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當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互為激發,祛病除疾思路更開闊,看浙大一院如何中西醫協同攻關

2025-01-03女人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隋雪 通訊員 王蕊 江晨 蔣璐璐
醫道中西,各有所長。
一邊是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一邊是飛速發展的現代醫學,當面對疾病這一共同的敵人時,如何攜手攻關、祛病除疾?
作為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專案建設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後簡稱「浙大一院」)不斷發揮中醫藥與現代醫學各自優勢,打造中西醫協同示範標桿,為百姓健康護航。
醫院供圖
口腔潰瘍無法進食、手足麻木不能走路……
中醫、腫瘤科攜手助力抗癌之路
對於大多不幸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來說,抗癌之路道阻且長,堅持治療同樣需要勇氣。當前抗癌藥物治療進入精準治療時代,除了傳統的化療藥物,還有靶向藥物、免疫抗腫瘤藥物等,抗癌藥物治療帶來的常見毒性可能有惡心、嘔吐、乏力、納差,還有皮疹、肝腎功能損害等,所以時常有患者因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與治療中的副反應,最終選擇停藥放棄。
64歲的魯阿姨(化名),就在半年前確診了胃癌。手術後的化療過程中,魯阿姨出現了嚴重的骨髓抑制並行感染,一張口,新的、舊的發白流膿的口腔潰瘍大大小小連成一片,有些地方已經結出了黑色的血痂。日子有多難挨呢?說不出話,吃飯、喝水都成了一種酷刑,只能長期臥床,靠冷的流食勉強度日。
眼看著魯阿姨一天比一天虛弱,家屬決定帶她轉到浙大一院中醫科尋求進一步治療。
「很多腫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會並行感染和口腔潰瘍,這與藥物對人體免疫系統的抑制作用有關。我們團隊根據經驗自創了口腔潰瘍含漱協定方,有清熱止血、斂瘡生肌的功效,臨床套用效果很不錯。」浙大一院中醫科盧雯雯副主任中醫師說道。
用了幾天後,魯阿姨的口腔潰瘍明顯好轉,吃東西不痛了,胃口也一天天好了起來。
盧雯雯介紹,口腔潰瘍含漱協定方以黃芪為君,健脾補中,托毒排膿,生肌斂瘡;白芍、生地共為臣藥,除「血中伏火」,養血斂陰。淡竹葉、甘草通竅清火。金銀花、蒲公英甘寒,二者同是消癰化瘍之物,涼血解熱,瀉火安上。白芨、白蘞外用可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對於化療中的手足症候群,中醫藥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盧雯雯至今都難以忘記,一名小夥子因為化療過程中手足症候群逐漸加劇無法走路,在病房裏爬行的畫面。「手足症候群是一種由藥物引起的手足皮膚和神經損傷。當時這個小夥子手麻到握不了東西,腳麻得像踩棉花一樣,腳趾間全是紅斑、蛻皮、潰爛,一承壓就疼痛難忍,生活質素受到嚴重影響,一度鬧著要停藥。」
住院期間中醫科會診後,小夥子用上了協定方中藥泡洗,每天兩次,通經活絡,手腳麻木、疼痛、潰爛癥狀得到了緩解,人舒服了,也願意繼續配合治療了。
在浙大一院,有不少「西學中」的醫生,腫瘤內科(二)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張曉琛主任醫師就是其中一位。
張曉琛介紹,在很多針對腫瘤病人的MDT多學科會診中,腫瘤內科、中醫科醫生常常是攜手作戰的。「中西醫結合,一方面可以在腫瘤治療中減毒增效,另一方面,中醫主張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透過輔助治本調理,未病先防,也有利於預防腫瘤的復發轉移。」
慢性腎臟病註定要透析、換腎?
聚焦卡脖子問題,中西醫協同療效「腎」好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
在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每天上午,病區走廊中都會上演病人跟著醫護人員齊練八段錦的畫面。在這樣一個西醫科室,喝中藥湯劑、做針灸、穴位貼敷,對於腎臟病患者來說已經是日常治療中的一部份。
腎臟病中心醫患齊練八段錦
「腎臟疾病的現代醫學診治存在著巨大挑戰以及許多‘卡脖子’問題,包括現代醫學治療的療效不確定及藥物治療的風險。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臟病,能有效地延緩慢性腎病的進展。」 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副主任李夏玉主任醫師介紹,2000年,腎臟病中心開設了中西醫結合腎病亞專科,在保持中西醫協同診治工作及特色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優勢病種,如特發性膜性腎病、狼瘡性腎炎等免疫性腎病的中西醫結合協同診治方案,達到增效解毒的作用。
2018年,25歲的小吳(化名)就因為偶然的頭痛、惡心,意外發現腎性高血壓,最終確診免疫性腎病。
「慢性腎病起病很隱秘,小夥子來就診的時候,B超顯示雙腎縮小,血肌酐達到了320umol/L,已經是嚴重的腎功能不全了。如果再延誤下去,容易發展成尿毒癥,就只能依靠透析或者腎移植維持生命了。」李夏玉說道。
經過降壓西藥治療,小吳的血肌酐仍然呈緩慢升高趨勢。李夏玉隨即采用了治療慢性腎衰竭的協定經驗方——復方三棱湯為主的中西醫協同治療。三個月間,小吳的血肌酐從320umol/L降到了200umol/L,至今已保持五年有余未繼續升高。
對於慢性移植腎腎病、難治性腎病症候群等腎臟疑難病種,中西醫協同診治在提升疾病的療效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部份經歷了腎移植的患者,會逐漸出現慢性移植腎腎病。48歲的楊大哥(化名)就在接受腎移植後的第五年,發現血肌酐逐漸升高,後經腎穿刺活檢確診為慢性移植腎腎病。
即使調整了抗排異治療,楊大哥的血肌酐仍舊逐漸升高,尿蛋白也未能下降,此時,尋找既能減少免疫抑制劑劑量同時還能維持良好移植腎功能的有效低毒措施是治療的關鍵。李夏玉轉而采用雷公藤制劑輔加中醫辨證治療,楊大哥的尿蛋白指標終於開始下降,血肌酐指標也趨於穩定。
李夏玉透露,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腎病),接下來還將積極建立急性腎損傷、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腎損傷等急危重癥病種中西醫協同診治流程,減少腎失功率。同時重點圍繞免疫性腎病的臨床治療難點,啟動中西醫協同診治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利用多組學分析和人工智能方法,開展中西醫協同治療相關機制及藥物靶點的基礎研究,探明臨床療效相關的腎臟細胞、免疫細胞的免疫效應分子網絡等。透過系列研究,預期能明確中西醫協同治療免疫性腎病的靶點及增效、減毒機制。同時建立免疫性腎病中西醫協同的最佳化臨床方案,同時提煉有效的中藥單藥及驗方,進一步向國內推廣套用。
腫瘤內科、中醫科聯合查房
浙大一院歷來堅持中西醫並重,建院初期即在省級醫院中率先設定中醫門診、中醫病房,並籌建醫院中西醫結合領導小組,開展中醫教學和臨床工作,成為建國以來我省中醫藥學科的策源地之一。
近幾年來,浙大一院在凝練臨床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具有鮮明浙一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專科、中西醫協同創新特色技術和中藥制劑,在肝膽疾病、腫瘤、風濕免疫病、傳染病、血液病等領域發揮獨特功效,並在多學科協作診療(MDT)、加速康復外科(ERAS)等新診治模式中積極倡導融入中醫理論與治療方法,與西醫診療水乳交融,共生共進。
在未來,浙大一院將繼續推動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與國家醫學中心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多維度融匯貫通。基於現有中醫專病專科與醫院高峰學科的優勢互動互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同促進,為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與救治提供更多支持依據,全面賦能並提升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層級,為實作醫院高質素發展註入持久動力。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