务指标,只要求提高深度报告质量,日常工作无杂活儿。

所以每天晚上,研究所灯火通明的时候,就能看见干电池型的助理们敲键盘敲到飞起,闭关修炼型助理对着屏幕苦思冥想,而放养型助理一般是不会在公司加班的,至于跟着大佬飞的那些人,晚上基本都在跟客户晚餐路演,不太会在公司见到他们。

老K除了刚开始的第一年,晚上要在公司写写报告,拆拆电子公司财务模型,后面都是跟着首席出去路演或者单独路演的。

就算是老K晚上经常加班的那段时间,也是在独立写报告或者做模型,更新行业月度数据,老K的首席很少临时安排任务。

所以老K说是在加班,其实也没多大工作压力,除非是点评报告,其他报告写不完明天再写也可以。点评报告一个月也写不了几次。

但是别人的情况可不一样了,比如坐在老K前面工位那哥们,老K观察到,他的首席一个多小时来一个电话,都是布置工作任务,内容都是七零八落,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七点多做完了图表,8点开始再统计个欧美过去30年的行业变化情况。9点再写个最新政策简评。

老K觉得就算是拉磨的驴子也不带这么用的,能狠下心来这么用人的首席都是人才。

老K他们几个关系好的研究助理,私底下没少吐槽这些把人当干电池用的首席们。

当然这些话不能在公司讲,毕竟隔墙有耳。一般这样的话题都是放在楼下的火锅店或者羊蝎子店里去说的。

老K他们研究所里同一届进来的新员工,关系普遍都很好,因为基本也就是那几所顶尖大学出来的,好多都是校友,甚至同学。

再加上新研究员加班是常事,大家每天晚上六点一起去食堂,或者是外面的小店里吃个饭,回来接着一起加班加到半夜,等忙完了工作,地铁一般都没了,大家再一起拼车回家,这种日子过久了,关系能不好吗?

也是在火锅店的时候,老K能从其他组小伙伴那里听到无数本研究所的,或者行业里面的八卦。

比如某个行业首席管不住自己组的一助(一助的意思就是组里派点最高,话语权最强的助理分析师,券商研究所一个组里除了首席分析师,其他的都叫助理分析师),一助经常自己跑去客户那里路演,因为路演的效果好,客户也欢迎他常来,销售也愿意带他常出去跑。

久而久之,这个一助的派点就超过了自己的首席。在所领导看来,这就有点不好办了。因为首席也是所里的老人,不能这么快就把他换下去,再加上首席的派点其实也不低,是这个一助太强了。

最后的办法就是折中,设立联席首席这个职位,把这个一助提为联席首席,直接归所长管理。一助原来的首席也管不着他了。

还有某销售,自己有产业资源,每次都绕开研究员,自己带客户去企业调研,最后这个销售自己的提成就特别高,但是所里的研究员跟她都不熟。

还有某大基金主管派点的小领导,喜欢养狗,所以各路券商销售就纷纷投其所好,与其交流养狗心得,没养过狗的都开始养狗,只为与领导有共同话题。

诸如此类的八卦举不胜举,可谓光怪陆离。

所以每次聚餐,听八卦成了老K最期待的部分。

说来也是奇怪,不知道是这行业比较特殊,还是老K他们这帮人真的消息灵通,老K发现自己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新闻可以听。

这样忙碌而充实的日子,老K本来觉得会持续很久,但是一件突发事件打乱了老K的部署:

老K他们组的首席跳槽去基金公司了。

1.3 告别卖方生涯

在卖方分析师这行,跳槽是常事,有的是压力太大干不下去了,有的是找到了待遇更好的下家,还有的干脆转换赛道,去了买方或者实业,或者证券公司的其他部门。

老K的首席后来跟他们吃散伙饭时候,是这样说的:卖方毕竟是青春饭,如果努力5-10年干不到新财富,上不了管理层,后面逐渐就干不过年轻人了,没办法,体力拼不过。喜欢股票投资的人,其实去买方会更接近投资本身,券商研究所毕竟还是个服务机构,不够纯粹。

老K他们当时对首席说的话还懵懵懂懂,毕竟那时候他们入行才两年多一点。他们没想到自己刚工作没多久,顶头上司就离职了,那顿散伙饭吃的实在是五味杂陈。

但老K更没想到的是,半年之后,自己也会继首席之后,跳槽到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募基金,任研究部的电子研究员。

如果说老K的首席是在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高峰中成功切换了赛道,那老K就等于是在接下来的股灾后被派点压力逼走的。

首席走了之后,所里把派点压力分摊到了他们几个研究助理身上,所助宣布从今往后施行市场化考核机制,派点目标超额完成就可以涨工资,完不成就降工资。

2015年2季度后A股杠杆牛终结,市场成交量冷淡,客户对电子公司这种高波动品种避之不及,老K他们连个路演都约不到,更别说让客户打派点了。

行业不景气的时候,研究所的佣金派点压力也是最大的,所长等管理层面对的是证券公司整体对研究所的考核指标可能无法完成。

于是业绩压力就层层下压到研究助理身上了。

所长还专门在晨会上强调:

「卖方分析师要学会营销自己,好酒也怕巷子深,大家要勇敢地多给客户主动打电话汇报观点,约路演。你不去打电话,竞争对手就会去打电话,你不去拜访客户,竞争对手就会去拜访客户,跑的勤才能让客户记住你,这种时候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

老K也曾想过,既然路演不好约,那就带客户多调研吧,也有派点。谁曾想电子首席走了之后,上市公司对老K他们的热情度大幅下降,约调研都是爱搭不理的,更别说把董秘请出来反路演了。

老K曾经为了邀请一家电子零部件公司的董秘参加策略会,招待对方连喝了两瓶茅台。面对频频劝酒的老K,董秘拍拍胸脯,笑着答应一定去参加老K他们家的策略会。

结果到了策略会那天早上,董秘给老K发了条微信:实在抱歉,临时有事,到不了了。

之后老K在基金的同学告诉老K,该董秘当天去了另外一家券商的策略会,因为两家的策略会时间撞车了,董秘选了关系更好的另一家券商。

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很多之后,老K也看明白了,这帮人之间就是资源互换,自己一个小小的研究助理,给不了人家什么帮助,自然人家也不会给面子配合你的工作。

眼看着考核的大锤就要落下,老K心想,与其被降薪,不如早做打算,投投简历。

反正自己干卖方也是为了曲线转买方。

正好xx基金在扩大规模,增招研究员,老K去面试了两回,就顺利签下OFFER。

老K离职的那天,前面的工位已经是空空荡荡的了,前面的「干电池」同事早就因为忍受不了压榨离职了。之后「干电池」同事的首席因为压榨员工的名声太坏,根本招不到助理,只能从在校学生中找人做实习生。

最后老K他们同一批入职的研究助理还在一起吃了个饭,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店里,集体欢送老K成功上岸买方。

老K自己也庆幸,终于不用在卖方做高强度的工作了。

但是后面的事实证明,投资行业的买方也并非职业乐土,买方的工作压力某种程度上比卖方更强。

老K后来也常常自嘲,当时自己的想法还是Too young,too naive。

第二章 基金研究员,慢慢上位路

2.1 买方比卖方还要卷?

老K刚到买方的时候,还是有点不适应的。在券商研究所的时候,上班时间其实是不固定的,早会如果自己有观点要发言,或者新发了报告,就到会交流一下,实在有事的话,电话接入也可以。

这是因为,券商研究所的早会,主要是分析师与销售之间的交流,属于内部交流,客户最多只能看到会议纪要。

销售如果对某个行业新闻有疑问,怕客户问起,可以直接打电话给研究所的分析师,大家通个电话,几分钟就把问题讲明白了。

但是买方的晨会可不一样了,研究员必须每日更新观点,基金经理等着研究员汇报每天的工作成果,还要留出时间交流最近的热点,偶尔还会进行观点辩论。

在券商研究所,所里面其实氛围还比较轻松,助理分析师只要把自己的首席服务好了,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

但是在买方,比如在基金公司里,都是一群研究员去服务少数几个基金经理的。比如早会就是争夺基金经理注意力的关键时期。

所以买方的研究员,每天的压力在于,从一大清早,就要准备好怎么向大家阐述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比如事件对行业的影响有多大,落实在投资上应该买还是应该卖,如果买的话哪些标的是最好的,等等。

然后汇报这个事,还不能总是敷衍了事糊弄过去,一方面基金经理和研究总监会随时打断提问。另一方面,如果总是不能引起基金经理的注意,那么到了年底考核的时候,这个研究员的打分也会很低。

因为基金公司对研究员的考核都是要看公司的基金产品买了多少这个研究员推荐的股票,赚了多少钱。

如果一直当职场小透明,年底考核自然不要希望有什么好的结果了。

从这个角度看,买方的研究员其实挺卷的。

卷的地方在于,买方的研究员和研究员之间是竞争关系,基金经理能配的仓位就那么多,买了这个人推荐的股票,那边就买不了了。

赶上市场整体行情好的时候,谁能说服基金经理买更多自己行业的股票,谁最后给公司的贡献就大,因为行情好的时候,所有行业的股票其实都是涨的。

如果连续几年都能给公司产品贡献很多的正收益,研究员的内部评价就会很高,大概率就可以开始管账户了,一般都是先管专户,再跟已有的基金经理联合管产品,或者直接跟已有的基金经理共同管产品。

大部分研究员升职,都是这两个方向。新基金经理管了几年产品后,原来老的基金经理一般就会退出,不再挂名。再之后,如果新基金经理业绩做的好,公司就有动力给他发新产品,再让渠道去外界推销。

不过,能顺利升为基金经理的研究员,毕竟是少数。

老K到基金公司之后,明显感觉同事们都挺焦虑的。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研究员同事,焦虑感尤其强,很多都会在晚上主动留在公司加班,看报告,给券商分析师打电话沟通观点,或者自己默默做模型。

其实这些工作都不是公司要求的,基金公司对研究员的要求除了每年3-4篇深度报告外,其他的几乎没什么定量要求。

但是耐不住内部竞争氛围强,超过35岁的研究员都会有焦虑感和紧迫感。因为基金经理的年龄一般也就30岁出头,自己一天到晚服务的「领导们」都比自己小好几岁,这种滋味是不好受的。

另一方面,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性质的公司,年龄大的基层员工不好指挥几乎都是共识。管理者们也倾向于「优化」大龄员工,比如互联网企业的35岁失业现象。

国内基金公司其实也有这个现象,老研究员越到后面越被忽视,公司虽然不会主动开人,但是可能会降薪,变相逼人离职。

所以老K在券商研究所的时候,都是一帮20多岁的研究助理晚上在公司通宵加班,到了基金公司,成了一帮老员工每天卷死卷活,宁可睡在公司也不下班。

偶尔还能看到基金经理也在公司熬夜加班看报告,因为基金经理的净值压力也不小。

老K面试进的是一家小型公募,研究员只有7个,基金经理只有2个。

其中一个年龄大的基金经理非常佛系,业绩其实做的一般般,但是心态好,每天也不加班,也不对研究员提需求,早会也不提问题,就是安安静静在那里听。

据说这位基金经理属于后台比较硬的,产品也就小几千万规模,都是自己的关系户买的,所以业绩就算做的不好,也没什么赎回压力。

另一个基金经理就不一样了,经常晚上给研究员打电话,发信息问上市公司情况,自己也每天焦虑到不行,晚上经常看到他在公司加班。

A股市场从来不缺主题,但追逐主题注定是个辛苦活儿。

老K刚来新公司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公司这位基金经理就是那种热衷于打听各种小道消息,追逐热点,每天学习「新知识」,混各种「圈子」的角色。

这种基金经理老K在卖方的时候其实接触过很多,运气好的,抓住了热点风口,某个季度的业绩会突然冲起来,但是大多数时候,其管理的基金产品净值都是上蹿下跳的,基民持股体验极差。

所以他的产品规模一直也做不大。

老K他们私下里,把这位基金经理戏称为「猴总」,因其性格急躁,基金净值波动大。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猴总对公司研究员用的太狠了,经常半夜打电话叫研究员给他找数据。每天要求研究员跟踪最新热点。

像老K这种,之前在卖方的时候,都没受过这种罪,当然那是因为老K跟的首席人品好,能力强。

一般来说,基金经理们的要求,比如时不时地约个路演,约个上市公司调研,都不是什么累人的活儿。

但是像猴总这样的,还是少见。

在新公司干了一年之后,老K算是明白为什么当初自己面试进来的时候那么顺利了,原来这家公司研究员的离职率奇高,经常需要招人。在老K进来的一年里面,已经有两个研究员受不了离职了。

背后的原因,恐怕与猴总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用人风格有关。

再加上小公司待遇一般,基金公司的收入是与管理规模挂钩的,规模上不去,就没有钱可以发。而只有持续业绩表现出色,打出品牌来,或者有非常强的销售渠道关系,才能从小基金公司变成大基金公司。

当初老K为什么要到小公募呢?主要是因为老K跳槽的时候,资历太浅。一般从卖方跳买方的,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分析师,很多都是拿过新财富的,这样可以一次性跳到大买方或者在稍逊的平台拿到一个比较高的职位。

比如老K的券商老同事Z哥,Z哥是策略方向的新财富首席,2015年跳槽到一家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直接任基金经理助理。

在小公募干了一年多之后,老K越来越觉得前途渺茫,自己推的票是不错,奈何基金经理拿不住,猴总今天买了,明天股价一回调马上吓得卖掉了。

然后晚上回家后还得去应付猴总突然打电话过来要求做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前沿技术研究,老K晚上熬夜做好案头工作,白天再去公司给猴总科普。

干着干着,老K觉得实在是受不了了。

于是某个周末,老K主动打电话给在中型基金公司工作的Z哥,约他下午出来坐坐,喝个下午茶。

老K其实是想拜托Z哥介绍工作好跳槽。

Z哥也很痛快,说自己公司正好正好在招电子研究员,可以推荐老K过去面试。

Z哥所在的基金公司,我们为了方便,之后简称为T基金。

说来也巧,T基金的研总和总经理都是老K的同校师兄,面试聊的非常愉快。一个月后,老K就从小基金公司跳槽到了T基金。

而这时候,已经接近2017年中了。

从2012年老K在XX证券研究所参加工作算起,已经5年过去了。

在办理T基金的入职手续的时候,老K想到自己换了两家公司,结果还是一个小小的电子研究员,不免心中有些唏嘘。

不过老K没有想到的是,机会很快就会来到他身边,而中国股市接下来的几年,也将迎来剧震。

2.2 2017年,中国版漂亮50诞生

老K觉得自己的运气又好起来了。

T基金的工作氛围很好,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都比较成熟,投总,研总都是性格宽容的人,不会给研究员太大压力。

老K在T基金第一次找到了得心应手的感觉。

2017年苹果产业链有重磅事件发生,那就是iPhone 10周年产品的发布,这一年,所有的消费电子研究员都在猛推立讯精密。

老K也不例外。凭借多年的果链研究经验,在看完苹果新机的爆料数据后,老K迅速意识到,iPhoneX将带来零部件价值量的全面升级,iPhoneX这么贵的产品如果都能得到消费者认可,说明苹果之后就可以在手机里面添加更多高价值量的零部件。

这意味着X讯,X尔,XX光,XX科技,XX精密等等国内手机零部件公司/组装公司未来的ASP是预期提升的。也就是说这些公司未来的利润空间被打开了。

炒股,炒的就是预期,特别是还未被一致认可的预期。

老K的推荐,无疑是成功的,果链的股价从2017年年中一直涨到了当年的10月份。

老K凭借对果链的精准推荐,给T基金赚了一大笔钱。

本来剧情如果在这里停止,那么老K大概率是可以得到晋升的。

但是2017年11月之后,电子行业的变化悄然发生了,令人猝不及防。

手机销量数据在11月后出现了大幅度地下滑,一直到2018年的春季,销量都没有回升。

老K事后复盘发现,2017年不光是苹果手机10周年的关键节点,更是全球智能手机从增长到饱和的拐点。

全球智能手机的年销量巅峰,定格在了2017年的14.7万部上。

可惜当时老K没能提前看出这一点,其实老K在11月底时候已经从业内公司交流中发现了端倪,提示过公司的基金经理注意风险,怎奈基金经理从接受观点到自己理解,再到操作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最后公司卖出消费电子股的时候,还是比高点下跌了不少。

这直接影响了老K的年终绩效评定。

而2017年这一年,真正的主线,还并不在消费电子这边。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引发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担忧,让投资者对龙头企业的追捧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这一年,以茅台,五粮液,海天味业,美的集团,苏泊尔,恒瑞医药等各行业龙头为代表的中国版「漂亮50」大放异彩。

2017年全年,「一九」行情都是A股的主要特征。

如果你买了各行业龙头,就能躺赢全年,如果你不听劝告,去买小型成长股,那大概率连沪深300都跑不赢。

2017年全年沪深300的累计涨幅是21.8%,秒杀一大群主动型基金经理。

2017年下半年,随着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加速流入,外资开始抢筹中国蓝筹股。

接下来,外资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内资,什么叫做DCF估值法,什么叫做永续估值法。

内资第一次知道了调味品公司还可以打到40倍以上的PE,家电制造业公司还可以打到25倍以上的PE。

估值的想象力空间被打开了。

内资还没反映过来的时候,外资已经把蓝筹股估值打上去了。

2017年9月份的时候,老K代表公司去参加了一个基金业的同业交流论坛,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内资是被外资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外资中很多高校基金,养老基金,都是可以做长期配置的,收益率要求很低,中国蓝筹股当时很多的股息率都超过3%,在外资看来是非常好的长期配置品种。

人家是用长期配置的思路去买的,所以买的很坚决,内资管理人要考虑年度业绩考核,买的犹犹豫豫,没等建仓完毕,蓝筹股的股价就已经被外资买上去了。

这时候怎么办?全市场3000多只股票,就那几十只一直涨,其他都在跌。

基金是跑相对收益的,不怕你跌,就怕你涨的比别人少。收益率排名跌下去就等于失业了。

所以全市场的基金经理都迅速达成共识,一起去怼那几十只龙头股。

买的早的妥妥享受净值上涨,买的晚的抓紧时间加入抱团。

内资,外资,观点从未如此一致。

2017年对于很多基金经理来说,是无比美好的一年,因为全年都不需要调仓,只需要把仓位配置在漂亮50上面,定期跟踪公司基本面变化情况就可以了。

接下来就是规模与收益率齐飞。

但是就像茨威格所说:当时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

接下来的2018年,将对所有乐观的,虚妄的,偏执的,愚蠢的观点进行纠正。

股票市场将告诉所有那些误认为可以躺着赚钱的人们,什么是运气,什么才是实力,时代轻易给予你的,也可以轻易拿走。

2017年年底,T基金举办了年度绩效表彰大会,这个也是T基金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大规模表彰会。

因为这一年公司的产品规模都有了明显的增长,领导们的心情都很好。

会上,公司管理层一次性宣布了食品饮料,家电,医药三个行业的研究员升为基金经理助理。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后,如果不出什么大的差错,这三位同事应该可以开始独立管理账户了。

老K就只有羡慕的份了,毕竟自己在4季度让公司亏了钱,在表现上肯定是不如那几个行业的研究员的。

不过老K也有惊喜,公司给他提了一个小等级,同时把年度研究贡献奖颁给他了。

研总说,虽然老K今年给公司赚的钱不是最多的,但是报告数量非常丰富,对果链的研究也做得非常到位,4季度如果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更熟悉一点,磨合地更好一点,本来是可以更早卖出的。

公司对老K的研究能力给予肯定,把这个奖给他也是鼓励继续努力的意思。

所以整体上老K的2017年过的还是不错的,入职了不错的新公司,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但是人们的悲喜并不相通,2017年T基金也有比较惨的研究员,老K注意到表彰大会上公司的建筑研究员一直坐在角落里,默默玩手机,也不和别人交流。

老K听别人说,领导对建筑研究员的表现非常不满意,因为建筑研究员2017年推的基建央企股票让公司亏了不少钱。

领导都考虑给现在的建筑研究员换到别的冷门行业去,重新招个建筑研究员了。

至于为什么2017年建筑行业会这么惨,就涉及到2017年发生的另外一件大事了。

这件事对于中国经济后面的影响远大于 「中国版漂亮50」热潮的出现。

那就是已经火热了好几年的基建PPP模式的规范、叫停,以及退出。

我国PPP模式在2013-2014年间筹备探索,2015年全面突破推广,2016年加速签约,PPP行业在2016-2017年上半年达到高潮。

A股建筑公司受益于PPP模式的大面积铺开,订单、收入、股价,接连起飞。

当时T基金的建筑研究员还统计过,就2016年的上市建筑公司订单增速来说,我国接下来两年有望复刻2012年之前的基建高增长。

而且如果基建能够实现高增长,全国GDP增速也会比较乐观。

但是从2017年年中开始,财政部骤然启动了PPP项目库规范管理工作,严格禁止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参与PPP项目,这就把PPP项目高速增长的源头掐断了。

要知道,PPP的本意是社会资本参与基建投资,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但是就当时推出来的基建项目来说,社会资本根本不愿意参与,最后只能是国企、地方政府变相参与进去,让项目顺利推进。

这个事情如果这样做下去,那又会回到地方政府推高债务的老路上去,所以财政部要求PPP项目规范化,等于告诉所有人,在中国,靠推高债务维持经济增长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

T基金的研总和投总,在建筑研究员汇报了财政部的最新动向后,果断剁掉了自己所管理基金中的所有建筑股仓位,换成了防御型的食品饮料公司。

但是公司其他基金经理没有那么果断,加上建筑研究员自己也心存侥幸,反复在早会上跟基金经理们说项目库清理之后会继续上新项目,国家不会放弃基建之类的观点。

所以年底的时候,T基金旗下的好几只基金都因为建筑股的拖累,年度收益率排名不是很理想。

看着建筑研究员的郁闷样子,老K不禁感叹,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股价,还是政策,经济走向,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赚到钱的人其实也不见得比亏钱的人高明到哪里去。你过得比较舒服,也许只是因为行业黑天鹅还没有出现。

比如眼前无限风光的食品饮料行业,当年也出过三聚氰胺,塑化剂等事件,高端白酒的实际库存更是个迷。

只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明天的事,就放到明天再考虑吧。

最后,T基金表彰大会在一片觥筹交错声中热热闹闹地结束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的2018年,那个事后让无数股民绝望,痛恨的熊市就要来了。

2.3 炒股的人都去补课宏观经济了

老K觉得消费电子行业要完蛋了。

2018年从开年起,智能手机销量每个月都是两位数以上的下滑。连最坚挺的苹果手机也没撑住。

苹果手机在2023年3月后销量开始持续低于预期,之前的iPhoneX的热度已经慢慢过去了。

老K找供应链上的公司打听过,苹果下一代产品根本没有什么创新点,产业链内部对2018年的手机销量情况都很悲观。

手机厂库存也都很高,有安卓厂已经开始酝酿上半年3月和5月连续降价两次了。

手机如果降价,零部件公司也得跟着降价,这样利润率就会下降,但是手机如果不降价,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铁定卖不出去多少。量都没有,就更没有利润了,所以最后还是得降价保量。

老K现在的主要工作增加了一项,就是帮领导和同事们找手机厂内部渠道买打折手机和平板电脑。

没行情的时候,这类帮着买东西的活儿也能刷不少印象分。

但是老K这点活儿,肯定还是比不上食品饮料研究员的茅台批发和医药研究员的保健品采购来的受欢迎。

2018年1季度,1月份地产股率先暴涨,有传闻说地产刺激政策在酝酿中。

然而春节后统计出来的地产销售数据并不好,传闻中的政策又迟迟没有落地,资金又从地产股中杀出来,直奔中小创成长股。沪深300被地产股连累,1季度大幅下挫。

2018年1季度美股跌了不少,连带着A股的情绪也不高,但2月份之后创业板表现不错,把大盘指数也往上拉动了一点点。

当然,这里边的行情跟电子公司依然没什么关系。

老K也干脆佛系了,想着既然板块没机会,不如多看看新的技术路线,研究研究半导体之类的短板行业。

没想到世上还真有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样的事,3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

中国商务部马上进行了回应,拟对自美国进口的水果,猪肉等产品征收关税。

中美贸易战就此打响。

2018年4月,美国宣布制裁XX通讯,禁止XX通讯购买美国产品。

也是在4月份,市场上开始传苹果公司将把供应链转出中国,避免被美国政府加征关税。

A股电子板块股价大跌。

大跌之后是无抵抗的继续下跌。

老K事后复盘了一下,整个2018年,电子板块基本上就是从年初跌到了年尾。

好在老K从2017年底开始就对板块比较悲观,阴差阳错低躲开了板块大跌,没给公司亏钱。

行业数据也是确实不好,5月份的时候老K拉了下数据,发现不光手机卖的不好,显示面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统统销售量滑坡。

老K隐隐约约觉得,经济好像出现了一点问题。

但是又捕捉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行业的低迷,让老K又变成了研究部的小透明,基金经理们也不想配电子公司,说是一想到中美贸易战就想离电子公司远远的。

但是别的行业也不太行,比如地产,建筑这种周期性行业,基本3月后就开始一路跳水下跌了。

公司的建筑研究员也终于闭嘴不再推票了,因为5月后他推的园林公司龙头,被爆出财务造假了。

T基金的研总这次真的愤怒了,让建筑研究员好好整理下自己的研究方法,重新学一下财务报表分析,然后给全体基金经理培训下上市公司是怎么通过经营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之间的调节来造假

后来没过多久,建筑研究员就被调去看港股教育板块了。

反正公司港股产品很少,研总的意思就是把他调到不重要的岗位上,免得再推什么爆雷的票让公司产品亏大钱。

总之,基金经理们看了一圈,发现真没什么板块敢买的了,处处是雷点,这个世界太危险了。

结果就是一堆基金经理又扎堆去买消费品公司股票了。

世界再危险,我买点跟吃吃喝喝有关的股票总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

毕竟公司宏观研究员说了,目前国内经济唯一的希望就是扩大内需,稳增长。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5月份中国社零增速低于预期了。

金融数据也不达预期,社融增速持续低迷。

接下来就是6月份之后消费股带着A股大盘继续掉头向下。

那段时间,公司的食品饮料研究员跟宏观研究员直接在早会上吵起来了。

食品饮料研究员(已经升为基金经理助理,暂代研究工作)说,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是大趋势,白酒和调味品的渠道库存是良性的,买消费股就是要按长期现金流折现估值买,下跌就是机会,应该边跌边买!

宏观研究员说,社零增速已经低于预期了,从酒店,机票等出行数据,以及地产销售,家电销售等行业数据上可以看出来,我国经济接下来可能会持续低于预期。

金融上一直不发力,缺乏政策托底。消费也不容乐观,表观上的良性数据,可能只是行业数据的滞后反应,终端需求已经下来了,必须警惕股价连续下跌,现在不能买。

基金经理们则是大眼瞪小眼,偶尔有人交头接耳道:你们谁知道,社零增速包括药品增速吗?创新药公司是不是也要剁掉?

公司研总,投总也拿不定主意,只能让基金经理自行决定,想跑的跑,想抄底的抄底,只要注意别在同一天操作就可以了,避免反向交易,注意合规问题。

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司宏观研究员的分析是正确的。

这导致了公司研总在后面招新的食品饮料研究员的时候(老研究员升基助了),面试的头两个问题都是,你对宏观经济走势怎么看?对社零后面的走势怎么判断?

老K的一个T大的师妹也去面试了,面试后还找老K吐槽到,为什么我应聘个行业研究员还得懂宏观分析。

老K只能耸耸肩说:「没办法啊,现在全市场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都在补课宏观经济学,不然看不懂股市的走向。今年的大环境就是这样的。

你要不要把上学时候老师们讲课的PPT课件再找出来看几遍,万一下一轮还问你宏观呢?」

后面的7月,国常会提出稳投资,基建概念走强。但是T基金完全没有参与这波行情,因为公司的建筑行业研究员已经被调去看港股了。市场也没有炒基建炒很久,一个月后,看着政策上没有实际的东西推出来,指数又掉下去了。

可以说,那时候的A股市场,散户和机构都绝望了。

于是,基民开始大批量赎回。

基金公司的压力倍增,基金经理开始被迫卖出股票,应对赎回压力。

但是机会也总是在绝望中孕育,在怀疑中成长,这是逆向投资之父,邓普顿的名言,事实证明,当时的大家都没有意识到,2018年9月后,离市场整体反弹的时点已经很近了。

2.4 绝望中,市场完成筑底

与A股的惨淡经营不同,2018年美股那边的风光独好。2018年前三个季度,纳斯达克指数同比上涨了14%。

这还是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实现。

同期A股的沪深300指数同比下跌了15%。

于是不少股民开始猜测下一个阶段就是美股下跌,A股止跌反弹。

其实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毕竟当时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超过2%了,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已经出现了。

十一假期过后,美股果然出现了连续下跌,美国经济增速表现不及预期,全球投资者开始抛售美股。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代表的美国科技股下跌尤为严重。

但是中国股民也开心不起来,老K他们整个十一假期更是过的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好多人事后都留下了后遗症:之后的每个十一假期都要提前回公司加班,绝不在十一假期后休假。

这背后的原因自然不是老K他们买了美股基金着急赎回,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美股在十一跌完后,十一过后开盘的大A股非常默契地跟着美股一起跌,跌幅还不小。

而更惨的是,9月下旬那半个月,A股迎来了一波不错的小反弹,很多基金经理都顺势把仓位加上去了,或者调整为更具进攻型的持仓结构。

这下子,就导致十一过后,A股的基金经理们都在高仓位下硬吃了一波股价整体下跌,怎一个惨字了得。

净值下跌是毫无疑问的,再加上基民恐慌症赎回,基金经理只能再次卖那些卖得掉的股票来应对赎回压力。

大家都在卖股票,股价就有下跌了,股价下跌了净值就跌了,净值跌了基民又开始赎回,基民一赎回,基金经理就又要卖股票…

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然后10月底还出了另外一桩惨案:大白马贵州茅台股价跌停了!

主要原因是业绩不达预期。

根据公司公告披露,贵州茅台2018年3季度收入同比仅增长3.8%,同时公司对2019年收入增长的判断低于市场预期。

贵州茅台是机构重仓股,这一跌停,基本上又一锤抡倒了一大片基金经理。

那段时间T基金内部开会基本都是蔫头巴脑的,研究员随便讲讲,基金经理一边玩手机,一边配合着随便听听,反正也不调仓了,现在买什么都是个跌,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只有宏观和策略研究员发言的时候,大家会放下手机,认真听上一会儿。时不时地,还有人提问,什么特朗普能不能连任啊,中央经济会议有什么新的预期啊之类的。

也是在11月份的一次晨会中,宏观研究员跟大家说,美国那边传来了好消息,美联储要停止加息了,甚至可能很快会降息。降息的话,美股就会开始涨。

美股跌的时候能把我们带下去,美股涨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拉我们一把?

这种时候,只能寄希望于这样的想法了。

老K呢,那时候就是每天盯着苹果公司的股价看,因为老J觉得什么时候苹果公司的股价能触底反弹,国内苹果概念股的股价也差不多到底了。

而且老K发现苹果新出的airpods这个产品用起来不错,二代产品比第一代优秀了不少,国内厂也在与苹果接洽代工,搞不好后面有机会。

2018年12月,美联储再次加息,然而这次加息后美股反而没有大跌,而是逐渐触底反弹。

因为从美联储的表态中,投资者认识到,12月份的这次加息,应该是本轮加息周期中的最后一次加息了。

炒股炒的是未来,而未来一年,美联储应该会开始降息了。

随着美股的企稳反弹,A股也一改之前半死不活的样子,开始筑底。

而这时候已经接近年底了。

这真应了老K他们策略研究员说过的那个冷笑话。

在市场连续大跌的那段时间,老K公司的策略研究员为了活跃下沉闷的气氛,在早会讲完策略观点后,曾临时接了这么一句:

「同事们最近经常问我的问题是:大盘什么时候止跌?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两个答案。

你如果问的是今天什么时候止跌?我可以告诉你下午3点后A股肯定就止跌了;

如果你问的是今年什么时候止跌?我可以肯定12月31日之后今年就不会再跌了。」

谁能想到,A股真的从年初跌到了年底。

这一年A股的投资者都被折腾的够呛,有不少私募都出现了产品逼近平仓线的情形,公募也有不少基金经理因为2018年亏损过多,被迫卸下产品。

总之这一年相当于投资界的冬季,老话说的好,万物皆周期,冬天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属于全球股市的春天,确实很快就要来临了。

第三章 2019年大反弹

「今天怎么又是一堆垃圾票在涨,A股还让不让人好好做投资了?」

「你要这么想,一条河里干了很长时间,一点点水流进来的时候,浮起来的先是垃圾。只有水越放越多的时候,小船大船才慢慢的浮起来,然后才能往前走,到时候垃圾就没人关注了。」

「不是吧,你居然能说出这么有腔调的话,刮目相看啊,大佬。」

「当然不是我原创的,是XX总在周末的公开演讲中说的。我就是拿来唬你们一下」

「那今天买什么,买价值蓝筹吗?」

「继续撸小票啊,没听见大佬都发话了吗,水不够,先炒垃圾啊」

—X基金2019年3月基金经理室对话

3.1 抢攻一季度行情

2019年1季度的行情猝不及防地来临了。

老K还记得1月份时候大家都还是观望状态,2月份市场在连续几根大阳线后,彻底进入狂热状态。

一时间,所有的板块都在涨。

老K很庆幸自己去年关注了苹果的Airpods等产品线,在1月份公司领导要求他们几个研究员每人推3只票的时候,老K直接推荐了X尔股份,XX精密。

X尔股份,XX精密这两家公司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在苹果公司的消费电子产品中,负责组装工作。

1季度也幸好有这两只票,老K还算对公司有了一点贡献。

但是按公司投总的说法,这种复苏周期,应该去买那些之前业绩比较烂的票,弹性才大,特别是去年跌的多,估值低的。

比如做电路板的某某公司,还有做手表封装的某某公司,在2019年1季度,这两家公司的股价都翻了一倍,让老K羡慕不已。

当然在一季度的行情中,电子只是很小的一个板块。

比如猪肉板块,比如金融板块,还有很多其他板块,1季度涨幅都非常惊人。事后大家回想起来的时候,都是这么总结的:

决定你2019年业绩的关键,就是年初时候你的仓位有多少,仓位高,就比别人赚的多,买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

在2019年的1季度,可以说整个A股市场都陶醉在上涨的快乐当中。

但是快乐的时光,往往是短暂的。

4月份之后,先是有消息出来,传闻美国可能即将出台进一步制裁中国出口企业的政策。

这之后科技股就不怎么涨了。

然后是4-5月的金融数据不达预期,有传闻中国的货币政策要开始收紧了,接下来就是市场从4月中旬开始下跌,一直跌倒5月底,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横盘。

3.2 赛道龙头,即将起飞

老K有个师弟,之前是T大微电子专业的博士,毕业后本来是参加了T基金的暑期实习,表现不错,拿了OFFER准备留用。

公司研总的意思是让老K带教他的师弟,先从电子研究员干起,慢慢培养,过几年说不定也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好苗子。

结果老K的师弟在报道前一周,打电话给老K和人力资源的HR,不停的道歉,说是自己还是想去干实业,就不来T基金这边了,实在不好意思。

事后师弟还请老K吃了个饭,表示歉意,毕竟当初暑期实习的简历,也是老K帮他递进去的。

老K在吃饭的时候问师弟,后来是接到了哪家的OFFER?

师弟说,是XX园区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给他发了OFFER,不知道怎么回事,开的薪水特别高,还有股权激励,实在没办法拒绝。

老K问师弟待遇到底有多高,师弟小声说了一个数字,老K听了之后只能连呼还是半导体公司赚钱,这个薪水比老K现在在T基金的的总包收入都高。

本来这个事情就这么告一段落了,结果老K之后在调研中,碰到了另一家半导体公司的董秘。

董秘吐槽说现在行业里面抢人抢的太厉害了,给新人开的薪水都开赶上工作好几年的老人了。

董秘说现在行业里的公司都在抢人,做PPT想办法融资上市,根本不计成本,搞的他们这些已经上市的公司每天都紧张兮兮准备打价格战。

老K毕竟是个有着多年研究经验的老电子研究员,这段话听下来他立马意识到行业应该是要有大的机遇出现了,否则这些企业不敢这么激进的扩张。

在第二天的晨会上,老K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并顺势推荐了A股已经上市的几家IC设计公司。

接下来的事情,也确实如老K所预料的,美国对中国半导体方面的制裁,直接推动力国产芯片需求的爆发。

从2019年7月开始,A股出现了一波轰轰烈烈的半导体行情,一直涨到了年底。

但是老K所在的T基金,虽然介入较早,但是并没有赚到多少钱,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公司投总的说法,就是老K给的投资建议太保守,基金经理们赚了20%就跑了,完全没有享受到后面的赛道股大行情。

老K本人一直是对赛道股这个说法嗤之以鼻的。

什么按照2025年的终局估值法估值,还有什么按照渗透率60%以上进行估值,本质上不都是一把炒上去透支未来的成长空间吗?

只不过换个好听的说法罢了。

但是这些话老K是不敢在公司说出来的,否则又是挨一顿批评。

特别是公司现成就有一个老K的反例,新能源车在2019年也是爆发性机会,市场也是按照赛道逻辑在炒新能源车。

投总那段时间几乎天天晨会上都在阴阳怪气的损老K,说什么公司的新能源研究员就能与时俱进,直接按2025年的估值指标进行推荐,目标上涨空间超过1倍,基金经理净值涨的好,公司规模上升的快,大家要多向他学习。

不要像某些老研究员,仗着自己经验多,停留在历史保守的估值体系当中,错过了历史性的机遇,这是应该自己多反思的。

所以老K在郁闷的同时,也知道自己今年升基金经理助理的事情肯定又黄了,自己在研究员这个岗位上又要多干至少1年了。

3.3 周期轮回,生生不息

投研的工作总是忙碌的,而忙碌中时间总是过的特别快,转眼就又到了冬季。

因为知道自己升职无望,老K最近几个月都没什么动力去向基金经理推荐新股票了,基本就是例行公事的跟踪几个公司的持仓股,调研也跑的少了,。

老K在办公室里的时间都在喝茶看券商写的研报,更新下行业数据库,给基金经理每天提供下数据跟踪服务。

另外就是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专题研究报告。

老K现在每天上午一收盘就往食堂跑,因为反正也没什么重要的工作干,不如早点吃饭。

有一天中午,午饭吃到一半的时候,老K听到身边叽叽喳喳的一片声音,原来是公司新招的实习生们来了,年轻人话总是特别多,音调还高,在食堂这么吵的地方,都能清楚的听到他们在说什么。

实习生们也看到了老K,嘻嘻哈哈的凑过来说K老师好,然后顺势坐在老K的旁边的位置上。

老K对人随和,实习生们也乐意跟他聊天,实习生们对金融市场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听老K讲当年经历的各种大事件,听的津津有味。

老K觉得这些年轻人,就像当年的自己一样。

老K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想进这一行啊?

实习生有的说,因为想赚大钱,实现财务自由;有的说,想通过投研这份工作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未来会不会一直做下去还没想好;还有的说,因为看到电影里华尔街的基金经理很帅,自己也想成为掌管上百亿资金的金融大佬。

最后,实习生们问老K,K老师,您当初是为什么入这一行的啊?

在那一刹那,老K想了很多,这些年的成功、失败、幸运的瞬间,压抑的经历都一下子从脑海中掠过。

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进入到这一行,还一直做了这么多年呢?

一直升不上去基金经理,老K自然也是郁闷的,但是更多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心情并没有受到更多的影响。

投资研究本身,对于老K来说就是一种乐趣,并不是说写了研究报告一定要得到领导的认可才有意义。

去伪存真,挖掘价值,本身是有客观标准的,行业研究员的本职工作和工作乐趣所在,本来就应该是这些东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么想来,老K觉得自己这个万年老研究员,也做的没那么亏。

至少自己每天还能坐在办公室里,怡然自得的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但是这些话,跟实习生们讲,他们是听不懂的。

最后老K露出了一个坏笑的表情,说道:因为我当初听说这里食堂的饭是上海最好的,所以就来了,我每天来上班,就是为了混食堂这3顿饭,其余时间我都在摸鱼,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摸鱼。

实习生们笑作一团,一起说道:K老师你太假了,我们才不信。

(全文完)

挖掘被忽视的经济数据,解密被隐藏的金融真相。我是水又三人禾,持续更新经济,金融方面干货,求关注。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用,麻烦轻轻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