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過去20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3.5倍,最新流行趨勢還提到發病年輕化

2025-01-17女人
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聯合香港中文大學陳重娥教授、清華大學黃天蔭教授和北卡羅來納大學Edwin B. Fisher教授在【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發表綜述,全面總結中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趨勢,深入討論中國人群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和病生理機制,並強調了糖尿病領域多組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及其廣闊前景。
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加重,過去20年裏中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3.5倍。當前,中國糖尿病呈現復混成的流行趨勢,城鄉患病率差距逐漸縮小、發病年輕化、未診斷率高、並行癥負擔重,「健康中國行動——糖尿病防治行動」著重強調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並行癥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幹預的重要性。
在危險因素方面,肥胖是中國糖尿病及其並行癥的主要影響因素,中國超重和肥胖率在過去20年中持續上升。除肥胖外,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高精致碳水化合物、多鹽的傳統飲食模式、吸煙、飲酒、體力活動減少,以及諸如競爭壓力加劇、快速城市化行程伴隨的空氣汙染等社會環境因素,均與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因此,研究人員談到,糖尿病的防治不僅依賴於醫療衛生體系,更需政策層面的有力支持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在糖尿病遺傳學方面,由於早期的基因研究多集中於歐洲人群,許多已知的糖尿病相關遺傳位點在中國患者中的適用性有限。針對中國人群佇列進行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可鑒定出新的糖尿病相關位點。這不僅為揭示中國人群糖尿病的獨特遺傳機制提供重要線索,也為構建基因風險評分(GRS)奠定基礎。透過整合GRS和傳統臨床風險因子,有望提升對中國糖尿病高風險人群的預警能力。同時,藥物基因組學的套用為最佳化藥物選擇和療效預測提供了新路徑,助力實作個體化治療。因此,未來亟需建設更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佇列並開展針對性研究,以推動精準預防與治療,為個人化治療提供更多潛在策略。
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互動作用的復雜結果。研究人員談到,除遺傳學外,中國糖尿病患者也展現出獨特的腸道宏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征,如丁酸鹽產生菌的減少、膽汁酸和短鏈脂肪酸水平降低等。整合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和宏基因組學等多組學數據為深入揭示糖尿病的生物學機制提供全景視角,同時開辟了靶向腸道微生物群和代謝物進行疾病精準幹預與個人化管理的新路徑。
展望未來,研究人員稱,糖尿病的篩查工作要進一步加強,應持續致力於開發糖尿病及並行癥預警新技術,高通量測序和多組學研究的進步為研究糖尿病的多維機制提供了機會,應在長期前瞻性佇列中開展相應研究。大數據的深入分析有助於提高2型糖尿病診斷和分類的準確性,為個人化治療奠定基礎。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套用將有助於提高糖尿病預防和管理的普及度、經濟性和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