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范围
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轮辋。
2.证书划分
相同设计、品牌、生产工厂,且下列参数相同:
-公称直径和宽度;
-轮辋结构;
-适用轮胎(TT/TL);
-最大允许载荷(kg);
-材质。
3.一般要求
轮辋应在安装轮胎后的可见位置标明直径和宽度公称代号。
轮辋必须防锈处理(电镀、涂层或防锈材料等),不要涂在安装轮胎后轮辋表面看不到的部位。
轮辋尺寸和公差必须符合制造厂的设计文件,凹形环(WM、MT、LF型)必须具有符合法规附录A的尺寸和公差。
直径偏差不能超过1.2㎜,平面度公差不超过0.8㎜。
4.抗变形测试
当向轮辋施加力F时,轮辋不会断裂或破裂。如果轮辋的应变达到下表所示值,则所施加的力不应小于所示值。
6.径向承载能力(不适用于辐条式)
经径向承载能力试验后,轮辋表面应无裂纹,接缝处无明显变形或异常松动。
径向承载力Qt=2.25×最大负载,旋转次数为5×10^5。
7.径向抗冲击性(不适用于辐条式)
经径向抗冲击试验后,轮辋表面应无裂纹,无明显变形,接头处无异常松动或因轮辋损坏而突然漏气。
冲击载荷Qv= 最大负载W/g
冲击高度:前轮为180㎜,后轮为120㎜。
8.扭矩公差(不适用于辐条式)
抗扭力测试后,轮辋表面应无裂纹、无明显变形或接头处任何异常松动。本规范仅适用于驱动轮中使用的轮辋。不适用于内部装有电动机的轮辋。
扭矩T = ± W×R(最大轮胎半径),试验次数为10^5。
9.无内胎轮辋的气密性(不适用于辐条式)
用于无内胎轮胎的轮辋必须进行气密性测试。在气密性测试之后,不应有空气通过轮辋泄漏。
测试时轮胎内的气压为300 Kpa或轮胎规定的标称压力的两倍,将车轮浸入水中,然后检查车轮是否漏气, 测试时间至少为 2 分钟。
10申请文件
-轮辋技术图纸;
-轮辋类型(有无内胎使用);
-直径和宽度公称代号;
-对应最大轮胎尺寸;
-胎压;
-安装位置(前/后轮);
-最大允许载荷(kg);
-轮辋结构(是否为一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