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祖雲更強。
這個對比很有趣,兩位都是我喜歡的全能長人,基礎的技術特點也接近。值得說道。
單論數據, @黑發的魔術師 已經列舉,我就不多說了。兩個人尤其在季後賽角鬥場上,數據表現有明顯的差距。我想多聊一點技術風格上的事。
不同的技戰術風格有不同的球場影響力。最次的例子,都是「20+5+5」,誰知道你是就有這麽牛逼?還是死抱著皮球不撒手、不是空位不傳球、隊友卡位你去搶籃板?這幾年都不講「20+5+5」了,這個指標當年極其受追捧,結果因為搞不清上面這個問題,水了。
再比如說,布特的每場平均5助攻和KG的每場平均5助攻,也截然不同。布特是串聯大師,他的絕大部份助攻都是inside-out過程中的快速分球,他的助攻是潤滑油也是加速器,球只是在他那兒過個手,是他以僚機角色快速兌現進攻機會的工具;而KG的助攻就真的是那種,呃,像大多數控衛一樣的、「普通」的助攻,他控球,利用自己的威懾力吸引包夾,隊友跑戰術,傳球得分。
這當然也是好助攻,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作為面框攻擊手,KG在進攻上一輩子沒甩開20歲時擔任小前鋒的影響。面框的問題在於發起點通常離籃筐更遠,對防守方的空間壓迫不夠,為己方創造的跑動空間也不足。更遠的發起點通常也意味著更低的進攻效率。那麽,同樣得20分10板5助攻,他和那些在籃下活動的老鐵們相比,影響力肯定有所不同。
他是全能的,巔峰時期沖搶籃板能力天下第一,能投籃能傳能跑,進攻時皮球在手從後衛到中鋒什麽活兒都能幹,防守時從三分線領防到三秒區像一只八爪蜘蛛。但他的全能沒能很好地兌現為「勝利」,因為隊友會顯得很「沒用」。球隊的攻防都圍繞他發起,有效但機械,角色球員的比賽熱情和創造力會損耗得很快。這一點和占士其實很像,三隊四冠,占士每次都找到了合適的隊友和打法,但每次都很難持續,你沒法說這是偶然的。
但其實更像占士的是誰呢?是大夢。同樣是不需要第二持球核心,同樣不需要外線接管者,同樣只需要配齊優質的功能性球員和射手,由他集中球權梳理進攻,然後用高水平的單挑解決正常戰術運轉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幾年最流行的勒邦哈登式的持球大核的內線版。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裏了。前述的KG的問題大夢其實通通存在,而大夢的持球技術還比KG差一些,在季後賽最多七場的互相針對中,持球能力較差的內線很容易被高強度的夾擊強度擊潰。但他用史上獨一檔的腳步、內線中第一流的攻擊範圍和跳投水準,把他的持球異化成了後衛水平,他的體格、體重和內線腳步,又保證了他在三秒區以內的影響力以平衡單核對球隊戰術豐富性的限制。和KG相比,KG的全能是一個人能幹幾個位置的活兒(但他在不同位置兌現的價值上下限差距很大),而大夢的全能是一個人發揮幾個位置的影響。
像他們這種類別的球員要謀求一個好結局,一般是服從籃球作為集體運動的客觀規律,削減持球比例,利用自己技術上的全面性,化身球隊運轉的潤滑劑,成為數據不再那麽漂亮,但最受教練和隊友依靠的低調英雄。KG鮮衣怒馬十二年,選擇了這條路,最後功成名就。而大夢走的是另一條路:規律?去TM的規律。二連冠期間他每場平均單打得分歷史第一,每回合單打得分歷史第二,持球單挑比例高達75%!作為對比,這幾年又當爹又當媽、回合占用同位置歷史第一的恩比德,「只有」40%。
更可怕的是,與此同時,他還維持了極高水平的防守,每百回合失分77,94賽季MVP+DPOY+FMYP三重冠冕,史上唯一。
KG很優秀,但真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