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人,要有一个觉悟, 就是在现在的世界环境下,你是获得不了欧美产业的类似待遇的 (高工作时薪,低工作时长)
1: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要是工程师和工人能获得类似欧美国家的待遇,那么说明中国将垄断整个世界的工业和高新产业规模,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国本质上是世界秩序的挑战者,断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只要中国的航母没办法随便开到美国西海岸和基尔运河入海口,欧洲和美国就会用尽一切政治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关税和实体清单)保护自家的产业。所以即便像光伏这种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技术和产能垄断的行业,照样要受到国外各种各样的打压和禁入。
2:无论你再怎么不喜欢国内的TZ,本质上中国不存在真正大而不能倒的私人企业和依赖于土地和垄断行业而永久存在的大型私人资本,你认识的不认识的超大企业,都可以因为一纸政策而灰飞烟灭或者说堵死TA成为不可控因素的道路(包括但不限于地产、教培、蚂蚁、某滴、游戏)更不可能让重要的民生支柱行业因为非国家资本的垄断进而以此威胁ZF。基于此,民间资本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和危机感让TA们想尽办法去涌入所有能想到的新赛道。
3:我国的政策,一直是属于「先发展后治理」。在赛道最优路径尚不明确的时候,放开所有能放开的(甚至加上国有资本补贴的buff)让行业野蛮生长,等到蓝海瞬间变红海,已经有成规模成气候的产业集群和明确的发展道路的时候,再收回补贴+缩紧政策+严格立法,开始整顿在野蛮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加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这种行为,本质上对国家产业链在这个行业的发展是超强助力,但是落到资本和产业工人头上,就是比较残酷的(资本投资的产能一旦竞争不过头部,会被飞速淘汰,血本无归;产业链的工人和工程师在红利期会被飞速培养出远大于实际需求的量,然后能力达不到头部的在政策收紧期又会飞速的被淘汰失业)
基于以上三点,你会发现整个行业从开荒→发展→爆发→收紧→成熟这个产业链条上,不管是资本、投资人、老板、高层、中层、基层研发、基层生产、基层销售,全部的人,都没有可以喘息的时间。
举个例子,个人消费电子行业,或者说移动终端行业,现在剩下的就华米OV耀5家,而且全世界不受政策影响的市场,基本上都占领差不多了,但是竞争还是激烈,只要竞争激烈一天,剩个产业链的人就不会轻松一天。原因就是因为前面说的1:还要跟国外品牌有高烈度的竞争2:国家的ZF导致你没有办法通过规模和资本来直接真正意义上的垄断
回到题目,那为什么汽车行业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1:因为汽车这个行业,涉及到的上下游产业链实在是规模太大了
2:因为这个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原有产业链的革命性变化,就导致了这个行业的资本非常多,有原有的 产业资本(一二汽上广汽北汽长安等等的国企、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等民企);有闻着味儿就来的投资资本(那么多新势力和各种自动驾驶产业链企业);还有在上一个十年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积累了巨额资本但是产业饱和急需新赛道的势力(小米华为美团阿里滴滴等等);还有各个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而投入的大量资本(因为汽车是个重资产行业,一旦有上游产业链厂家和主机厂能在当地建厂,短时间内跑不掉)这么多资本进来,你说竞争激烈吗?
3:现在已经到了国家收紧政策+淘汰落后产能阶段,从无论是上游零部件企业,到主机厂,到下游的经销商集团,都在为抢到最后的门票而杀红眼的阶段,这个时候已经是不顾情面不顾脸面的竞争(落后产能就要被淘汰了啊,那可不是失业那么简单,对很多人是只有赚大钱or超大额负债两条路)上游零部件企业拼价格、拼账期、拼供货周期;主机厂拼研发、拼营销、拼融资;下游经销商拼渠道、拼规模、拼家底(谁家底厚点就能多亏一点多撑一会儿)。都刺刀见红的阶段了,无论是正确的事情(加大研发投入、深究产品定义、改变营销和销售手段)还是不合理擦边球但是能带来收益的事情(缩短测试流程、降低空调制冷量进而降低整车能耗、采用非车规零部件、国内国外两套设计标准、压上游账期甚至强行要求降价)甚至是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手段(偷工减料、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买水军、制造网络舆论)只要为了能活下去,什么都能干的出来。
4:可能哪天真的在国内卷完了,血海尸山里杀出来了,准备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欧美日韩的汽车产业链。他们没有低廉的制造成本,他们没有强大的技术储备,他们没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但是人家有在很多市场几十上百年的品牌影响力积累;有燃油车时代赚取的巨额利润当血包;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品牌和制造业还有对应产业工人的决心进而设置巨额保护性关税。。。。。。
所以认把, 这个世界只要中国人参与进来了,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内卷 ,即便能把航母开到对方家门口,最终的结果也不是中国的产业链工人能每天工作四小时还能赚十二个小时的钱,而是最终会拉着欧美人一起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卷起来。
至于说这个问题想暗示的所谓国内厂家不守规矩,缩短流程,偷工减料,君不见日本企业造假30年乎?君不见丰田在美国的车应对25%碰撞测试的单侧加固应试方案乎?天下乌鸦一般黑,谁也别瞧不起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只有问题爆发→产生后果→国家追责→立法制约→找漏洞打擦边球→问题爆发这个循环里面螺旋上升 。
Ps:顺便这里说一说你乎上也吵得挺猛的宁德时代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宁德时代怎么起家的?
是靠着当时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空缺,通过一场豪赌最终通过宝马的一笔订单从而起飞,加上十年间关于电池材料和封装的道路选择上,宁德时代都踩对了点。问题是这行业到头了嘛?锂电池的本世代封装形式是依旧方壳,还是长刀片、短刀片、大圆柱?接下来的铁锂和三元锂的产品路线是往哪个方向走?钠电池到底有没有前景?固态电池的正确路线到底是哪个?这都是关键节点。
类比一下就是宁德时代是个做八大菜系都能排前头的厨子,但是每个菜系,都至少有一个厨子能做出跟你宁德时代没有质的差距的菜。只不过做粤菜的厨子,可能川菜做不好,川菜做得好的厨子,可能鲁菜做不来。
按宁德时代的体量,踩错一次,两次,都还能接受,万一连着好几次压错宝,你猜猜后面的中航、蜂巢、比亚迪、国轩、欣旺达、亿纬锂能等等厂家,难道没有机会直接瓜分宁德时代的份额吗?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最大的市占率,反而对应的是最难的市场增长率。当你成为整个行业占比巨大的龙头企业的时候,行业所有人都盯着你,你的每个行为和选择都有厂家赌你选错,也有厂家赌你选对,在已经如此大市占率且下游整车行业的发展空间也规模已经比较明朗的情况下,宁德时代要怎么做还能保住市值和营收?要知道宁德时代本质上不是无法取代的。话说到这个份上,你还觉得宁德时代真的很轻松么?
说到个人头上,我自己就在福建工作,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已经有不下五个,愿意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跑去宁德去宁德时代干,(甚至是家在福州、泉州和厦门的,自己一个人跑去宁德工作,周末才回家)你想想宁德时代的诱惑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