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舉重運動員有多牛?

2020-02-21體育

普通人可能會覺得舉重運動員只是力量強,實際上他們爆發力、彈跳力、柔韌性……都是所有職業運動員裏最出色的——有好幾項甚至沒有之一。

身高1米56、體重56公斤(56公斤級選手)的龍清泉,307公斤世界紀錄保持者,可以完成助跑後雙手抓框

針對奧運會所有專案的選手,美國研究機構曾經統計過一個數據,所有運動專案裏哪類運動員的彈跳力最好?

彈跳數值以 原地垂直縱跳的高度 為衡量,取每個專案所有選手的平均值。

能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基本都是該專案表現最出色的人類了,原本多數人猜測,彈跳力最好的會是排球、跳躍類(跳高/跳遠/撐桿跳等)、短跑、投擲、體操類選手。

但最終數據顯示, 舉重選手才是彈跳力最好的——哪怕舉重選手往往有著同體積身材裏最大的體重,他們的平均縱跳數據仍然達到了90cm以上 (對應的,籃球選手的原地垂直縱跳高度並沒有進入前5)。

比如這位沙恩·哈曼(Shane Hamman),代表美國出戰過悉尼和雅典奧運會,身高1米75,巔峰體重超過160公斤:

他的垂直縱跳高度就是90cm。

對應的,NBA裏以彈跳著稱的霍華德,身高2米08體重120公斤,垂直縱跳體測高度是98cm。

雖然沙恩·哈曼曾是美國最頂級的舉重選手之一,但他的水準距離世界頂級還是有一定距離。

從身型上看,日常的沙恩·哈曼與美國那些超重人士並沒什麽差別,身為舉重運動員的他卻其實深藏了一副爆發力超群的內核。彈跳就是其中一部份。

裏約94公斤級銅牌得主奧裏瑪斯·季茲巴利斯(Aurimas Didzbalis)。舉重運動員強大的核心能力和彈跳能力,此類原地後空翻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

與垂直彈跳力/爆發力相關的,有一個參數叫 RF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身體輸出力量隨著時間的變動曲線 。決定RFD最關鍵的是人體神經的啟用度,其次是肌肉量和肌肉(纖維)類別。

剖析彈跳能力,最終呈現的往往有兩個數據, 彈跳的速度 彈跳的最大高度 。其中前者可以用 PRFD (Peak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後者可以用 PF (Peak Force)來量化——職業舉重運動員在這兩個數據上表現出的數值,都是相當驚人的。

簡單講,他們測試出的PRFD曲線非常「陡」,上升速率很快,而後達到一個相當高的高度,再回落。

——也就是, 噌的一下就原地爆炸般跳起,並且能跳到很高的高度;看起來都是大力士的身材,卻身輕如燕仿佛會輕功一樣。

PRFD曲線,越陡,越代表爆發式的起跳速度。形容有些人彈跳很炸、彈速很快,往往就是PRFD驚人
巔峰力量曲線,通常意味著能跳躍到的最高上限。以上圖片來自Explosive Training : a guide to understan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and how to increase it

從運動力學的角度分析,heatonminded曾經的一個分析結論, 跳躍的高度很大程度並非只是肌肉力量決定,膝關節的伸展可能是更為重要的部份

而奧林匹克舉重深蹲也要比力量舉重深蹲(對提高彈跳力)好更多,多做舉重訓練能更好的結合核心力量和髖部活動能力——這也是為什麽舉重運動員看起來往往身高矮小、體重巨大,腿部爆發力/彈跳力卻如此驚人的原因。

一組對照試驗,32個測試人員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常規重量訓練和舉重重量訓練,最終對比和此前的彈跳數據,常規重量訓練的提升振幅為2.3%,舉重組提升振幅為4.5%

因此在日積月累的訓練後,看起來敦實又「笨拙」的舉重運動員,個個都是爆發力迅猛的火箭。

賽場上我們也能經常看到,舉重運動員最常見的慶祝動作,除了撕運動服和怒吼、摟抱教練外,就是完成動作後的各種旋轉跳躍了……往往成功後杠鈴片都還沒回落接觸地面,他們已經躥上了天。

另外一點,除了絕對力量/爆發力、彈跳外,舉重運動員的身體柔韌性、關節靈活度,往往也是所有運動員裏最好的—— 有種說法,他們的身體柔韌、關節靈活度,在所有選手中都僅次於體操運動員。

但就年齡而言, 舉重選手達到巔峰狀態時,體操運動員普遍已經在生涯末期或早已退役了。因此說舉重選手的身體靈活性第一檔,並沒有太多問題 (關於身體柔韌/關節靈活度,也有針對踝、腕、髖、肩等部位的檢測數據,日後找出來再補充)。

最後說幾個中國舉重運動員——

廖輝 身高1米70 ,舉重三項世界紀錄保持者,69公斤級(曾因藥檢陽性禁賽,上訴成功後改為兩年),無緣裏約選擇退役,但後來又復出備戰東京奧運會。

廖輝的這個跳箱訓練高度約為1米55,24片杠鈴片。這也只是他的訓練高度、並非他的極限高度。

下面這個跳了32片杠鈴片,非常驚人。可以感受下廖輝的彈速:

廖輝進入仙桃體校前,小學三年級、 十歲的時候立定跳遠已經超過兩米。當時廖輝只有1米4,也得以被他的啟蒙教練甘永奎發現,力勸家人讓他訓練舉重

石智勇 ,2016年裏約奧運會舉重男子69公斤級冠軍, 身高1米67,體重在69公斤上下 。這是他今年在北京的一個畫面,助跑兩步後雙腳起跳、單手抓框:


標準籃框的高度為3米05米。石智勇在抓框的影片裏回復說, 他自己原地垂直起跳的高度超過1米 ,「如果我再高點?如果我經常打籃球?然而沒有如果,哈哈。練習舉重會讓你擁有強大的爆發力。」

稠州銀行男籃的體能教練馬驥當時也評論說,「舉重運動員的訓練內容確實對於發展爆發力有積極作用。 比如高翻(挺舉時把杠鈴從地面快速發力放到肩部的過程),就是增強爆發力的手段之一,對於發展彈跳能力也有幫助。

——這些低重量組別的舉重選手身高普遍不到1米7甚至1米60,即便能輕松抓框也不見得就一定能完成入樽,畢竟手比較小無法抓住籃球,臂展也有限,需要更高的絕對彈跳高度。但就彈跳而言,他們並不會比任何其它運動員遜色。

論原地垂直縱跳的高度,說舉重運動員是絕世無雙,也不為過

@知乎日報 @知乎體育

(另一個與舉重有關的故事:體育史上最讓你感動的一刻是什麽? )

  • 撐桿跳這項運動的意義是什麽,是如何發明的?
  • 一個身體素質普通的人被車拉著能達到博爾特的速度嗎?
  • 歷史上有哪些精心布局卻被對方一下破局的故事?
  • 110 米欄的頂級運動員,為什麽他們不參加100米的比賽?
  • 男生100m跑到11s很奇怪嘛?
  • 跑150米然後截取速度最快的連續100米區間作為100米的成績是否更合理?
  • 為什麽馬拉松選手最後不沖刺?
  • 體育賽事中有哪些「幾乎不可破」的紀錄?
  • 跑5公裏需要多少分鐘?
  • 很多退役的軍人都說自己五公裏可以15/16分,軍隊的訓練真的這麽強麽?
  • 為什麽田徑室外百米記錄要比室內百米記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