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帶著孩子回到老家,果不其然,老媽再次將我與兒時夥伴麗君進行比較。麗君早年輟學,20 歲就步入婚姻殿堂並生子。當我還是個青澀大學生時,她已為人母;人家二胎出生、老大上小學了,我卻連結婚物件都沒著落;我剛結婚,她的孩子已快小學畢業;如今見面,她在討論孩子高考與大學,而我的女兒還只是個小學生。這鮮明的對比,著實令人感慨萬千。
從生理年齡層面來講,早生確實存在一定優勢。年輕意味著體質更好、生命力更旺盛,能為胎兒發育提供高質素的「土壤」和養分。年輕媽媽產後身體恢復迅速,帶孩子也更有精力,能與孩子盡情玩耍,給予孩子更多新奇與活力。而且早生孩子能加快生育行程,早早完成他人多年後才能達成的事。就像網上那位 40 多歲就當奶奶的女士,讓眾人驚嘆,也讓一些孩子尚小的大齡媽媽心生焦慮。
但早生背後也隱藏著諸多問題。麗君說,他們夫妻 20 歲出頭有孩子時,自己都還像沒長大的孩子,毫無育兒觀念。他們常因瑣事爭吵,不顧及孩子感受,甚至孩子哭時賭氣不管。還把孩子扔給老人,自己外出瘋玩,孩子幾個月大就去外地打工,接著又生二胎,全然不顧孩子。外人眼中他們兒女雙全令人羨慕,可如今孩子與他們不親密,學習成績平平,內向敏感、不善交際,不主動與父母溝通。麗君後悔生早了,覺得在自己不成熟時生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那麽,到底幾歲才是最佳生育年齡呢?最佳生育年齡應是多方面綜合評判的結果,而非片面結論。既要考慮孩子身體健康,也要關註孩子心理、性格發展。父母合適的生理年齡主要關系到孩子身體成長,而父母的心理年齡、認知行為、育兒理念、情緒管理能力等,則會影響孩子性格與價值觀形成,進而關乎孩子心理健康與幸福指數。20 歲雖有生育能力,但思維認知不成熟,對為人父母缺乏準備,養育孩子時也不註重言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25 歲到 30 歲左右,女性身體機能良好,心理也相對成熟穩定。這個年齡段的女性有一定工作和社會經驗、人生閱歷及清晰認知,對生活有規劃。此時生孩子往往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且有經濟基礎,能為孩子創造基本生活條件,承擔養育責任。她們更註重科學養育,主動學習育兒知識,給予孩子更多陪伴與呵護,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發展出優良人格特征。
當然,雖有最佳生育年齡之說,但也存在個體差異。生活並非總是完美,未必能一切都趕在最佳時期。不過,在考慮要孩子時,應關註身體狀態,做好孕前檢查,做好心理準備與工作生活安排,為孩子創造穩定環境。即便不在最佳生育年齡,對孩子的用心與關愛,依舊是培養聰明健康孩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