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银行工作干的有些抑郁,我该怎么办?

2020-12-11财经

今天在知乎上看见一个国有银行网点负责人的自述文章,不知道内容是不是编撰,看完很是压抑, 大概的意思就是抱怨自己是一个废物,对不起单位,对不起家庭,精神抑郁,活不下去了,云云。

作为一个工作超10年的银行人,基本经历过基层的任一岗位,我特别理解这个文章里的内容,只要做过营销条线的银行人,大多有过文章中的这样的想法,时常会陷入一种自我pua的情绪中,只不过这种情况,有人严重,有人轻微,有人持续时间长,有人时间短而已。

但是,工作的时间久了,看的事情多了,觉得这种情绪大可不必。

首先,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just a job」,只是打一份工而已,不要赋予太多的意义。上一天班,拿一份工资,尽心尽力就行,能完成指标当然好,完不成,就图个公积金还房贷,图个社保养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周围很多人的工作观,有时候会走极端,要么完全躺平、冲动辞职,要么极尽内卷、陷入毫无意义的自我pua的境地。 一定要学会在躺平和内卷之间找到平衡点,没找到下家,就冲动辞职大可不必,须知,骑着驴找马,更加从容。

培养一个爱好,时常感觉人间值得。 体育、音乐、阅读、电影、写作、手办、机械、绘画、旅游、美食。 有一个自己的爱好,一个兴趣,是繁忙工作的避难所,是精神王国的私人领地。 工作中,不管是升职,还是加薪,都是一种外在激励,主动权不在自己的手里,无法掌控、无法预测,而自得其乐的兴趣爱好,发自内心,来于本源,有其相伴,漫漫人生不再寂寞,残酷职场不再黑暗,心灵深处,有一个快乐之源。

人生有时候,要学会退一步。 开头提到的那个网点负责人,中度抑郁,和妻子商量,想退回去做普通业务员,妻子不同意,觉得人生奋斗至此,实属不易,不应半途而废。 其实,这种心态大可不必,退一步,海阔天空。 去年,网点的一位理财经理,年长我很多,和我沟通,说自己年纪大了,心理和身理上,已经承担不了这种销售压力,想回去做柜员。我和她聊了下,我也觉得挺好,她这个年龄出去已经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了,还不如在国有银行继续干着,有工龄工资,有企业年金,有10天年休假。我作为网点负责人,日常也一直坚持自己维护一些客户,写一些授信材料,哪天干不下去了,就退一步,回去做客户经理,我感觉也挺好,有份工作,有事干,有钱赚,就行。

关注家庭的现金流。 经营家庭和经营公司一样,需要有稳定的现金流,公司现金流枯竭,会破产,家庭现金流紧张,也会陷入困境。我和妻子都在银行工作,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买过一件奢侈品,一是没有兴趣,二是觉得毫无必要。6年前,我17万买的国产车,还一直开到现在。 开源节流,既要「开源」,也要「节流」,健康的经济状况,让职场走的更加从容,有机会就进一步,没机会,就多点时间,陪陪家人,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学会自嘲,要有「钝感力」。 记得以前做客户经理的时候,因为一份材料,被分管领导训了1个小时,当时走出领导办公室,还觉得特别恍惚,感觉无法再keep moving on。后来无意间,看到一个词,「钝感力」,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书,书里面讲了个故事,一同进报社的同事,被领导骂了一次,从此不敢提笔,而渡边自己被骂了之后,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最终成为著名作家。有时候,领导的批评听听就行了,过几天,领导自己都不记得了,你还在那边反复琢磨,真的没有必要,该干嘛干嘛。 「钝感力」通俗一点讲,就是「脸皮厚」,哈哈。 这里又想到一位同事,每次被领导骂完,都要回办公室,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下领导是怎么骂自己,神形兼备,大家哈哈大笑之间,自己也释然了,继续回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生与死」可以打破一切规则。 银行员工跳楼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起,印象最深的是,宁bo-bank南jing分行,厦大硕士,总行管培,新婚燕尔,纵身一跃。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最后却因为工作,走向了「毁灭」,大可不必,毫无意义。 银行人应谨记,当危及生命,一切规则皆可打破,当痛苦抑郁到极点,不是刀刃向内,自我了断,一定要找到出口,与现实困境做切断,打破规则,拯救自我。

经济下行,银行的工作,想必是越来越难,大家应有这种心理准备,但就我每天走访客户的情况,其实各行各业都不容易。「银行工作」作为一份普通职业,正常干干,养家糊口,没有问题,还是要摆正心态, 有一个正常的工作观,不要躺平颓废,也不应要死要活,尽力而为,不负每天,关注「生存和发展」,也应感知「阳光和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