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68歲,退休後每天喜歡打太極,身體看似健康,實則長期勞累導致腰腿酸痛。她多次聽信「老年腰腿疼,一定是骨質疏松」,自行購買鈣片補鈣,卻效果甚微,反而對生活質素造成了影響。其實,老年人腰腿疼痛的原因多種多樣,骨質疏松只是其中之一。許多患者對於骨質疏松存在一種常見的誤解,即認為身體一旦出現疼痛,就必然意味著患上了骨質疏松,但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準確的。
常見誤區:腰腿疼痛等於骨質疏松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年人一旦出現腰腿疼痛,便立即聯想到骨質疏松。這種將身體疼痛直接與骨質疏松劃等號的觀念,不僅顯得過於片面和簡化,還可能導致臨床上出現誤診或治療時機的延誤。實際上,引發腰腿疼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但不限於肌肉的過度勞損、各種類別的關節炎以及椎間盤突出等。而骨質疏松作為一種骨骼代謝異常的疾病,它的臨床表現具有特定的癥狀和體征,不能僅憑疼痛就輕易斷定。
![](https://img.jasve.com/2025-1/2d39ef16202363df58fe785efea6de78.webp)
骨質疏松的四大癥狀
身高明顯下降
隨著年齡的遞增,正常而言,身高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縮減。然而,骨質疏松患者的身高下降更加顯著,特別是在短時間內迅速變矮,這是由於脊椎壓縮性骨折導致的。研究顯示,骨質疏松患者在十年內身高下降超過3厘米的比例顯著高於非骨質疏松人群。
駝背或姿勢改變
骨質疏松若累及脊椎,會導致脊椎骨脆弱,易於發生壓縮性骨折,這種情況進一步可引發駝背或體態的異常。這不僅在外觀上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它還會幹擾到呼吸、消化等多個系統的正常功能。根據臨床數據的統計,骨質疏松的患者中,出現駝背癥狀的比例高達60%以上,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https://img.jasve.com/2025-1/e9af9e2c40eb2ce28aaec0a86ed7e94d.webp)
骨折史
各位,骨質疏松患者的骨骼狀況不容樂觀,骨質脆弱,只需輕微外力作用,骨折便極易發生,其中脊椎、髖部與腕部更是骨折高發部位。要特別註意,脊椎壓縮性骨折是最為典型的骨折類別,很多時候,即便患者沒有明顯的外傷史,它也可能毫無征兆地出現。這種骨折一旦發生,患者會承受劇烈疼痛,更麻煩的是,還可能引發像神經損傷這類並行癥,給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影響,帶來諸多潛在風險。因此,針對骨質疏松患者,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其骨骼健康,密切關註,及時實施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手段,最大程度降低骨折風險及相關並行癥的發生機率。
慢性疼痛
骨質疏松所致的疼痛與普通肌肉疼痛存在顯著差異,其具備持續性與慢性特征,緩解難度較大。通常情況下,患者會持續感受到背部或腰部的疼痛,且在夜間疼痛感加劇,這將嚴重幹擾睡眠質素,進而對生活質素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長期遭受這種慢性疼痛的折磨,還極易誘發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我在實踐中發現,骨質疏松的診斷和治療需要基於循證醫學,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指標。
![](https://img.jasve.com/2025-1/7c3d0e75daa240e65c9c870c33c358ad.webp)
診斷方法
骨密度測量
骨密度是我們評估是否患有骨質疏松的一項關鍵指標,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檢測手段是雙能 X 線吸收法(DXA)。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制定的標準,如果透過檢測得出的 T 值低於 -2.5,那麽就可以診斷為骨質疏松了。這是一個比較明確的診斷界限,我們需要依據這個標準來準確判斷病情,以便後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影像學檢查
在評估骨折情況以及骨結構變化方面,除了骨密度測量這一手段外,我們還可借助 X 線、CT 和 MRI 等影像學檢查來進一步判斷。尤其是當我們高度懷疑患者存在壓縮性骨折時,MRI 檢查往往能展現出較高的敏感性,這對於我們準確診斷病情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應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用這些檢查方法,以便為患者制定更為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
實驗室檢查
骨代謝相關的實驗室指標,如血鈣、血磷、維生素D水平等,對於排除繼發性骨質疏松和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治療策略
藥物治療
常用的骨質疏松藥物包括雙膦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降鈣素和重組人降鈣素等。臨床用藥決策應緊密結合患者個體的實際情況以及其對藥物的耐受程度來綜合考量,從而確定最為適宜的藥物種類及劑量方案,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最佳化治療效果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非藥物治療
包括營養補充、適度運動和生活方式調整。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對於維持骨骼健康至關重要,適度的負重運動可以促進骨密度的增加。
![](https://img.jasve.com/2025-1/7ea3ea612084782daa0fd50c03b5e226.webp)
手術治療
對於嚴重的骨折,如髖部骨折和脊椎壓縮性骨折,可能需要手術幹預。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恢復速度。
在診療過程中,我曾接觸過一位患有罕見骨質疏松並行癥的患者。患者由於長期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導致嚴重的繼發性骨質疏松,出現多處脊椎壓縮性骨折。常規治療效果不佳,最終透過聯合使用雙膦酸鹽和骨形成促進劑,結合個人化的康復訓練,患者的骨密度得到了顯著改善,疼痛癥狀也得到了有效緩解。
除此之外,一些患者由於骨質疏松導致骨折後,不得不長期臥床休養,在此期間,深靜脈血栓、褥瘡等並行癥也可能隨之而來。如何在治療骨質疏松的同時,預防和處理這些並行癥,是臨床工作中的一大挑戰。
【黃帝內經】中,有「腎藏精,主骨生髓」的說法,強調了腎臟在骨骼健康中的重要性。這與西醫關於鈣代謝和骨密度的理論相呼應,提示我們在治療骨質疏松時,應綜合考慮整體健康狀況,不能單純依賴藥物治療。
「未病先防」,預防骨質疏松需要從年輕時就開始註重骨骼健康,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避免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只有在預防與治療並重的情況下,才能有效控制骨質疏松,減少其帶來的痛苦和負擔。
骨質疏松在老年人群體中較為常見,其癥狀表現多樣且復雜,這就使得準確辨別其癥狀顯得尤為重要,以免陷入認知誤區。對於老年人及其家屬而言,深入了解骨質疏松的真實癥狀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健康任務。事實上,借助科學的診斷手段以及合理的治療方案,我們完全有能力對骨質疏松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進而為老年人的生活質素提供有力保障,讓他們得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