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经济学专业出身,又曾经从事过专业统计工作的前「领域专业人士」,这里我试着从三个方面做一点解读,再提供一个补充理解GDP的说明。
1.2023年中国GDP126万亿意味着什么?
先从统计结果层面看:和历年GDP纵向相比,2023年中国GDP126万亿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今年初宣布的2023年GDP是126万亿,去年初宣布的2022年GDP是121万,怎么算出增长5.2%的呢?
这里面有两个知识点。
一是每年初,统计系统都会快速出一个初步核算数据,满足一些有时效性要求但相对不用特别精确的需求;然后再花更多时间对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合适,完成后再发布一个最终核算数字。所有严谨一些的专业媒体报道,都会说「初步核算」或「最终核实」。
经最终核实,2020年,GDP现价总量为101356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了24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比初步核算数下降0.1个百分点。经最终核实,2021年,GDP现价总量为114923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55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3个百分点。
经最终核实,2022年,GDP现价总量为1204724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548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与初步核算数持平。
这个核算过程通常会产生0.5%以内的核算差异。这种情况是符合统计工作的一般规律的。
二是GDP是对实物生产值以价格加权进行度量的结果。因为价格是动态的,所以就会涉及到价格周期的选择问题。大家日常中所看到的GDP,在专业报道中都会说一句「以不变价格计算」或「以现价计算」。
由于GDP统计的是名义值,无论是以不变价格计算」或「以现价计算」,所以在用于反映国内经济产值变化时,还需要加一个「GDP平减指数」来校正。有一些对宏观经济学略有认知的朋友,会对CPI和GDP平减指数产生一些混淆认知。事实上,这两者既相关也有一些重要差异,主要体现在CPI只反映消费侧的价格变化,而平减指数还会包括生产和流通链路上的价格变化。
由于GDP平减指数的计算逻辑较为复杂,同时又不像CPI那样影响诸多社会经济工作,所以统计局通常并不发布相关数据的明细情况。这里我们可以做个推算,CPI年度增长是0.2%,PPI的原材料进厂和出厂分别是-3.6%和-3%,综合GDP平减指数估计在-0.7%左右。
这样结合2023年GDP初步核算数是126.06万,2022年的GDP最终核算数是120.47万,名义值年对年增长是4.6%的结果,得到全年GDP同比增长5.2%看起来是合乎逻辑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正常年份的价格指数都是略有通胀的,所以顾名思义,GDP的价格调整指数叫「平【减】指数」。只是2023年由于CPI接近0,而PPI为负,所以出现了历史上不多见的「平【增】指数」的情况。
以上做一个小结,2023年GDP初步核算为126万亿,同比增长5.2%,是个符合统计学原理的数字。不少网友对这组数据「自相矛盾」的质疑,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横向比,2023年中国GDP126万亿及5.2%的增速意味着什么?
和国际相关实体横向比,2023年中国GDP126万亿及5.2%的增速意味着什么?
问的是国际相关实体,其实主要是和美国比,毕竟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也一直都是这Top2在塑造。
要横向可比,还得进一步统一度量衡。毫无疑问,首选的价值度量单位还是「美元」。
实际上,备选项并不多,顶多再加一个PPP(购买力平价),和一个「世界元」。后两者各有各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用美元。
用美元度量中国2023年的GDP,又会带来一个问题:由于汇率是一组动态数据,我们如何选择汇率值来做折算呢?
选择年末时点的汇率会严重放大单时点的波动对数据的影响,所以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一组全年汇率的加权平均。那么问题又来了,用什么做权重呢?考虑到这里要核算的是国内经济产值,我的选择是,用中国逐月的出口量为权重,对每个月的出口汇率进行加权。很幸运,我们可以轻松拿到海关的进出口数据和相关汇率数据。
所以我只需要把2023年和2022年的加权平均汇率测算出来,然后用两年的汇率变化情况对以人民币计价的平减后的GDP增长率做一个调整,即可得出美元计价的中国2023年GDP增长情况。
海关提供的出口数据,2023年出口23.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例18.9%),美元计价是3.38万亿美元,全年平均加权汇率是7.033(12月是7.165,贬值是在波动中逐步下行的),对应2022年出口23.6万亿元人民币,美元计价是3.54万亿美元,全年平均加权汇率是6.67。【观点七】年对年人民币贬值按出口额加权是5.45%。
![](https://img.jasve.com/2024-4/b752f4a365fdde70de117e8a2924d804.webp)
这样测算下来,2023年中国GDP按美元计价比2022年降低0.24%。
这个-0.24%是按照美元名义值算的。如果要对比中国和美国的GDP,美元全年通胀3.3%,这意味着如果美国实物产出2023年比2022全年0增长的话,2023年美国名义GDP要比以美元计价的中国GDP多涨3.5%左右。也就是两国名义GDP差距2023年会再拉大3.5%以上。
实际考虑到美国2023年的GDP季度数据一直没有回落,全年到2%以上并不奇怪,我们看到的美元计价的名义GDP数字,两国之间的差距,预计2023年可能会拉大5%以上。
基于以上逻辑,我们也还会看到一组数据说:以联合国等的数据为基础计算的中国GDP的全球份额2023年为16.9%,与最高峰的2021年(18.3%)相比下降1.4个百分点。
![](https://img.jasve.com/2024-4/581ede13347bddb2fb5e598e6581061d.webp)
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和股市里面一只股票的价格被炒高或炒低至多少并无实质区别。这里的跨国GDP对比,和股价是否反映基本面一样,取决于诸多因素,有大的情绪因素(类似对宏观经济周期的预期)、PE的波动(类似汇率波动)、流通股占比(类似贸易占GDP比重)等。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化,但更应该关注基本面本身的情况。
当然,基本面的度量和对比,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又是另外一个极其复杂的统计问题,这里我就先不展开了。
再简单聊聊宏观视角的GDP增长率对比可以解释什么,不能解释什么。
3.GDP的跨期和跨国对比,到底在比什么?
从宏观视角看,GDP是个啥?GDP的跨期和跨国对比,到底在比什么?
这里也有很多老生常谈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同样一个经济活动,为什么有些时候计入GDP,有些时候不计入?
第二个问题是,把一栋楼建了又拆掉,GDP为什么会增长?(经典的两坨牛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美国的理发师比中国的理发师,理一次发多创造了几倍GDP?
…
这里推荐一个我比较认同的一位知友的答案(问题是我提的)。
如何理解和看待「雇主与佣人结婚会导致GDP下降」的经济学观点?
我的观点是,在极致纯粹的市场经济下,GDP对经济产值的反映是有效的。这个有效性随着市场经济属性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离。
一个典型例子是,对不可贸易服务(上面举的理发的例子)而言,偏离就会比较大。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企业和家庭内部基于契约或社会心理契约的有经济属性的社会活动,用GDP做核算时,差异也比较大。
所以要对比,主要还是看我们想比什么。如果要比「效用」或「幸福感」,有一套自己的比法。
如果在战争(热战,或经济战争)年代,跨国做GDP及其增速对比时,能驱动和影响战争结果的变量权重更高。
——这里也有一个来自北方邻国的著名段子:
很久以前,一位军官回家后发现家里的短剑不见了,于是他问儿子。儿子拿出手表兴奋地说,他用短剑换了一块贵重的手表。军官无奈地摇摇头,然后问他,如果今晚有强盗来家里杀了他、打他的妻子和女儿,你能做什么呢?
他儿子说,我会拿出手表对强盗说,现在是莫斯科时间凌晨12点吗?
4.GDP的跨场景对比重点比什么?
再多说一点,GDP的跨场景对比重点比什么?
基于合作的贸易体系下,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均衡时存在贸易各方彼此的效用最大化的价格体系,这一套价格构成了产出量的权重。这是市场经济理念下最理想的GDP核算场景,如前面引用的问题回答所述,这个场景下的GDP体现了「金钱/资本的支配权力在全社会的量化结果」。
竞争格局下,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卡脖子的环节决定价值分配的权重,比如巴拿马运河、ASML的光刻机、p00和A100芯片,或者稀土。这种情况下,竞争体系之间所争夺的资源和竞争力的量化,构成类似GDP的实质性指标。苏美冷战、中美当前,都是较为接近竞争的格局。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则是强势方用我的效用定义你的价值。比如曾经的碳排放,通过某种「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更高的商品征更高的税,进而实质性改变体系之间的产出对比。
战争状态下,消灭对方所需的能力和资源才是硬通货。战时经济,核心是对人的动员能力,和将经济体从日常消费改造为战争后援的能力。这时候,所谓的经济核算,也是核算战争潜力。
丛林体系下,则是一切都只为了活下去。感兴趣的知友,建议阅读这篇:长期SHTF生存的第一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