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為什麽運動員的肌肉還不如健身愛好者明顯?

2021-02-16體育

很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軍哥你肌肉是怎麽練的?實話講,是真沒專門去練。全隊也都差不多。

琢磨過這事兒,覺得應該是競技體育和健身想達到的目的不同,所以會選擇不一樣的訓練方法,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最終反應到身體上看就有區別了。拿舉重來說,我們必須在規定的極短時間內拉出絕對重量,那所有訓練都得圍繞這個總目標來設計,相關性弱或不太能服務目標的動作就會舍棄。臥推就是。

先說訓練內容。每種競技運動,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訓練專案,像我們很經常會去練的預蹲、寬速拉都屬於這類。怎麽確認該練什麽呢?得從動作需要達到的結果裏找。前邊隊裏用跟蹤科技為我的抓舉動作整了個軌跡分析:

可能以往大家看舉重,覺得是比誰力氣大,誰就能舉更重。還真不是。比如力量舉,屬於舉重技術,運動員力量很大,但他們來不了我們的專案。為什麽?因為他們沒有時間限制,而咱需要最短舉最大,最難的技術要求就那一瞬間哢給它展起來的爆發勁兒。也是競技舉重最美妙的地方。

上面的軌跡分析,測算主要是速度/加速度。轉換成實際操作,就是爆發力。用邵國強教練的訓練思路來說,看一名運動員首先是力量大不大,但這只是基礎。完更關鍵的,是挖掘爆發力。

練爆發,我們叫專項了。一般說除了深蹲、硬拉不屬於,抓舉、翻、高抓、寬速拉,這些專案其實都是主要訓練內容。平時的體能、速度訓練也會穿插著來,不過得選跟專項有協同效應的,比如立定跳遠、原地縱跳、實心球後拋等等。石頭的灌籃水準給大夥來評評。

其實有些符合舉重專項的小肌肉群,還是會練的。比如肩袖啊三頭肌啊都會針對性做啟用強化,增加柔韌與關節活動度。

再來訓練方式。平時訓練裏我們會上大強度,通常極限重量80%以下的強度就當熱身了,也不管做了多少組啊多少次,專項熱身就完了。但咱健身應該是看最大次數,8或者12下。可能跟健身朋友們看上去的肌肉飽滿度圍度有差異的主要原因也在這。

另外舉重對節奏感也很有講究,就起鈴支撐到哢一下的卡點。隊裏有個常用的招兒是在抓舉大強度做完以後,降低重量,再高抓,對加深對動作節奏感和爆發力的體驗。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試試。

最後,感覺咱們隊個個肌肉看起來都整挺不錯的呢。不明顯麽?

我是呂小軍,一個熱愛舉重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