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經常會討論一個問題:年輕人到底要不要生孩子,甚至年輕人到底要不要結婚。
尤其是逢年過節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年輕人說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老一輩父母呢又總是喜歡花樣催婚催娃。
雙方矛盾不停,紛爭不斷。結婚生娃問題,甚至已經成為了現代家庭是否和睦的決定性問題。
這個問題真的那麽值得討論嗎?蒲松齡早就告訴我們:生不生孩子是小事,生也行、不生也行,隨緣就好。
【聊齋誌異·卷一】裏有篇文章叫「四十千」,這篇文章特別有意思。
說有一大戶人家的管家,家裏非常有錢。有一天,他忽然夢見一個人急匆匆跑到他家說:「你欠我四十千錢,現在該還我了。」
管家想問問具體怎麽回事,可那人不搭理他,徑直往家裏走。夢醒後,他妻子給他生了個兒子。他當下就明白了,這孩子是來討債的。
管家拿了四十千錢,捆好了放在了一間屋子裏。以後凡是這個孩子的花銷,比如衣食醫藥等需要花錢,都從這捆錢裏面出。
孩子三四歲的時候,管家檢查了一下屋子裏的錢,發現只剩下七百了。正好孩子的奶媽抱著孩子正在這邊玩兒,管家就過來跟孩子說:「四十千錢快花光了,你該走了。」
這句話說完,孩子臉色大變,脖子彎曲、眼睛大睜。再去撫摸他時,已經斷氣了。
管家就用剩下的錢給這個孩子辦葬禮,各種喪葬用品等正好把七百錢花完。
在這個故事後面,蒲松齡又講了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人,年紀很大了卻沒有孩子,就向高僧請教。高僧說: 「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烏得子?」
意思是說:你不欠別人的,別人也不欠你的,怎麽會有孩子呢?孩子是果,有因才能有果。所以生孩子這事兒,得有緣分。
文章最後,蒲松齡說: 「蓋生佳兒,所以報我之緣;生頑兒,所以取我之債。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轉譯成大白話就是:如果生的是好孩子,是來報答我曾結下的善緣;如果生下的是壞孩子,就是來向我討債的。
這話我們現在也會講,乖巧懂事的天使寶寶是來報恩的,調皮搗蛋的熊孩子是來討債的,就是這個意思。
然後蒲松齡接著說:「 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生了孩子不用過於喜悅,孩子死了也不必太過悲傷。連生和死都是小事,更何況生不生孩子呢?
我認為蒲松齡在這篇文章裏所表達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生孩子這件事兒,隨緣就好。有子孫緣自然會生,沒子孫緣求也無用。
回到我們現在經常討論的「年輕人到底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孩子」問題。我認為蒲松齡給的回答就很好。
作為一個開放的社會,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該有恒定的標準。
正確的回答就應該是你想生孩子就生孩子,不想生孩子就不生孩子;你想結婚就結婚,不想結婚就不結婚。
這完全是一個隨緣的事情。我有個朋友,年輕的時候是個堅定的不婚主義者。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旅行、詩和遠方。
後來在旅途中遇到了另一個不婚主義者。他們思想契合、步履同頻,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如今育有一女,生活幸福。
說堅持不婚的是他們,說家庭幸福的也是他們。矛盾嗎?不矛盾啊!生而為人,我們要學會包容不同人的人生選擇,也要學會接納作出不同人生選擇的自己。
所以,「年輕人到底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孩子」?我的回答是,我們只要努力讓自己感到幸福就好,其他的,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