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什么护城河,就是钻了个市场空档,搞了个快销品,热闹一时罢了。而且这个品牌的企业文化有很大问题,顶多是个二流企业,而且很可能中道崩殂。
钻市场空档有两层含义,一是它的出现在时间上,存在一个动力电池还无法满足远程旅行,且人们存在普遍焦虑的时期。这个时候,他们用烧油来宣传自己续航里程比较长;二是家用中大型SUV一直都没有很好地开发,那个时候国内企业没有这个车型,几乎全部被合资占领,而且全部都是低配高价产品。比如大众途昂,这个是国外的家用级产品,然而其实际的价格是国外豪华级别的价格;Ford的探险者则更贵。而真正豪华级的Q7,XC90,则至少60-70万起步。这是一个极其缺少产品的市场,理想就是从这里切进来的。它的价格和途昂相当,但是配置、舒适度、本地化、智能化却高了很多,从而引起了相关群体的关注和购买。
其实成功地切入一个市场空档,这个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始发展,获得初始的成功和利润,构建品牌形象,继续拓展市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讲,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问题在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系统性缺陷,企业价值观的缺失,使这间企业很难获得长久的发展。
所谓系统性的缺失,是指这间企业实际上在回避有效的竞争。它选择空白市场,迟迟不杀入竞争激烈的主流乘用车市场;选择增程车对用户暂时的心理优势,迟迟不去开发纯电动车型;它完全明白中大型SUV系统固有的电耗缺陷,但选择故意去贬低电动车而不是考虑突破;它也完全知道自己的定位是家用级,故意声称豪华级以凸显性价比。
诸如此类的行为,其原因在于理想明白一旦进入纯电动的领域,进入主流车型的领域,自己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
比如,L9这类大型SUV,如果用纯电则再也无法掩盖其电耗巨大的缺陷。从行业技术角度来说,车的重量是电耗高的罪魁祸首,L9如果纯电也一样避免不了,它所声称的没有续航焦虑也就不存在了。此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纯电车的构架和油电混合会有很大的差异。只有按照纯电车型设计的底盘才能做到更为省电,而其他油改电的车型其能耗都显著高于纯电构架的设计。而这方面,理想的传统构架则是它的传统包袱,阻碍他开发新型的底盘系统。这样一个新企业就背了这么一个包袱,实在是有点向传统企业看齐了。
包括理想最近开发MPV车型,其实都是延续了企业本身的思路,避免正面的竞争冲突,而选择小众市场寻求销量和突破。这导致理想汽车在新时期新能源汽车的小型化,轻量化,电动化,核心电动部件等诸多竞争领域只能逐渐被其他企业甩开。
这种企业的经营思路基本上属于投机取巧,回避竞争,再加上研发不足,所以长期来看,随着其他企业产品线的丰富,技术的进步,理想将被迫与其他企业短兵相接,那么上面所说的各种缺点将逐渐暴露。
短期的销量提升并不能代表所谓的成功,因为利用市场的热点和空白点来获得爆款式的销售并不鲜见,如何能面对竞争保持自身的长期技术优势才是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说护城河的话,从技术上讲是领先于其他企业的专利和先进技术和系统性建设。举个华为的例子,华为最强的是「遥遥领先」的技术,而华为的系统则是从通讯设备,到芯片,到终端,到操作系统的完整的技术链条。而华为的系统则是由鸿蒙系统构建的软件环境(对于用户),以及通讯产品线(对于商业用户和普通),由于技术带来的优势无可替代,比如华为Mate 60的卫星电话技术对其他企业就难以突破,使得华为在技术领域保持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华为的护城河。
与之对比,理想则像是快消品,随着竞争者的加入,先发优势无法保持,也说不上什么护城河之类的保护。
华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它从来不害怕竞争,并且直接在主流市场针锋相对,根本不屑于去填补小市场。即便是去做一些小的产品,也是作为整体先进系统的一部分来考虑。
想真正成为最后的赢家,低投入,回避竞争,掩耳盗铃,只想钻空子赚点钱这是根本就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