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千年的歷史,中國的戶籍制度正在逐步放寬。
最近,國家釋出了新的五年城鎮化戰略行動計劃,決定除了一些超大城市外,取消大部份城市的落戶限制。
之前的重要會議「改革決定」提到,要透過常住地登記戶口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確保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享有與遷入地戶籍人口相同的權利。
這意味著,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少數超大城市外,中國超過90%的城市,也就是600多個城市將不再有落戶限制。
戶籍門檻的取消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將消除人口遷移的障礙,引發新一輪的人口爭奪戰。
這場競爭不僅是為了吸引勞動力,也是為了消費力和社會保障的基礎,同時也關系到房價的長期支撐。
這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變動,涉及居民權益、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推動城鎮化、擴大內需乃至房地產的未來發展。
01
哪些城市將完全取消落戶限制?
根據政策檔,所有城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以下的城市都將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在300萬到500萬的城市將放寬落戶條件,而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超大特大城市將完善積分落戶政策。
這表示所有城區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都將無門檻落戶。
值得註意的是,這裏的「城區人口」是指城市的實際範圍,不包括廣泛的縣區和農村地帶。
根據人口規模,中國城市被分為七個等級: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和II型小城市。
目前,中國有10個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20多個人口超過500萬的超大和特大城市,加上I型大城市共有30多個。
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在內,中國共有690多個城市。
這意味著,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主要的一線城市外,其他600多個城市都將放寬或取消落戶限制。
政策雖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此次的關鍵詞是「全面落實」,並設定了「五年行動計劃」的時間框架。
此外,相關部門明確指出:不得增加購房、投資納稅等額外條件。
換言之,對於II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不論是大學生、技能人才、房產所有者,或是社保繳納者,都可以直接落戶。
對於城區人口500萬以下的城市,也將全面放寬落戶限制,多數城市只有就業或居住年限要求,幾乎無門檻。
而對於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超大特大城市,有條件的城市將探索取消積分落戶的年度名額限制。
實際上,一些特大城市,如鄭州、沈陽、石家莊等已經開始實施零門檻落戶政策。
可以預見,戶籍將不再是重要的競爭手段,各城市將返回同一起跑線,最終的競爭將取決於經濟和產業的基礎。
02
哪些城市是例外?
根據官方檔,「除個別超大城市外放寬落戶限制」。
這裏的限定詞包括「超大城市」和「個別」。
目前,中國的超大城市僅有10個,包括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重慶、天津、成都、武漢、杭州和東莞。
這些城市不僅人口和GDP都超過萬億,也是各自區域的經濟領頭羊。
但這些超大城市之間存在差異,如經濟承載力、人口容納能力和資源承載力等,因此戶籍的價值也大不相同。
根據政策規劃,北京和上海作為最後的堡壘,落戶門檻全國最高,戶籍價值最大。
北京的積分落戶門檻極高,受「進京指標」的限制,而這些指標數量有限,近年來僅放寬了世界200強高校的畢業生落戶。
上海則剛放寬了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畢業生的落戶限制,其他人必須滿足居住證滿7年的積分要求。
廣州、深圳和天津是第二檔,廣深憑借其城市地位,天津則因為其高考優勢。 在這些城市,只有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能無條件落戶,其他人必須透過積分制。
而深圳的積分入戶每年名額僅1萬,非戶籍人口超過1100萬,2023年最低入圍分數高達319.2分,競爭非常激烈。
天津的高考優勢獨一無二,本科錄取率超過65%,211和985高校的錄取率也極高。
而成都、重慶、武漢和東莞等城市已經在部份區域取消了落戶限制,趨向於零門檻。
例如成都的外圍「8+1」縣(市)已全面取消落戶限制,任何擁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居住的人均可落戶。
在東莞,居住和就業穩定、繳納社保、持有居住證滿1年的人也可申請落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隨遷。
此外,一些超大特大城市已開始允許購房或租房落戶,既搶人才也支撐樓市。
因此,除了北上廣深津外,其余城市幾乎都有放開甚至無門檻落戶的可能。
03
這一輪放開落戶限制有何不同?
近年來,盡管中國已多次放寬落戶限制,但這一次無論是在範圍、力度還是配套政策上,都超出了預期。
這輪人口競爭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將使人口流入地受益更多。
首先,政策將人、地和資金掛鉤,人口流動的同時,土地指標和財政資金也將隨之流動,這將打破了傳統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土地指標分配模式。深圳、廣州、杭州、成都、武漢、蘇州等人口凈流入的城市將從中獲得最大利益。
其次,政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服務不應局限於戶籍人口,而應全面覆蓋所有居民。
長期以來,戶籍帶來的教育、住房、醫保等公共服務是其吸重力的源泉。但許多非戶籍居民即便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也無法享受同等權益。
這導致他們中的一些人不願意繳納社會保險或購房定居,使得他們的消費意願遠低於戶籍居民。
從數據上看,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48.3%)遠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6.16%),說明許多人進城卻難以落戶。
因此,最新政策強調,要將隨遷子女納入公共教育系統,將所有居民納入住房保障範圍,並取消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以實作服務的全覆蓋。
這不僅可以擴大內需,還能增加社保和住房市場的容量,實作多贏。
04
人口競爭的白熱化趨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人口不僅是生產力和勞動力,也是重要的消費力。
過去十年,全國已有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促進了許多城市人口的增長。
根據規劃,未來五年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應達到70%左右,目前的比例剛剛超過66%。
這意味著,未來還有約5500萬農業轉移人口需要進城。
如果再加上已在城市定居的非戶籍居民,潛在的落戶總人數將超過2億。
這一波壯觀的人口流動將重塑各地的人口結構和競爭格局。
最初的人口競爭主要針對高學歷人才,希望透過他們來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隨後的競爭轉向年輕勞動力,以維持城市產業的穩定。
而未來的人口競爭將不擇手段,目標是吸引盡可能多的人口,不僅為了增加生產,也為了擴大消費。
特別是隨著「人地錢掛鉤」政策的推進,吸引更多人口將直接增強社保基金和財政轉移支付,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的持續發展。
總之,未來城市的發展潛力,將由其能夠吸引和留住多少人口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