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孫伯民主任:「腦機介面」在抑郁癥患者腦中裝上「情緒開關」

2024-07-17女人

治療抑郁癥新的可能性

90後小夥吳曉天患有「難治性抑郁癥」,他稱自己如同在黑暗中爬行了16年,「患病16年,我已經快忘了正常的自己是什麽樣,中醫、氣功、電擊……你能想到的方法我都試過,我嘗試過的相關藥物能堆滿一個房間。」但所有方法都只管一時之用,直到在大腦中插入了一個「情緒開關」。吳曉天是世界首個在人腦中植入「腦機介面」的抑郁癥患者。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指透過在人腦神經與外部器材間建立直接連線通路,來實作神經系統和外部器材間資訊互動與功能整合的技術。

現在生活裏的吳曉天,已經基本克服了抑郁癥的影響。如果他不說,沒人知道他的右胸腔內埋著一個神經調控裝置,也叫「腦起搏器」。它連線著兩條電極,從胸前的裝置延伸到耳後,再從後腦延伸到大腦前側,穿過大腦前端的神經核團。電流刺激神經,抑郁癥狀隨之消失。

器材植入體內後的模擬圖:兩條電極穿過大腦前側的神經核團,連線到神經調控裝置(腦起搏器),固定在胸部右側。與外部器材關聯,就能遠端調控參數。

只要體內的腦起搏器開著,有電量,他就是有「能量」的。因此,他是一個隔幾天就要「充電」的人。雖然器材的待機時間近一周,但如果出門在外,他一定會謹慎帶好充電器,絲毫不敢疏忽。充電時,就拿出來對準自己的右胸口。

孫伯民,瑞金醫院「腦機介面治療難治性抑郁癥」臨床研究負責人

近年來,神經科學、腦科學快速進步,人們能依靠先進的定位技術進行手術。手術治療的適應癥不斷拓展,逐漸囊括精神疾病。2005年,加拿大報道了全球第一例使用腦起搏器治療抑郁癥的案例,後來歐美各國也陸續展開了臨床試驗。2020年底,瑞金醫院「腦機介面治療難治性抑郁癥」臨床研究負責人孫伯民開始招募試驗物件。他對此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要確保這項技術不是讓普通人獲得快感的,它只用於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治療。」這些患者必須嘗試過心理咨詢、藥物治療等多種方式但沒有效果,也要經過一系列心理、生理測驗,還要有精神科醫生協助判斷,才能入組。吳曉天作為10號患者加入,順利於2022年1月18日接受手術。參與試驗的30個患者中,吳曉天的改善率「屬於中上水平」,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左右。而平均改善率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孫伯民也坦言,「並不是個個都像吳曉天這樣有很大的改變。」很多等待解決的問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李驍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抑郁癥的風險收益比尚不明確。長期來看,深腦區的刺激會不會引起未知的副作用,以及抑郁癥患者是否有知情同意的決策能力,也有爭論。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嶽偉華也曾表示,這是一項重要的革新技術,但遠期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考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當代新興增強技術前沿的人文主義哲學研究」釋出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也提到了腦機介面技術的安全風險與倫理挑戰。首先,植入式電極需透過手術進行植入,涉及手術安全風險。其次,高精度的腦機介面系統可以讀取大量的中樞神經活動資訊,在增強或恢復運動、認知等功能的同時,不僅涉及更多的個人私密,而且也會產生新的神經倫理學問題。最後,當前實際套用的腦機介面技術多專註於功能的恢復、改善或替代,但未來,可能套用於功能的補充與增強方面,可能將功能增強至超越自然的水平,這就涉及增強的限度、安全性與公平性等問題。目前,國際上有多家研究機構開始了DBS治療抑郁癥的嘗試,【分子神經病學】2023年刊發的一篇文章提到,「總的來說,最近幾年的研究展示了縝密的、趨同的和令人信服的數據,表明此類治療難治性抑郁癥是一種有效的、基於證據的治療方法。」但目前,國際上仍未形成對最佳刺激靶點的共識,也尚不清楚這種治療方式能否為大腦帶來持久的變化。 「治療抑郁癥是一場長跑。我想站在盡頭,扮演一盞燈。也許你試遍各種藥物沒有起色,也許你足夠幸運,半途就被治愈。但對於那些不想再堅持跑下去的人來說,我想為他們提供一點亮光,告訴他們,前面還有希望。」吳曉天說。

(本文所涉及內容均來自公開發表的資料。讀者如涉及具體操作或決策,請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並謹慎對待。對於據此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本公眾號一概不予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