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智庫平台在北京釋出【南海航行及飛越狀況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南海是世界上最繁忙、最繁榮、最開放的海。隨著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南海及其周邊地區越來越成為世界最為繁忙的海空交通要道,每天在南海活動的船舶和飛機數以千計。對地區乃至世界而言,南海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繁榮的一條大動脈。
9月27日【南海航行及飛越狀況報告】釋出會現場,左三為胡波,右一為鄭誌華。澎湃新聞記者楊文欽 圖
近年來,美國以「挑戰」沿海國所謂「過度海洋主張」的名義,頻繁進入中國南沙群島附近海域開展「航行自由行動」,企圖否定中國在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透過在國際社會渲染所謂「南海航行自由」問題,美國以此為借口強化其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胡波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是美國實踐自身霸權的行徑,淩駕在國際法和其他國家之上,已經在全世界造成了很大的摩擦。」
「航行自由行動」是美國實踐霸權的行徑
近年來美國推進「以海遏華」的政策,渲染所謂「南海航行自由」問題,部份爭議存在激化趨勢,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註。
胡波表示,「雖然沿海國對領海擁有主權,但所有國家的船只也享有無害透過領海的權利。」無害透過是國際法上一個重要概念,指外國船舶在沿海國領海內繼續不停和迅速進行航行的權利,但這種航行必須是「無害」的,即不損害沿海國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外國飛機在領海內沒有飛越的權利,進入領海上空需要獲得特許。
然而,「航行自由」成了美國聯合盟友巡航軍演的常用借口。去年至今,菲律賓頻頻侵闖中國仁愛礁、黃巖島海域;今年4月,美日菲舉行首次三邊峰會,就南海問題攻擊中國;就在本月21日,美日印澳「四邊機制」首次批準四國進行海岸防衛隊的合作,將集中在南海及其周邊水域輪流進行聯合巡邏。
同時,值得註意的是,美軍在南海針對中國的抵近偵察越來越具有進攻性,頻頻逼近中國大陸和海南島領空,不斷重新整理抵近中國海岸的距離。【報告】指出,美軍每年有約100架次逼近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領空,多數距離領海基線已不足30海裏。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鄭誌華告訴澎湃新聞,「根據國際法,使用國在行使無害透過權時,應尊重沿海國的法律和規定,避免采取可能被視為挑釁的行動。另一方面,沿海國有權采取合理措施保護自身安全,但這些措施不能過分限制航行自由。平衡使用國航行權利與沿海國安全利益是關鍵所在。」
然而,美國總是宣稱,美軍能在「國際法允許的任何地方進行活動」,而絲毫不考慮這些行動對於其他國家安全的影響。【報告】指出,在專屬經濟區海空域,一般意義上的抵近偵察與過度接近或疑似駛入、飛入領海領空的所謂「抵近偵察」不可相提並論,後者屬於挑釁行為,對相關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鄭誌華進一步解釋道,「如果頻繁地抵近偵察,做出一些不友好的動作——比如收集情報、軍事測量,排摸軍事基地情況等,沿海國可能會將其視為影響地區和平安全的舉動。那麽,不排除沿海國會根據其國內法或者國際法的相關規定做出一些反應,而這些反應通常是部份海空相遇不測事件發生的重要根源。」
此外,【報告】指出,南海地區經常被炒作的所謂「妨礙航行自由」、「危害航行安全」問題,實際上是有的爭端當事國和部份域外國家將南海區域的島礁主權爭議和海域劃界爭議,刻意解讀為航行問題。
與會專家強調,中方相關行動是為應對菲律賓對中國相關島礁領土主權的挑釁而采取的維權活動。不論是關於針對侵闖黃巖島附近海域的菲律賓公務船的維權活動,還是針對在仁愛礁海域為非法「坐灘」軍艦運送建材以構築「軍事前哨」的菲律賓船舶采取的攔阻措施,還是在仙賓礁潟湖內企圖侵占島礁主權的菲律賓海警船舶采取的強制措施,都屬於維護主權性質的活動。
澎湃新聞獲悉,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菲律賓組織了14次向「坐灘」軍艦運補行動。尤其是在下半年,菲方每次運補都攜帶記者同行,透過剪輯拼湊炒作中方「阻礙運補」「沖撞」菲方船只,塑造自身「受害者」形象。
德國之聲(DW)9月14日刊發專家評論稱,「由於雙方實力的不對等,馬尼拉通常把自己塑造成受欺負的一方」。文章指出,在菲律賓和西方的輿論塑造裏,是因為北京的「強硬態度」迫使馬尼拉也變得強硬起來。但實際上,專家指出,低調處理南海問題才符合中國利益,「若局勢持續升級,地緣政治環境恐會惡化,不利於(中國)穩定發展」。
澎湃新聞從業內人士處獲悉,「個別國家炒作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問題,是想透過炒作南海所謂緊張局勢,挑撥地區國家關系,為其在政治和軍事上介入南海問題提供口實。」
【報告】指出,目前南海摩擦主要存在於爭議各方之間,爭議問題並沒有影響其他國家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及飛越自由。正如胡波所說:「大體上,中美兩軍在南海的互動及相遇是專業安全的。大國競爭對南海航行及飛越自由的影響仍處於可控範圍。」
日本或試圖借南海問題轉移視線
據【環球時報】援引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漣」號25日同澳洲及紐西蘭的艦艇一起透過台灣海峽。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首次透過該海峽。
日本【朝日新聞】26日稱,此舉標誌著日本對中國的威懾戰略進入「新階段」,但在向中國發出強烈訊號的同時,這也帶來了不可預知後果的風險。有分析認為,日本實際上是在模仿與此前個別歐洲國家先過航台灣海峽再到南海海域展開演訓行動的行為。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2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日關系政治基礎,是不可逾越的紅線。針對日本自衛隊艦艇進入台灣海峽活動,中國軍隊已依法依規予以處置。中方對日方此舉政治意圖高度警惕,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我們敦促日方在台灣問題上重信守諾、謹言慎行,不要給中日關系和台海和平穩客製造幹擾。」
在鄭誌華看來,「中國與日本在海上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東海尤其是釣魚台海域,而目前日本正試圖透過多點引發問題來緩解其在東海與我們(中國)的緊張局勢。」他進一步指出,「日本介入南海局勢不排除其妄圖東海南海台海‘三海聯動’的可能性,以此來向中國施壓。」
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27日刊文稱,美國及其盟友在台灣海峽以所謂「航行自由」為主張的巡邏活動近來有所增加。BBC認為,「對東京來說,這是其長期以來以‘不直接’的方式挑戰中國政策的又一重大轉變。」
鄭誌華認為,「美國推行並強化‘航行自由計劃’,根本目的是要保證美軍在全球的機動性以及海上即時的戰略介入的能力,也是為維護美國所謂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是實作美國全球戰略利益以及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重要基礎」。
對此,胡波也表示,「可以觀察到,日本在南海的軍事存在越來越多。比如,同菲律賓一道在南海有很多動作,從外交軍事上都在加大介入。」他強調,「不論是美國還是日本的介入,都不會對南海形勢有任何益處,只會刺激該地區局勢更加緊張。」
澎湃新聞記者 楊文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