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比我更懂学区房现状的人,应该还是蛮少的,尤其是京津冀一带。 学区房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描述本身就「不够精准」 。广义上,所有住宅都是学区房,甚至有的商业地产也能作为入学依据,大家最关注的,其实是狭义上的「重点学区房」,也就是那些划片学校是「重点校」的房产。
所以,学区房会不会消失, 这个问题应该改为「那些溢价过高的重点学区房会不会消失」 ,—— 很明显,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重点校能不能「消失」 , 也就是教育均衡问题 。这个问题很多城市都已经在解决了,不止一线北上广、三四线城市也有动作, 方式包括教师轮换、牛校帮扶渣校(合并、一体化、成立教育集团)、改换生源(通过渣小直升牛中、电脑派位、禁止点招)、增设特色校(高规格建立新校,新校位置靠外,或生源全部来自派位)等 。但这些方式见效很慢,从北京的经验来看,公办渣校崛起并不常见(民办渣校崛起很常见)、深渊巨坑类型的渣校就算再怎么帮扶、人们还是避之不及、渣校直接拉胯一所牛校的情况也是有的。 但从房价的角度来看,这些方式、组合起来、对天价学区房冲击很大、跌幅肉眼可见 ,尤其是今年、北京确定要施行50%比例以上的教师轮岗(8月25日北京发布正在直播,城区、学区内、教育集团内、甚至不同学段的教师都会「流动」起来)。
第二个方面,是学区房的本质,涉及到了教育资源的分配。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本质上就是用户籍+房产的方式进行「粗分配」的 ,表现出来就是房户一致以及有些城市的X对口的群体拥有最优先、顺位最高的入学权。这种分配方式问题很多, 导致某些划片房产溢价过高还在其次,通过这种方式造成「阶级固化」以及阶级矛盾才是最令上面头疼的 。所以近年来一直在教改,对这种分配方式进行「修补」,比如单校改多校(削峰填谷)、增加一贯制学校、增加各种直升校(渣小配牛初)、增加校额到校比例(普通初中有更高几率进重点高中)等。但是, 以房产户籍为核心入学依据的现状,依然是得不到根本改善的。( 再改就得从法律层面开始改了,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就近」这个字眼,就隐含着对地域范围的限制)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依然找不到更合适、更公平、普适性更强的分配方式。有的人说可以用成绩高低来筛选入学,这很明显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民粹,这样做会更加激化矛盾。 户籍+房产=入学门票的基层现状 ,依然会持续很长时间。
所以我认为,广义上的学区房是不会消失的,狭义上的重点学区房,大概率会「消失」,起码会平复到教育溢价不会过高影响房价的地步。——不要以为国家狠不下来心,学科培训一个千亿级别的产业,一纸政令直接归零,公办民助校全部脱钩......抹平重点校和普校之间的差距、打击天价学区房,对中国来说太简单了。
不过,不是所有城市都需要来这么一套组合拳的,学区房溢价不高的城市就没这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