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南美足球是否漸漸跟不上歐洲足球的步伐了?

2018-07-11體育

謝邀。

先從俱樂部說起。曾經,南美頂級俱樂部還是可以和歐洲豪門扳一下手腕的。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從1960年開始到2004年結束的豐田杯,南美俱樂部22次奪冠,歐洲俱樂部21次,南美甚至還占有一點點的優勢。最後兩屆裏2003年博卡點球擊敗AC米蘭奪冠,2004年波爾圖同樣點球大戰8-7才艱難贏下哥倫比亞的卡爾達斯。

但到了世冠盃時代,差距越來越大了。最近十年的世冠盃歐洲球隊拿走了9屆,南美只有哥連泰斯在2012年贏下了切爾西。最近五屆歐洲面對南美更是愈發輕松,給他們壓力最大的一場決賽對手還是日本的鹿島鹿角。(2017年那場皇馬對格雷米奧雖然是1-0,但是射門比是17-1)

為什麽會這樣?其實很簡單,因為歐洲足球的商業化在本世紀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個市場匯集的資源和金元膨脹了很多很多倍。

你想啊,在大多數氪金遊戲裏,是不是無氪黨面對微氪都還能有一戰,但在動輒幾個998的最頂級VIP玩家面前多半就是一個死字?現在的南美足球和歐洲足球相比,就是從無氪VS中氪,變成了無氪VS土豪。

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全方位的落後。不僅是市場規模、轉會和薪水、球隊實力、俱樂部名聲的落後,更是上到技戰術水平,下到青訓培養的全面落後。現在的南美聯賽基本充斥著後場防守+前場單幹的簡單粗暴,極度缺乏歐洲那樣細節化的戰術套路設計。換個例子來說的話,你是不是覺得現在的名帥基本都來自歐洲,來自南美的越來越少了?

現在,我們再來說說國家隊。

不知道老球迷們還記得不記得一個咱們的媒體曾經經常用的名詞,叫「歐洲拉丁派」。現在是不是已經基本絕跡了?你覺得是為什麽?

因為當年從青訓培養開始,南美就滿溢著放飛自我的天賦,而歐洲的學院派流行「因材施教」。適合踢中衛的,就應該練什麽;踢中場的,應該練什麽;邊鋒和中鋒又應該分別練什麽,這些都是有針對性的。結果就是從宏觀角度來說,歐洲相對來說更容易出技術熟練、契合戰術的「工業化球員」,而南美更容易出充滿想象力、各種盤帶草上飛的進攻天才。當然這只是相對來說。

舉個可能不是特別恰當的例子,皇馬和巴薩兩個主力左邊後衛都很擅長進攻對吧?然而馬塞洛沖起來一會變成邊鋒一會變成邊前腰,各種跑位和進攻手段換著來。阿爾巴則是每到梅西帶球內切時直接沖對手肋部,接梅老板斜傳之後多半再回一個倒三角,那叫一個熟門熟路。這還是在馬塞洛不到20歲就已經來到歐洲加盟皇馬的情況下。

所以,歐洲俱樂部很喜歡這種南美天才。國際足聯公布的2008-2018年非本國球員轉會費分布裏,巴西占到14%遙遙領先,阿根廷占到6%,和西班牙並列第三。這些數據還是在近幾年法國和西班牙球員身價飛速攀升的基礎上。另外別忘了,作為足球經濟的中心,歐洲大部份聯賽都是有對非歐盟球員限制的。

但這種情況近些年也開始轉變了。

西班牙、德國和英格蘭先後完成了青訓系統的全面改革,在原來的工業化基礎上加入了很多培養球商和想象力的內容。比如英格蘭涉及各級別青年隊和全國基礎青訓的「英格蘭DNA」計劃,要求球員們從年輕時就開始培養自信心、創造力和球場上的思考能力,鼓勵他們在夯實基本功的基礎上,面對高壓依然勇於從容處理球,並且在丟掉球權後自己根據場上形勢判斷是果斷反搶還是迅速退防。

這被一些歐洲媒體稱為「向球員放權」。不僅如此,在經濟實力的基礎上,歐洲足球強國的青訓還擁有了最頂級的硬件器材、數據分析、賽後總結,甚至可以把工業化和天賦相容得更好。

現在聽不到「歐洲拉丁派」的說法了,就是因為歐洲已經自己能培養更多同樣腳下生花,也更有想象力的天才。西班牙等球隊的腳下技術一點都不比巴西阿根廷遜色,那些邊路過人狂魔也不再是南美的專利。

所以,南美足球現在確實漸漸跟不上歐洲足球了,這客觀存在。不過也不必盲目悲觀,他們仍然能繼續按照傳統步調培養出一些天才,比如很多球迷估計都能數出巴西有著不少的人才儲備,中短期來看依然會保持一定的頂級競爭力,世界杯奪冠並非完全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