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拳即是功,功就是拳∣形意拳少為人知的「易筋、洗髓」原理(上)

2024-07-14女人

易筋和洗髓功夫,是內固精神氣魂魄,外強形體的至尊秘法,不但是修行家們的主要經典,同時也是倍受武林人士們推崇的兩套武學秘法。世面流傳有專門性的【易筋經】和【洗髓經】著述,形成各俱特色理論的專門修習功法,並且是收藏者均將之視作枕中秘寶,從不輕易示之於人。

然而,眾所周知的形意拳術中,雖沒有單列什麽「易筋」、「洗髓」的功法,卻於拳架的訓練中就包含著「易筋」「洗髓」的功能,即拳就是功,功也是拳的一門與眾不同的拳學。

歷代的形意拳練習者都知道「易筋、洗髓」這一名詞,而歷代的形拳拳著述中並未詳細言明易筋、洗髓究竟是怎樣的內容,有其方法,而無其理論之究竟。

有練了一輩子形意拳者,雖然已完成和收效「易筋洗髓」之功能,但是要他講解什麽是易筋洗髓,以及為什麽要易筋洗髓時,或許他自己也弄不明白其詳細理論;即使是專門修煉【易筋經】、【洗髓經】的部份人中,對其理法根系也是人雲亦雲而已。

筆者早些年也為其所迷,為探究理,查閱歷代武學典籍,形意拳著述,從中醫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形意拳的拳架練法上進行探索試驗領悟,集十數年之努力,方將這一理法弄得明白。為正訛傳,今將敝人的認識觀點作一詳述,權供形意拳愛好者和易筋洗髓功法愛好者參考研習。

本文或許有所遺漏及偏頗之處,誠望賢明聖哲加以斧正之。所謂易筋功夫的筋,是聯結肌肉,骨和關節的一種堅韌剛勁的組織,為大筋、小筋、筋膜的統稱。

附於骨節者為筋,筋之較粗大者為大筋,較細小者為小筋,包於肌健外者稱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連結骨節和協助運動,筋附於骨而聚於關節,筋連結骨節肌肉,不僅加強了關節的穩固性,而且還有保護和輔助肌肉活動的作用。人體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份組成的,筋附著於骨節間,起到了骨連結的作用,維持著肢體關節的屈伸轉側,運動自如。肢體關節的運動,除肌肉的舒縮外,筋在肌肉骨節之間的協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素問·痿論】),「機關縱緩,筋脈不收,故四肢不用也」(【聖濟總錄·諸風門】)。

筋,由於幾乎是沿著十二經脈的路線行走,所以被稱為」十二經筋」,名稱也與十二經脈相同。其接續的部位也與十二經脈大體相似。但是,十二經脈有順逆之不同,而經筋走向皆起子四肢指爪之間,在踝、膽、膝、臀、腕、肘、腋、髀、頸結聚,終結於頭面等處,沿行於體表,不入內臟,而與他經相結。下面我們先來認識和了解十二經筋的循行。

1、手太陰之筋:手太陰經筋,起始於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結於魚際,行寸口外側,上行沿前臂,結於肘中,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腋下,出缺盒部,結於肩髃前方,其上方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從下方結於胸裏,散布於膈,與手厥陰之筋在膈下會合,結於季脅處。

2、陽明之筋:手陽明經筋,起始於第二手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上,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部。分出支經繞肩胛、夾脊,直行的經筋從肩上走頸,分支走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陽經筋之前,上左側額角者,結絡於頭部,向下至右側下頷。

3、足陽明之筋;足陽明經筋,起始於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於足背,斜向外行加附於腓骨,上結於脛骨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又向上沿脅部,屬於脊。其直行者,上沿脛骨,而結於膝,分支之筋,結於外輔骨部,與足少陽經筋相合。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結於大腿面,而會聚於陰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處結集,再向上至頸,夾口兩旁,合於鼻旁顴部,相繼下結於鼻,從鼻旁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經筋散絡於目上,為目上綱:陽明經筋散絡目下,為目下綱。另一分支之筋,從面頰而結於耳前部。

4、足太陰之筋;足太陰經筋,起始於大趾內側端,上行結於內踝,直行向上結於膝內輔骨(脛骨內髁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於股前,會聚於陰器部,向上到腹部,結於臍,沿著腹內,結於肋骨,散於胸中,其內的經筋則附著於脊旁。

5、手少陰之筋:手少陰經筋,起於小指內側,結於腕後豆骨處,向上結於肘內側,上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循行於乳的內側,而結於胸部,沿膈向下,聯系於臍部。

6、手太陽之筋:手太陽經筋,起始於小指之上,結於腕背,上沿前臂內側,結於肱骨內上踝後,進入後,結於腋下。其分支走肘後側,向上繞肩胛部,沿頸旁出走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部,分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出於耳上,向下結於頷,上方的連屬於眼外角。

7、足太陽之筋:足太陽經筋,起始於足小趾,上行結於踝,斜上結於膝,下方沿外側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胭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上向胭內側,與朋部一支並列上結於臀部,向上挾脊旁,上後頸;分支入結於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向頭項,由頭的前方下行到顏面,結於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綱」,下邊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位,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結於耳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來,斜上結於鼻旁部。

8、足少陰之筋:足少陰經筋,起始於小趾之下,入足心部,同足太陰經筋,斜走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上行,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膂(脊旁肌肉)裏夾脊,上後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筋會合。

9、手厥陰之筋:手厥陰經筋,起始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列,結於肘部內側,上經上臂的內側,結於腋下,分支進入腋內,散布於胸中,結於膈部。

10、手少陽之筋:手少陽經筋,起始於無名指端,結於腕背,走向臂外側,結於肘尖部,向上繞行上臂外側,上循肩部,走到頸部會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系舌根,一支上下頜處沿耳前,屬目外眥,上達顳部,結於額角。

11、足少陽之筋: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趾,上結外踝,再向上沿脛外側結於膝外側,其分支另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面結於伏兔(股四頭肌部),後面的結於骶部,其直行的,經側腹季脅,上走腋前方,聯系胸側和口乳部,結於缺盆;其直行的上出腋部,透過缺盆,走向足太陽經筋的前方,沿耳後繞額角,交會於頭項,向下走向下頜,上方結於鼻旁,分支結於外眥,為眼的外維。

12、足厥陰之筋:足厥陰經筋,起始於足大趾的上邊,向上結於內踝前方,向上沿脛骨內側,結於脛骨內踝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器部位而與諸筋相聯絡。

十二經筋的所行部位,雖與十二經脈大致相同,但作用各異。十二經脈執行氣血,迴圈灌註,出入臟腑肢體;而十二經筋則連綴百骸,維絡周身。由於「肝主筋,其華在爪」,「諸筋者皆屬於節」,故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臂骨輔骨,結於肘腕膝腘,連於肌肉,上至頸項,終於頭面。

筋有剛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著於骨之筋都堅硬而大,胸腹頭面之別橫行之筋柔軟而細。手足三陽行於外側,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側,其筋多柔。

足之三陰及陽明之筋結聚於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十二經筋大部份都結於關節部,相互間有密切的聯系,一般規律是:手三陽之筋結於頭部,手三陰之筋結於賁(胸)部,足三陰之筋結於陰器,足三陽之筋結於顴部。前陰部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陰與足陽明之筋都在該處相結。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已經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體的迴圈路線位置,同時,我們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稟賦所造成。所以,筋絡紊亂者,筋絡細弱者,筋絡屈縮者,筋絡強壯者,筋絡舒暢者,筋絡剛勁者,筋絡柔和者等種種不一,都與在娘胎裏先天稟賦有關。而在後天生命過程中,筋絡松馳則會生病,筋絡搖顫則顯瘦弱,經絡紊亂則生畸型,經絡細弱則軟弱無力,經絡屈縮則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然而,經絡強壯人則剛強,經絡舒暢人則發育良好,經絡剛勁人則勇猛有力,經絡柔和人則健康長壽。如果一個人在先天稟賦較弱以及內心思想不能清虛,處處有阻障,則外在形體不能堅固,每每有疾病纏身,四肢乏力等。武術的本身就是讓人由弱變強的學問,首先透過易筋的功夫以堅固其身體,強壯內臟以輔助在外的形體。

否則,空有般的武術技術而沒有強健的身體和勁力,又怎能克敵制勝,以抵制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侵襲呢?為什麽說筋要用「易」字而不用「煉」字呢?其實「易」是受到【周易】之說的啟發,表示陰陽交合,運變無窮。易者,即所有發生變化的現象都叫作易。

易的變化,雖然存在於陰陽變化之中,然而陰陽的變化,人卻可以調節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撥弄體內的日月,可以在雙手中調節陰陽。因此可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無不可以易去。

人們可以看到自然現象中,「易」的作用是多麽大,虛的可易為實,實的可易為虛;剛的可易為柔,柔的可易為剛;靜的可易為動。動的可易為靜,易的作用無非就是過高過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過先過後地使用或緩或急的方式,過正過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險的使它易為安全,混亂的使它易為治理,災禍使它易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為存在,氣數將盡的可以易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使它反覆,哪一樣不是「易」的功勞作用。

天地間事物均可「易」之,何況說小小之人身筋骨。天地萬物之「易」,乃其自然運化之「易」,其「易」而無常。武術中的「易筋」則是挽回呼整的方法,幫助筋搖顫的易之為平舒,筋細弱的易之為強壯,筋松馳的易之為柔和,筋屈縮的易之為伸長,筋紊亂的易之為暢壯。

即是一個癱如綿泥之人,能夠做好易筋功夫,身體也可以堅如鐵石,並且內外均無障礙。形意拳又是怎樣完成和達到「易筋」之效能的呢?形意拳的練習中,兩臂伸縮要靠緊肋部,造成磨擦阻力;兩手起落時,先外旋向上鉆出,而後向內螺旋翻轉,使前臂肌肉和肱頭肌、三頭肌、肩三角肌都產生一個擰轉裹抱的過程。形意拳強調裹勁、擰勁、爭勁、螺旋勁等等,都是透過各部肌肉(經筋)的伸展收縮,相互制約和爭衡達到鍛煉的目的。

形意拳對步型、步法也有嚴格的要求,不但要求樁步穩固,兩臂充滿撐勁,兩掌之挑勁、按勁,還要求腹肌、腰肌、背肌相應發出彈力和抖擻力。長期練習形意拳,周身肌肉會逐步充實豐滿起來,具有更大活力。形意拳的首重要法是三體式站樁,在站樁中的各部要求要領是為「易筋」而設立,其姿勢要點是:上身要正直,不俯不仰,側向前方,與目視方向成斜45度。頭向上頂,頸要豎直,面部要自然,牙齒輕扣,下頦略向內收,兩肩向下松垂,肩窩處略向後縮;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食指要向上挑勁,拇指盡力向外撐開,虎口成半圓形,掌心內合;後手前臂靠在腹部右側,手五指也要撐開,腕部要塌住。

胸部略向內含,不要緊張用力;兩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靜空虛,腹部自然充實(沈氣),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盡力向兩側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門部位的括約肌註意向裏收縮(谷道內提)。兩胯略向後收縮(縮胯),兩膝微向裏扣,前膝屈弓不要超過踝關節;臀部與後腳跟上下相對;兩腳腳趾扣地;重心偏重後腿,前腿既虛且實,承擔少部體重;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體力求穩固。姿勢擺正後,全身要求骨節對爭用力,即「抻筋拔骨」之法。

所謂抻筋拔骨,即自身的關節與關節,部位與部位之間,所進行的擴漲、縮爭、繃拉放矢及撕分擰旋曲抓等方式。以縮抓放矢伸拉等形式,做自身與外界的訓練。全身內外,應具有松緊的強烈彈性感受。

而這一訓練方式,也不僅僅是在直線上,其中包括有擰旋轉動,翻滾與伸曲,縮小放大,吞吐開合以及上身與下肢的相反轉動練法從五行拳的運動軌跡來看,每一式都相應的對人體十二經筋起強有力的鍛煉,以此增強筋的柔韌彈性,促進了人體勁力和抵抗防禦力,使血肉之軀而「易」為象金石那樣堅固。

劈拳的練習時,拳經胸前向前向上鉆伸,至口前內旋變掌,掌心朝前下方劈出,順肩墜肘,臂微屈,掌高與肩平。或者以拳輪或掌外緣著力,由上向下劈,如劈物狀。其間的拳臂外翻及內裹下劈時,對起於大拇指,結於魚際,行寸口外側的手太陰之筋和起於第二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上的手陽明之筋加強了良性刺激的鍛煉。崩拳的練習時,拳由腰部直向前旋轉沖出,拳眼向上,高不過肩,低不過腰,臂微屈,拳面略下傾,力達拳面。動勢中的進步磨脛、伸屈、塌腰圓襠時,對足厥陰之筋有著很強的鍛煉,出拳的抻拔拉動胸、腋,從而鍛煉了足少陽之筋。

鉆拳的練習時,拳由下經胸部向上向前;中出,高不過眼,低不過口,拳心斜向裏,拳面斜向上;肘向下墜,前臂向外擰。同時墊步邁步的足跟先著地和扣趾動作的腳部運動,以及頭頂、腰塌時,對起於足小趾沿夾脊上枕骨的足少陰之筋和起於足小趾過足跟上後項的足太陽之筋加強了抻拔擰裹的鍛煉。

炮拳的練習時,一拳由下經胸前向上鉆起,再翻轉上架,停於額角上方,拳眼斜向下,拳心向外;另一拳經肋部旋轉向前(或斜前);沖出,拳眼向上,高不過肩,低不過腰,沿著波浪形曲線,左右斜向前進的。步法除墊步、上步、跟步之外,還包含有提步;手法是兩手握拳,一架一沖,左右反復輪換;身法則是采用半斜面的拗步式,拳式激烈,活潑。從而對起子小指內側,結於腕背入腋的手少陰之筋和起於小指結於腕背分支肘後側的手太陽之筋加以了鍛煉。橫拳的練習時,一拳經由異側前臂下面旋轉向斜前方沖出(或撥出),路線呈弧形,拳心向上,高不過肩,低不過腰,肘部微屈。運動路線也是沿波浪形曲線斜向前進的,但它在墊步和轉身以後,皆不做提步;拳打出以後,既要有向前沖的力量,又要有向橫撥的力量;拳或堅韌含蓄,毫不松勁,以此而對足太陰之筋和足陽明之筋有著明顯的抻拔鍛煉。這些所謂的動作運動對某筋的鍛煉,只要自己按菪形意拳法要求去一邊做,一邊體會其用力時所牽動之筋,便可完全明白。

並且說五行拳都是一個完整體的互生運動,訓練中由於周身抻拔之結果,故操之能騰其膜,長韌其筋,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